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P2

  ..續本文上一頁,度生死厄,登涅槃岸。黃色能滿衆願;喻菩薩以般若莊嚴萬行,成就無邊功德。紅色向日能發光;喻菩薩以始覺智,合本覺理,能生智慧火,猶如千日,光明遍照。白色能澄清濁水;喻菩薩以般若正智,背塵合覺,度五濁流,到清涼池。碧色能消毒害;喻菩薩以般若空智,能除我法二執,消叁毒苦。無色,又名空色金剛,得之可于空中行住自在;喻菩薩乘般若第一義空,到達寶所,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總之,金剛是寶中之最,價值不可限量;喻般若是無上法寶,功德不可思量。金剛是世所希有;喻般若是出世法中,甚爲希有。故此經以金剛譬喻般若。

  以金剛的堅,譬喻般若之體;體即是實相般若,實相無相,不可破壞。故法華經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以金剛之明,譬喻般若之相,相即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能诠理解惑,照破衆生無明煩惱闇蔽,顯示中道第一義空。故大般若經言:“譬喻影光,雖可顯法,而實無法可令執取;雖無可執取,而有所顯。”

  以金剛之利,譬喻般若之用,用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能破執斷惑,證入諸法實相理。故大智度論言:“智慧爲好劍,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

  金剛是喻,般若是法,法喻雙舉,因名:“金剛般若”。

  梵音般若,義譯智慧。智慧有世間的智慧,以及出世間的智慧。世間一般人的智慧,只是基于個人妄想識心分別的知見,例如:文學的思考,藝術的創作,哲學的理論,科學的發明,以及政治經濟的發展…,都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這些帶有個人主觀的見解,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體。是表面的,有限的知識,不能說是“般若”。

  出世二乘聖人的一切智,雖然能破我執,證真空理,斷煩惱,了生死,證涅槃。可惜只能理解事物的總相,偏于空理的體驗與證得,亦不是本經所顯的般若。

  本經所說的般若,內容概括如理的根本智,以及如量的後得智。根本智,是佛親證“諸法實相理”,所得的真實智慧。後得智,是佛爲度衆生,而對世間一切事物的性、相、體、用、善、惡、因、果等差別現象,作純客觀的分析;既如量知一切現象界的差別相,又能如理知現象界的本體,屬于權巧方便的智慧。

  由于般若的內容,包含佛的權實二智,所以,不是普通一般人的智慧;亦不是二乘聖人的智慧。大智度論說:“般若深重,智慧輕簿,不可以輕簿的智慧,稱量深度般若。”故古人翻譯佛經,爲了尊重般若的深廣與高貴,只是翻字不翻音,屬于四例五不翻中的一種。

  般若,可分爲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叁種。

  一、實相般若:即是諸法實相,在無情言,是宇宙的原理;在有情言,是衆生的佛性。大智度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下可壞。”因爲此諸法實相的宇宙原理,衆生的佛性,原本不生不滅,不變不壞,永恒如此,常住不滅;所以說:不可破,下可壞。但此不變不壞的佛性,卻有隨緣的作用。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佛性不變隨緣,故隨迷悟的因緣,而生起四聖六凡諸法現象,可以說是:“空而不空”。然佛性雖隨緣,其體不變,故十法界聖凡染淨諸法,無不相妄性真,所以是:“不空而空”。

  衆生愚癡無智,無法理解宇宙人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原理,每執相違性,故被宇宙萬有的現象所迷惑,由于追求物質的享受,故心起貪嗔癡,身作殺盜淫,造諸惡業,因業感果,遂招致無量煩惱,輪回六道生死。

  諸佛菩薩覺智圓明,深知諸法“緣起性空”,我空,法亦空;有爲法空,無爲法亦空;相空,性亦空;乃至空亦複空,連空空之相亦不可得。如是從畢竟空中,以絕對待的智慧,徹照純客觀的諸法原理,而證入諸法實相的本體。所以實相般若,不止是諸法真相,宇宙原理,亦是人類最高的智慧。此智慧是理智合一,能所一如,無以名之,強立之曰:“實相般若”,是從理體而立名。

  二、觀照般若:若在萻薩上求佛道以自利的功德說:觀照般若,該是由文字般若所啓發的始覺智。菩薩本此始覺智,觀照本覺理,入畢竟空,得根本智,而證諸法實相理。若是在萻薩下化衆生以利他的功用言:觀照般若,該是觀機設教,廣作佛事的方便智慧。

  大智度論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出畢竟空,嚴土熟生。”華嚴經說:“以方便智慧力故,出生一切菩薩諸地波羅密。”可知觀照般若,不僅是菩薩離情去執,斷惑證真的實智;亦是與無我大悲心相應的權智,屬于方便的平等大慧。菩薩本此平等大慧,興慈運悲,入俗利生,平等拔除衆生的苦,給予衆生之樂,而成就諸波羅密,此即是空而不空,亦即是真空不礙妙有;但菩薩內不見有能度衆生的我,外不見有所度的衆生,內外空寂,就是不空而空,亦即是妙有不礙真空。菩薩知道真空不礙妙有,故能無住生心,修一切善;知道妙有不礙真空,故能生心無住,破執除惑。此雙照空有,離相修善,斷惑證真的智慧,就是觀照般若,是從功用而立名。

  叁、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指佛的身、口、意叁輪,宣說真理的言教與身教;包括佛滅度後,諸大弟子所結集的叁藏十二部教典。本來,諸法實相理,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根本就不可以宣說。諸佛菩薩,爲了憫憐衆生迷真逐妄,枉入輪回,因而出現于世,曲就衆生的根性,運用種種語言文字,方便演說諸法。但深知“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見法華經)所以,佛雖然演說諸法,而不見有法可說;此即是:“說而無說”。佛雖然不見有法可說,可是爲了教度衆生,不妨實行方便,觀機設教,對病施藥,演說諸法,此即是:“無說而說”。

  大般若經言:“般若波羅密多,微妙甚深,實不可說,今隨衆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說。”華嚴經言:“雖知實相不可說,而以方便無盡辯才,隨法隨義,次第演說。”演說的語言文字,本身雖然不是般若,卻能夠傳遞真理的消息,令人除疑解惑,增長智慧,明白真理,進而據理起行;雖然據理起行,又能夠不執著名相,不迷于語言文字。寶積經言:“菩薩念義,不念文字,是行般若波羅密多。”仁王般若經亦言:“菩薩不著文字,不離文字,無文字相,非無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是名修文字者,能得般若真性,是爲般若波羅密多。”這就是文字般若,是從名相而立名。

  文字般若,如一般交通工具;觀照般若,如擁有高級技術的駕駛員;實相般若,是學佛者共同之目的地。又實相般若,是本覺理;觀照般若,是始覺智。由于衆生的不覺,諸佛菩薩,以方便智,演說文字般若,令衆生啓發始覺智,乘般若船,渡生死海,登涅槃岸,親證實相般若,覺悟成佛。所以文字般若,不但是迷途指碑,黑夜明燈,苦海導航;亦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師。學佛人由于文字般若的指示,始可以啓發始覺智,照破內心無明煩惱的黑暗,發揮潛伏心中的本覺功能,成就觀照般若,親證實相般若,得佛果無上菩提。

  可以說:文字般若,是菩提道上的導師,修行的眼目;觀照般若是據理起行的實踐家;實相般若是修行的終點,學佛人之目的地。今經題中“般若”二字的內容,是包括以上叁種般若,缺一不可。

  以上所說的叁種般若,是約般若的體、相、用叁方面立名;若再從修證說,則有共般若,與不共般若兩種。共般若,是叁乘聖衆所共證。大般若經言:“甚深般若波羅密多,通攝聲聞、獨覺、菩薩及等正覺。”大智度論說:“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華嚴經亦說:“諸法實相,常住不變異,二乘亦得此,而不名爲佛。”此即是共般若。

  二乘雖然共證般若,但只見空相,不知不空之理。“如恒河水,叁獸俱度,謂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香象盡底。”(見優婆塞戒經。)又言:“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菩薩渡時,猶如香象。”本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經中所說的無爲法,就是指叁乘所共證的般若。

  不共般若,是菩薩所獨證,不與二乘共。二乘雖然不共證,但可以共聞。例如佛說本經,是“爲發大乘者說,爲最上乘者說。”但亦有二乘在座旁聽。涅槃經言:“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此即是共聞不共證的不共般若。

  華嚴經言:“菩薩摩诃薩,應知無量煩惱病,應集無量妙法藥,應療無量衆生疾。應辦無量甘露供,應詣無量諸佛國,應供無量諸如來。應入無量菩薩會,應受無量諸佛教。”又言:“菩薩雖知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于實際作證。雖入叁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雖現四聖谛;而不住小乘果。雖觀甚深緣起;而住究竟涅槃。雖修八正道;而不求出世間。雖超凡夫地;而不隨辟支佛地。”這種境界,豈是二乘人智力所能及?何止是不共證,而且亦不共聞;此即是不共證,也不共聞的實相般若。

  本經以金剛爲喻,于叁種般若中,取實相般若;于兩種般若中,取不共般若。因爲其余般若,皆是佛鑒機而說,屬于方便智,隨情語;唯有此經所說的實相般若,是一乘法,隨智語。故央掘摩羅經說:“唯一乘究竟,余悉是方便。”本經所說一乘的實相般若,如金剛之堅,常住不壞;如金剛之明,無理不照;如金剛之利,無惑不斷。故曰:金剛般若。

  梵語“波羅密”,譯名到彼岸,或簡譯爲度。此岸是煩惱、是生死;彼岸是解脫、是涅槃。此岸是罪惡的世界;彼岸是純善的清淨國土。學佛人共同目的,應該是共度生死海,同登涅槃岸;然欲度生死海、登涅槃岸,非乘般若的大船,自度度人不可。

  華嚴經說:“譬喻船師,常以大船,于河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衆生,無有休息。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以波羅密船,于生死海,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衆生,無有休息。”意思是說:菩薩度衆生,必須離相,不住生死此岸…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