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外界六塵接觸,而産生冷暖澀滑的知覺,是六入緣觸。
受:受是領受。嬰兒長大成人,五官與外界事物接觸,感覺環境的美惡好醜,産生不同的反應情緒;情緒愉快是樂受,情緒不愉快,是苦受,無所謂愉快與不愉快,是不苦不樂受,亦即是舍受,是謂觸緣受。
愛:愛是貪愛。人的嗜好與欲望,隨著年齡而增長。特別是少壯之年,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塵境,心生貪戀執著,就是愛;愛,包括喜怒哀樂等各種不同的情緒。例如:面對所愛,即心生歡喜;奪我所愛,即心生嗔怒;喪失我所愛,則內心悲哀;盡情享受所愛,則感覺快樂;順我所愛,心必愛欲;違我所愛,心必厭惡。衆生時刻都在喜怒哀樂愛惡欲的圈子中打滾,消耗了寶貴的生命而不自覺,故古人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這就是愛的煩惱。愛是因受而來,謂之受緣愛。
取:是一種占有欲。人之愛欲既盛,則對于名利財富,貪求不已,諸般百計,欲據爲己有;甚至不奪不餍,謂之愛緣取。
有:有是有因有果。由前際愛的追求,取的占有,不覺造了很多或善或惡的業因。由于業力所牽,因果不亡,故有生死輪回的果報,而招致後際的生,以及老死。由取之因,而有生死之果,是取緣有。
生:是生命,即是接受果報體的開始。衆生現在所造作的善惡業力,必然招致未來受生的果報體。但受果報時再造業,業再感果。所以生字,通因通果。若對前的愛取有言,則生是屬于未來受生之果;若對後的老死言,生是屬于未來感果之因。
老死:諸根衰頹是老,身壞命終是死。有生必有死,這是現象界必然的定律。衆生的生命亦然,人生匆匆數十寒暑,一期報盡,終歸于死。既有老死,憂愁苦惱,必然隨之俱來,故言:老死愁惱。
(3)勸修空觀
衆苦行業,不可思議;
生死無際,輪回不息。
本無有生,亦無和合,
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初二句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衆苦,是指衆生果報體的生命中,所發生的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行業是因,衆苦是果;由于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衆生由于過去無明與行二支因,引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果。再由現在愛、取、有叁支因,招致未來生、老死二支果。過去無明與現在之愛取是惑,過去之行與現在之有是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是苦果。如是惑業苦叁,前因今果,今因後果,果再造因,因再感果,前後相繼,因果不昧,遂演變成無窮無盡的生死洪流,輪回六道,故說:生死無際,輪回不息。
我們欲想截斷生死流,免輪回苦,當修空觀。本無有生,是我空觀;亦無和合,是法觀空;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是假觀。現象界雖然有衆生流轉生死,但究其本性,根本就沒有生,何來有和合?人之受生,要由自己業因,與父母之緣和合,始有新的生命誕生。今究其本性,尚且不生,何來因緣和合之有?但現象界何以又有衆生生死輪回不息呢?佛說:皆因衆生不善思惟,不知諸法性空,不覺一念妄動心生,遂産生無明業相,迷于事理,妄想執著,識心分別,取舍作業,故生死無際,輪回不息。
若能善自思惟,內觀法性空寂,本來不生,即可證無生理;外觀諸法性空,不生執著取舍作業,業因既無,苦果不生,即可截斷生死洪流,超出輪回,解脫生死。
生死無際,輪回不息,是苦谛;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是集谛;修我法二空觀,是道谛;先悟知四大皆空,五蘊無我,進而觀諸法空性,本自不生,亦無和合,而證無生理,是滅谛。故前面所說:不但是說明:四大皆空,五蘊無我,同時說明世間的苦因苦果之苦集二谛,是起源于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同時介紹出世間樂因樂果,是道滅二谛。若能修我法二空觀,無明不起,則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乃至老死皆滅,就可以扭轉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成爲還滅門。
由修我法二空觀,不著相修行,無論是忏悔、是禮佛、是贊佛、是財施、是法施,皆能離相,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學佛人果能做到,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如是不修而修,修而無修,最後業盡福圓,即可斷無明,了生死,成佛道,這就是佛說此空品之目的。
我們既然己經知道,人的生命是四大苦空,不淨,無我,而且是無常迅速,就應該急求出離生死,免再入輪回受苦。因此古德教導後學,要常將生死挂心頭。又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是以古人大都是爲了解脫生死而出家,亦有很多出家人,修行到達生死自由的境界。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一個不怕死的和尚名金碧峰禅師。他的母親,樂善好施,一晚,夢見一個持缽的僧人,將一幅觀音像交給她說:“虔誠供養,當生智慧之男。”後來果然生一男孩,取名碧峰,生時白光照室,六歲就出家,而且聰敏善辯,後參如海禅師而開悟。元順皇帝,召他入京求雨,登壇祈禱,驟雨即至,帝封爲國師,命主持海印寺,後辭職,隱居深山潛修。
明太祖朱元璋,統兵打天下,不知建都何處?親上山訪尋碧峰禅師,師端坐不理,元璋生氣,怒斥一聲,師亦叱他一聲,朱問:可曾見過殺人將軍?師答:可曾見過不怕死和尚?朱轉怒爲喜,爲之作禮,師即暗示,應建都于南京。
師壽盡時,閻王派小鬼來捉,小鬼找不到他,往問土地公公,土地公說:他己入定。問:如何可令他出定?答:他最喜愛吃飯時用的金缽,敲之必然出定。小鬼真的敲打金缽,他果然出定。當他出定時,小鬼立即套上鎖煉,要捉他去見閻王。他知道上當,訛稱便急,要求小鬼放他入內小便。他入內寫了一首詩說:有人要拿金碧峰,猶如鎖煉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然後入無相定,小鬼入內遍尋不獲,唯有持詩回複王命,閻王爺爺亦無可奈何。
又宋朝名將嶽飛將軍,最崇敬的高僧是道悅禅師。後嶽飛被奸相秦桧召回京,道經金山,師勸他出家,不要回京,但嶽飛對國家忠心耿耿,明知回京不利,仍要前行。臨行,道悅禅師說:歲底不足,謹防天哭,奉下兩點,將人毒害。嶽飛不明其意,直至被捉下獄,含冤遭害時始明白,但已經太遲了。
那年十二月小,只有二十九日,當天晚上,下大雨,嶽飛聽到雨聲,知道災難臨頭,結果,不久被秦桧害死于風波亭。秦桧問劊子手,嶽飛臨終說些甚麼?劊子手說:他悔不聽道悅禅師言;秦桧即派何立帶兵去捉道悅禅師。當何立要到江天寺前一日,師聚衆升堂說:何立自南來,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幾乎落他手。說完,立即坐化。當天,衆人皆不知是何意?次日,何立兵至,才恍然大悟。可知師法力無邊,說走就走,生死自由,奸相秦桧,也無可奈何。
當今末法時代,信佛求福的人多,學佛修行的人少,能夠了生脫死的人更少,皆因不知諸法苦、空、無我、不淨,不善思惟,造諸惡業之過;若能了解我空、法亦空,不生執著,不貪求,不取舍,善自思惟,心行不作惡業,就可以將十二因緣的流轉門,變爲還滅門,而跳出六道輪回,解脫生死的束縛。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的姊姊,我的老師,我的朋友,以及我認識的人,相繼離開人間,竟然有六七位之多。死去的人,大都被贊頌,被公祭,被傳供,我懷疑他們是否知道,是否見到,吃到,是否可以往生佛國?抑或真的能夠自作主張,乘願再來?古人說:在生之時不孝敬,死後何勞哭鬼神。我有一種想法,以其死後,花那麼多錢去買花果素菜來公祭,不如在生時好好恭敬供養。中國宋朝,四川有位德普禅師,也有我這種想法。年幼時,一日,在路中遇見富樂山的靜禅師,即合掌作禮言:此吾師也。後被帶回山中作小沙彌,但一舉一動,皆老誠持重,不像小孩。十八歲求戒,即開席講唯識及起信論,後參黃龍禅師開悟。
有一日,對弟子們說:諸方尊宿死了,叢林必祭,我以爲徒然虛設,因爲人死後是吃不到的。我若是死,你們應當先祭我,從現在起你們可以辦祭了。大衆以爲他是在開玩笑,也說:和尚于何時遷化?德普禅師卻十分認真的說:你們祭畢,我決定走。自此,便假戲真造,設置靈堂,師端生其中,弟子們致祭,上香、敬花、讀祭文、跪拜、傳供,普師一一接受,並且進食。出家弟子們祭畢,其他在家弟子,亦依次序排期公祭,上供。如是叁個月後,所有僧俗弟子都公祭畢,師便對衆人說:我明天雪停便行。次日早上,雪忽然停止,德普禅師,也就焚香端坐而化。這種死法,何止死得灑脫自在,說走就走,而且死前,日日公祭,有贊有吃,多麼有趣?但這種境界,絕對不是我法未空的人所能爲,更不是我法未空的人所肯爲?
(叁)引己爲證
1.自利功德
我斷一切,諸見纏等,
以智慧刀,裂煩惱網,
五陰舍宅,觀悉空寂,
證無上道,微妙功德。
以下,是釋尊引自己爲證,證明修我法二空觀,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終成佛道。此二頌是舉佛自利功德中的智斷二德。衆生愚癡無智,錯認世間一切現象是真實,故執我執法,起貪嗔癡之心,作殺盜淫之業,被業力所牽,流轉生死,輪回六道,不能超越叁界,如墮羅網,失卻生命的自由。若肯接受佛的開示,修習空觀,空我法二執,即可斷煩惱,了生死,證涅槃。佛並引自己爲證,故說:我斷一切,諸見纏等。
一切諸見,指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以及邪見等五利使。諸纏,指無慚、無愧、睡眠、掉舉、昏沈、悭、嫉、忿、覆、悔等十纏。煩惱網,通指身見等五利使,以及貪、嗔、癡、慢、疑等五鈍使。此等煩惱,擾亂人的身心,如被人纏縛,不得自由自在,故說纏說網。佛因中既然修習我法二空觀,以智慧刀,割裂煩惱網,故能回複法身慧命的自由。
五陰,是能造生命的色心二法,舍宅,是所造的生命。佛用智慧刀,裂煩惱網,通達諸法空相,知道五陰所造的生命,虛僞無主,能造諸法,亦空無所有,不但我空、法亦空,連能空諸法的空智,亦不可得…
《金光明經空品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