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是指第八阿赖耶识;在思量方面说:是指第七末那识;在分别方面说:是第六意识,名殊体同。今言心识,是总指人的八种识心,属于精神活动。由于人心有善有恶,故说:心识二性。人的心识不是善,便是恶,或忽善忽恶,终日妄想纷纷,所谓:心猿意马,故说:躁动不停。由于心识躁动不停,不断造作或善或恶之业,故临命终时,被善恶业力所牵引,或上天堂,或入地狱,或做再人、或做畜生。故说:随业受报,人天诸趣。
业牵有二种不同:一是熟牵,例如:今生作善,应上天堂;但因宿世恶业成熟,故被成熟的恶业,牵到地狱去;等待恶业报尽,再来享受今生善业的福报。反之,今生作恶多端的人,本应接受恶报,但因宿生善业成熟,故被成熟的善业,牵往天堂,待善业报尽,再受今生所作恶业的苦果。故佛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古人亦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由此可知,因果报应,是通于三世。
二是强牵:例如恶人,死当堕落三恶道,但命终之前,得遇善知识,而能悔过修善,供养三宝,或乐善好施,或专心念佛;由于善念之心,强而有力,亦可以压伏恶业,被牵上天堂,或得生佛国。反之,一生念佛修行的人,临命终时,若一念嗔心起,亦会将一生所修善业压伏,而被此强而有力之嗔恨心,牵引堕落,所以人临命终时,能够提起正念,最为重要。众生无论是随善业受报而上升,或随恶业受报而下堕,皆不能超越三界,而堕于诸有。诸有,略则指三界欲有、色有,无色有;广则指三界二十五有。即是“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众生由业所牵,堕落三界二十五有,生死转回,备受众苦,不能自主,故知无我。
6.约人体不净明我空
水火风种,散灭坏时,
大小不净,盈流于外;
体生诸虫,无可爱乐,
捐弃冢间,如朽败木。
以下约不净故知无我。水火风种,散灭坏时,是说人由四大种而成的色身,最后业谢命终,四大分离时,气尽风去言散,暖尽火去言灭,水尽身斓言坏。人之生前,无不爱美;每天都花很多时间,来侍候这个臭皮囊,但人死后,立即丑态毕露。当人体变坏时,何止大小不净,盈流于外,同时产生诸虫,吃腐斓之肉,既无可爱乐,甚至令人恐怖,不敢停留家中,被送弃坟墓冢间,如朽败之木。故此二颂,是说不净观中的死相。
此是佛教人修不净观。若以身为大,则四肢为小;若以足为大,则手为小;若以手为大,则手指为小。如是于人体中,由大至小,观其不净,以对治贪色之心。
佛教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嗔众生,修慈悲观;多痴众生,修因缘观;我执重众生,修界外分别观:业障重众生,修念佛法门,谓之五停心。
今此二颂,是五停心中的第一种不净观。不净有五种:一是种子不净:是指过去所作业因,以及现在父精母血之缘,是亲因的种子。二位处不净:指在母胎中,所处之位置。三自相不净:是指人体九孔常流。四自体不净:人的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之物质,组合而成。五终竟不净:人寿终命尽,尸体膨胀,腐斓虫啖,种种不净,如是观察人体中,无一净相。
今经言:随所作业,是种子不净;散灭坏时,体生诸虫,是终竟不净;大小不净,盈流于外,是自相不净。学佛的人,能修五停心,对治贪等烦恼,然后可以入道;今此空品,分析人体不净,目的是要令人了解四大皆空,原无实我。
7.总结空义
善女当知,诸法如是,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
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此是总结空义,劝修我空观。初句是劝修,诸法如是,是指前面所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四大诸法,悉皆无我。善女是指菩提树神,佛说:善女当知,是寄一以训众,当时佛说金光明经,特别是说此空品时,女菩提树神是当机众,故佛教她,应当观察一切诸法,皆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何处有实在的人我以及众生呢?
人与众生,都是我的别名。众生以四大假合的色身为我,与我相对的是他人,众缘和合而生是众生,众生寿命或短或长是寿者,今言:何处有人,及与众生?正是显示我空、人亦空、众生空、寿者亦空,即是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本性,指诸法的实性,诸法实性,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等事相,亦无空相;在众生五蕴果报身体上,求人我相不可得,再在招引果报体的因行上,求人我相亦不可得。因为人的生命,是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故无明是生死之因,众生因“无明故有”生死。虽然,但此由无明而有之生死,皆是假籍因缘和合而有;至于无明本性,原是空寂,故由无明而有诸法,亦是假有、非真有。故说: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2)明法空
1.四大色法空
如是诸大,一一不实,
本自不生,性无和合,
以是因缘,我说诸大,
从本不实,和合而有。
以上由是身虚伪,至无明故有,共二十首偈文,是佛以种种异妙方便,说明我空之理。今从如是诸大,至心行所造,共七首偈文,是佛用种种方便,显示法空之理。如是诸大,一一不实,是就四大言:四大属于色法,世间上凡有体质的色法,可分为二类:一是能造色,指能创造一切色法的基本原素,即是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二是所造色,即是由四大配合种种因缘绦件,所产生种种不同的色法,即是眼等五根,以及五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今经文但约能造色的四大,显示诸法空理。能造色既然空无所有,则所造之色法,当然亦空无可得。
欲想明白四大皆空之理,首先要知道四大本身,并非有独立的体性,而是每一大中,必然含有其他三大的成份。例如:地大中就具有水火风三大,乃至风大中,亦具有地水火三大。虽然,四大各有不同的特性,如水是湿性,火是暖性,地是坚性,风是动性,而且是随时增减,互相残害,但四大从来互不相离,因此,如是诸大,根本就没有个别自体存在,所以说:一一不实。
例如地大,如果真有坚性独立的自体,就不应该有地震动摇;亦不应该含有暖性,或被大水冲崩。但事实上,地是含有风故震动,含有火而温暖,含有水故湿润,证明地大,不离水火风,不能独守其坚性,故地大不是真实的存在。
又水是湿性的液体,但因含有地大之坚性,故能结成冰;含有风的动性,故有波浪汹涌;含有火的暖性,故有温度升降,是以证明水性,亦没有独立的实体。火是暖性,但火炎腾空,即是含有风大的动性;风是动性,但遇墙即止,是风大含有地大之性。四大既然不能坚守自性,显示四大不真实,不真实即是空。
本自不生,性无和合,是说明四大之相,虽非真实,但四大之性,则本自不生,亦复不灭;虽然在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时,而有四大之相出现,但缘生无性,生即不生,谓之本自不生,性无和合。由于以上的种种因缘,故佛说:诸大从来不实,根本虚伪,不过在因缘和合时,众生妄见有水、有火、有地、有风等四大之相出现而已,其实,四大并无生的实性,故佛说:诸大从本不实。众生所以觉得有山有水,有火有风,只是因缘和合时而假有。例如:地大和合水火风,而有高山,水含有地火风而成巨海,故四大是在因缘和合时,而安立种种假名,其实,本来就是虚伪不实,无有自性,其性本空。
2.色心二法空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
妄想因缘,和合而有;
无所有故,假名无明,
是故我说:名曰无明,
行识名色,六入触受,
爱取有生,老死愁恼。
不但色法空,色心二法亦空,亦即是从十二因缘的流转门,说明色心二法皆空。无明是众生心中烦恼,亦是生死根本;若能断除无明,即可以解脱生死。但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只因众生一念妄动,由于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此由妄想因缘,和合而有的无明,本是没有真实的自性,若推究其性,即是诸法实性,故永嘉禅师说:“无明实性即法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性是甚么呢?法性即是诸法空性,既然无明实性即是诸法空性,所以说:“本自不有”。但因众生一念妄动,转本有智光,为能见分的能见相,转本觉真空,为顽空的境界相,故由是妄想因缘,而有无明业相,以及能见所见的见相二分,而于本无所有中,假名无明;此即是起信论所说:“一念不觉生三细。”是故佛亦随顺世间说:“名曰无明。”作为十二因缘的第一支;其实,无明是无实体可得的。
行,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二支,指众生心识的活动;众生因迷失真心,一念妄动,由三细而六粗,妄想执著,取舍作业,成为招致果报的原因。作善业名为善行,作恶业名为恶行;善行则招致人天三善道之果报,恶行必感三恶道的苦果,谓之无明缘行。
识,指第八阿赖耶识。此识被业力所牵,挟持过去所作,或善或恶的业种子,投入母胎,所谓:去后来先作主翁,成为众生生命的主体,故说:行缘识。无明,是过去的烦恼,属于惑;行是过去的业因,属于业;因过去惑业牵引识心去投胎,而有现在的生命体。生命体的苦乐,完全是由牵引识心投胎之业因,是善或恶而决定。众生被业力牵引识心去投胎时,如迷似醉,失去阿赖耶识的本觉明净,而妄生憎爱之心,即此一念分别之心名为识。
名色,是众生的心识,被业所牵,投入母胎时,揽父母的精血而成的胎相。名是指众生的心识,是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心理;色指物质部份的胎儿。因为胎儿只有心之名,未有心理活动,所以不称为心,只称为名;胎儿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但称为色,合称名色,是第三支:识缘名色。
六入:是眼等六根。名色在母胎中,长成眼等六根,出胎后对外的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名六入。因有名色而有六入,谓之名色缘六入。
触:触是接触,婴儿渐长,六根…
《金光明经空品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