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是指第八阿賴耶識;在思量方面說:是指第七末那識;在分別方面說:是第六意識,名殊體同。今言心識,是總指人的八種識心,屬于精神活動。由于人心有善有惡,故說:心識二性。人的心識不是善,便是惡,或忽善忽惡,終日妄想紛紛,所謂:心猿意馬,故說:躁動不停。由于心識躁動不停,不斷造作或善或惡之業,故臨命終時,被善惡業力所牽引,或上天堂,或入地獄,或做再人、或做畜生。故說:隨業受報,人天諸趣。
業牽有二種不同:一是熟牽,例如:今生作善,應上天堂;但因宿世惡業成熟,故被成熟的惡業,牽到地獄去;等待惡業報盡,再來享受今生善業的福報。反之,今生作惡多端的人,本應接受惡報,但因宿生善業成熟,故被成熟的善業,牽往天堂,待善業報盡,再受今生所作惡業的苦果。故佛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古人亦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由此可知,因果報應,是通于叁世。
二是強牽:例如惡人,死當墮落叁惡道,但命終之前,得遇善知識,而能悔過修善,供養叁寶,或樂善好施,或專心念佛;由于善念之心,強而有力,亦可以壓伏惡業,被牽上天堂,或得生佛國。反之,一生念佛修行的人,臨命終時,若一念嗔心起,亦會將一生所修善業壓伏,而被此強而有力之嗔恨心,牽引墮落,所以人臨命終時,能夠提起正念,最爲重要。衆生無論是隨善業受報而上升,或隨惡業受報而下墮,皆不能超越叁界,而墮于諸有。諸有,略則指叁界欲有、色有,無色有;廣則指叁界二十五有。即是“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及那含。”衆生由業所牽,墮落叁界二十五有,生死轉回,備受衆苦,不能自主,故知無我。
6.約人體不淨明我空
水火風種,散滅壞時,
大小不淨,盈流于外;
體生諸蟲,無可愛樂,
捐棄冢間,如朽敗木。
以下約不淨故知無我。水火風種,散滅壞時,是說人由四大種而成的色身,最後業謝命終,四大分離時,氣盡風去言散,暖盡火去言滅,水盡身斓言壞。人之生前,無不愛美;每天都花很多時間,來侍候這個臭皮囊,但人死後,立即醜態畢露。當人體變壞時,何止大小不淨,盈流于外,同時産生諸蟲,吃腐斓之肉,既無可愛樂,甚至令人恐怖,不敢停留家中,被送棄墳墓冢間,如朽敗之木。故此二頌,是說不淨觀中的死相。
此是佛教人修不淨觀。若以身爲大,則四肢爲小;若以足爲大,則手爲小;若以手爲大,則手指爲小。如是于人體中,由大至小,觀其不淨,以對治貪色之心。
佛教多貪衆生,修不淨觀;多嗔衆生,修慈悲觀;多癡衆生,修因緣觀;我執重衆生,修界外分別觀:業障重衆生,修念佛法門,謂之五停心。
今此二頌,是五停心中的第一種不淨觀。不淨有五種:一是種子不淨:是指過去所作業因,以及現在父精母血之緣,是親因的種子。二位處不淨:指在母胎中,所處之位置。叁自相不淨:是指人體九孔常流。四自體不淨:人的身體,是由叁十六種不淨之物質,組合而成。五終竟不淨:人壽終命盡,屍體膨脹,腐斓蟲啖,種種不淨,如是觀察人體中,無一淨相。
今經言:隨所作業,是種子不淨;散滅壞時,體生諸蟲,是終竟不淨;大小不淨,盈流于外,是自相不淨。學佛的人,能修五停心,對治貪等煩惱,然後可以入道;今此空品,分析人體不淨,目的是要令人了解四大皆空,原無實我。
7.總結空義
善女當知,諸法如是,
何處有人,及以衆生,
本性空寂,無明故有。
此是總結空義,勸修我空觀。初句是勸修,諸法如是,是指前面所說:六根、十二處、十八界,四大諸法,悉皆無我。善女是指菩提樹神,佛說:善女當知,是寄一以訓衆,當時佛說金光明經,特別是說此空品時,女菩提樹神是當機衆,故佛教她,應當觀察一切諸法,皆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何處有實在的人我以及衆生呢?
人與衆生,都是我的別名。衆生以四大假合的色身爲我,與我相對的是他人,衆緣和合而生是衆生,衆生壽命或短或長是壽者,今言:何處有人,及與衆生?正是顯示我空、人亦空、衆生空、壽者亦空,即是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本性,指諸法的實性,諸法實性,原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等事相,亦無空相;在衆生五蘊果報身體上,求人我相不可得,再在招引果報體的因行上,求人我相亦不可得。因爲人的生命,是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故無明是生死之因,衆生因“無明故有”生死。雖然,但此由無明而有之生死,皆是假籍因緣和合而有;至于無明本性,原是空寂,故由無明而有諸法,亦是假有、非真有。故說:本性空寂,無明故有。
(2)明法空
1.四大色法空
如是諸大,一一不實,
本自不生,性無和合,
以是因緣,我說諸大,
從本不實,和合而有。
以上由是身虛僞,至無明故有,共二十首偈文,是佛以種種異妙方便,說明我空之理。今從如是諸大,至心行所造,共七首偈文,是佛用種種方便,顯示法空之理。如是諸大,一一不實,是就四大言:四大屬于色法,世間上凡有體質的色法,可分爲二類:一是能造色,指能創造一切色法的基本原素,即是地水火風等四大元素。二是所造色,即是由四大配合種種因緣縧件,所産生種種不同的色法,即是眼等五根,以及五根所對的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界。今經文但約能造色的四大,顯示諸法空理。能造色既然空無所有,則所造之色法,當然亦空無可得。
欲想明白四大皆空之理,首先要知道四大本身,並非有獨立的體性,而是每一大中,必然含有其他叁大的成份。例如:地大中就具有水火風叁大,乃至風大中,亦具有地水火叁大。雖然,四大各有不同的特性,如水是濕性,火是暖性,地是堅性,風是動性,而且是隨時增減,互相殘害,但四大從來互不相離,因此,如是諸大,根本就沒有個別自體存在,所以說:一一不實。
例如地大,如果真有堅性獨立的自體,就不應該有地震動搖;亦不應該含有暖性,或被大水沖崩。但事實上,地是含有風故震動,含有火而溫暖,含有水故濕潤,證明地大,不離水火風,不能獨守其堅性,故地大不是真實的存在。
又水是濕性的液體,但因含有地大之堅性,故能結成冰;含有風的動性,故有波浪洶湧;含有火的暖性,故有溫度升降,是以證明水性,亦沒有獨立的實體。火是暖性,但火炎騰空,即是含有風大的動性;風是動性,但遇牆即止,是風大含有地大之性。四大既然不能堅守自性,顯示四大不真實,不真實即是空。
本自不生,性無和合,是說明四大之相,雖非真實,但四大之性,則本自不生,亦複不滅;雖然在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時,而有四大之相出現,但緣生無性,生即不生,謂之本自不生,性無和合。由于以上的種種因緣,故佛說:諸大從來不實,根本虛僞,不過在因緣和合時,衆生妄見有水、有火、有地、有風等四大之相出現而已,其實,四大並無生的實性,故佛說:諸大從本不實。衆生所以覺得有山有水,有火有風,只是因緣和合時而假有。例如:地大和合水火風,而有高山,水含有地火風而成巨海,故四大是在因緣和合時,而安立種種假名,其實,本來就是虛僞不實,無有自性,其性本空。
2.色心二法空
無明體相,本自不有,
妄想因緣,和合而有;
無所有故,假名無明,
是故我說:名曰無明,
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愁惱。
不但色法空,色心二法亦空,亦即是從十二因緣的流轉門,說明色心二法皆空。無明是衆生心中煩惱,亦是生死根本;若能斷除無明,即可以解脫生死。但無明體性,本自不有,只因衆生一念妄動,由于妄想因緣,和合而有。此由妄想因緣,和合而有的無明,本是沒有真實的自性,若推究其性,即是諸法實性,故永嘉禅師說:“無明實性即法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性是甚麼呢?法性即是諸法空性,既然無明實性即是諸法空性,所以說:“本自不有”。但因衆生一念妄動,轉本有智光,爲能見分的能見相,轉本覺真空,爲頑空的境界相,故由是妄想因緣,而有無明業相,以及能見所見的見相二分,而于本無所有中,假名無明;此即是起信論所說:“一念不覺生叁細。”是故佛亦隨順世間說:“名曰無明。”作爲十二因緣的第一支;其實,無明是無實體可得的。
行,是十二因緣中的第二支,指衆生心識的活動;衆生因迷失真心,一念妄動,由叁細而六粗,妄想執著,取舍作業,成爲招致果報的原因。作善業名爲善行,作惡業名爲惡行;善行則招致人天叁善道之果報,惡行必感叁惡道的苦果,謂之無明緣行。
識,指第八阿賴耶識。此識被業力所牽,挾持過去所作,或善或惡的業種子,投入母胎,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成爲衆生生命的主體,故說:行緣識。無明,是過去的煩惱,屬于惑;行是過去的業因,屬于業;因過去惑業牽引識心去投胎,而有現在的生命體。生命體的苦樂,完全是由牽引識心投胎之業因,是善或惡而決定。衆生被業力牽引識心去投胎時,如迷似醉,失去阿賴耶識的本覺明淨,而妄生憎愛之心,即此一念分別之心名爲識。
名色,是衆生的心識,被業所牽,投入母胎時,攬父母的精血而成的胎相。名是指衆生的心識,是五蘊中受想行識等心理;色指物質部份的胎兒。因爲胎兒只有心之名,未有心理活動,所以不稱爲心,只稱爲名;胎兒形體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稱身,但稱爲色,合稱名色,是第叁支:識緣名色。
六入:是眼等六根。名色在母胎中,長成眼等六根,出胎後對外的六塵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名六入。因有名色而有六入,謂之名色緣六入。
觸:觸是接觸,嬰兒漸長,六根…
《金光明經空品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