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空品讲义
文珠法师讲述
一、讲经因缘
二、本经缘起
三、本经译传
四、解释经题
五、讲解经文—(一)略说对机
六、讲解经文—(二)正说空义
七、讲解经文—(三)引己为证
一、讲经因缘
十多年前,香港吴惠颜居士,来长途电话提议,那次佛学讲座,最好是讲金光明经空品。因为所有佛教道场,举行斋天法会,必诵此品,但很多人对于空的意义,都不了解,甚至曲解,实有讲解的必要。因此,我写了此品讲义,并于香港佛教文化中心举行的佛学讲座,讲了三天。去年又在祖庭玉佛寺,讲了一次。觉得此品的弘传,确有助于一般人理解佛法与修学,故输入网络,以供养读者。
二、本经缘起
本经的缘起很特别,一开始就是赞叹忏悔法所生的功德,为无有上,能灭众苦,能生诸乐。而忏悔法,却是一位在家的信相菩萨,因思惟:何因何缘,释迦如来,寿命短促,方八十年,而感得四方四佛现身为说:释尊所证寿命,除佛之外,九法界众生,皆不能知其限量;即使有人,能知海水几滴,可知须弥山斤轹重量,可知一切大地微尘之数,可知十方虚空边际,亦不能数量筹计释迦寿命。今寿命八十,只是应身,随众生根机,方便示现而巳。
信相菩萨,即于是夜,梦见金鼓,为说忏悔法;次日即往见佛顶礼,说梦中所见所闻。释尊因此,告坚牢地神及善天女:过去有王,名金龙尊,常以种种赞美言词,赞叹三世十方诸佛,同时发愿:夜梦昼说,为他取净土,同求记别,下化众生,上求佛道等五愿。原来过去金龙尊王,即是今之信相菩萨。因为一切功德中,赞佛功德最大,故今生不但报得四方四佛,现身说法,而且如其所愿,梦见金鼓,光明普照,得见十方无量诸佛,及闻金鼓,为说忏悔法。故有本经之寿量品、忏悔品,以及赞叹品。而忏悔法门,与赞佛功德,正是取证佛果菩提涅槃的主要修因,若能依照本经的忏悔品,赞叹品,以及空品所说,如实修行,一定可以证得佛果菩提涅槃。
因为忏悔,可以灭罪生福,令人三业清净。赞佛,必然供佛、学佛;供佛是修福,学佛是修慧,如是以清净三业,福慧双修,当然可以成就佛果菩提。但忏悔业障,修福修慧,必须要有般若空智,作为导行,离情去执,三轮体空,称性而修,全修契性,始可断惑证真;否则,善行难圆,恶终难尽,怎可以圆成佛道?故佛于赞叹品后,特别说此空品,令修行人,扫荡情执,以般若空慧,导修诸行,坚固修习菩提之道,求于如来,真实法身。故本经旨在说明,佛果菩提涅槃的修证因果,本经功用,是止恶修善,灭罪生福 。
三、本经译传
本经译传中国,共有五种译本,今藏经中,见有三种:
一名金光明经、是昙无忏法师译,共有四卷十八品。
二名合部金光明经、是中国隋朝宝贵法师,合昙无忏、阇那崛多、及陈真谛法师三家译本而成,共有八卷二十四品。
三名金光明最胜王经、是中国唐朝,义净法师译,共有十卷三十一品。
今次佛学讲座,因限于时间,仅于昙无忏三藏法师之译本十八品中,抽讲第五空品。昙无忏法师,是中印度人,未出家前,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的学者,尤其是精通神咒秘术,出家后精研涅槃经。来中国译有大涅槃经、悲华经、菩萨地持经,菩萨戒本,优婆塞戒经等共十一种,本经是其中之一。
四、解释经题
金光明经,此四个字中,前三字是经的别题,后一字是经的通题。本经的别题,是以譬喻立名,用金光明来譬喻佛所证的三身,及涅槃三德。
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金的本质,天然高贵,不假造作;譬喻佛的法身,法尔天然,尊贵无比。光能普照大地,破除黑暗;譬喻佛的应身,从体起用,普应群机,能破众生烦恼黑暗。明则漯净无染,譬喻佛的报身,惑尽智圆,清净无垢。
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金的颜色,永远不变(常),金虽出于矿,而不杂沙石,洁净无染(净),金令拥有的人,富贵快乐(乐),金可以随意制造种种饰物,随时转变形像,享受自在(我),譬喻佛所证的涅槃常乐我净四德,亦即是法身德;光能照物破暗,喻佛智光,能照了诸法实相理,能破除众生烦恼的黑暗,是般若德;明能克暗,故明生暗灭,喻佛断惑证真,智圆惑尽,是解脱德。
故金光明三字,是譬喻佛果三身与涅槃三德,但果必由因,我们欲想证得佛果三身与涅槃三德,既要依照本经所说,赞佛功德,忏悔业障,广修众善,更要依照空品所说,运用般若智慧,观我法二空之理,离情去执,实行无相赞佛,无相忏悔,无相修善。
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因为凡佛所说诸法,皆可以垂范九界,作为一切众生修行成佛的轨则;故经是诸佛的常轨,万圣共臻,永不改变。世间法律可以随时更改,人的行为亦可以随时改变,但佛经所诠的真理,却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恒新”,因名为经。
五、讲解经文
本经共四卷,分十八品。第一品是序分,由第二品至十七品,是正宗分,第十八品,是流通分。现在限于时间,只能讲解其中第五空品。
空对有言,凡夫执有迷空,不知世间一切事物,幻妄不真,以为是实有,心生贪恋,分别取舍,造作种种业因,故有烦恼,漏落三界二十五有,轮回六道生死。二乘圣人,修学佛法,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灭有归空,只是对有言空,并非本经空品所说之空。空品言空,不止是空凡夫之有,亦空二乘所证之偏空;因为二乘圣人,虽证我空,但法执尚存,未能入俗利生,进趣佛道。此空品既要空凡夫之我执,亦空二乘之法执,我法二执俱遣,就可以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自然可以契证佛道的第一义空,圆成佛果无上菩提,因名空品。
本品文字不多,四字一句,四句一偈,总共有四十五首偈,可分为三大段。自无量余经开始,至知众生意,共四偈半文,是佛解释略说空义对机,能令众生得益。其次是由是身虚伪起,直至心行所造,共二十八首偈,是佛正说我空与法空之理,教我们修习我空观与法空观。最后由我断一切,至种种异物止,共十二首半偈文,是释尊引自己证明,修习二空观,可以成就自利利他功德,甚至终得佛果无上菩提。
(一)略说对机
无量余经,己广说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说。
空的哲理,不但是宇宙的本体,亦是佛教对于宇宙人生基本的认识,通于一切大小乘经典;特别是六百卷大般若经,对于空理,更为详尽解说,故此品开始即说:“无量余经,己广说空。”显示自阿含时至般若时,于其中间,无论是大小乘经,皆涉及空的义理,只是解说空的程度,有浅深不同而己。于义净法师的译本说:“我己于余甚深经,广说真空微妙法。”空的道理,既己于其他经典广说,然则,本经空品,唯有略说,故言:是故此中,略而解说。
略对广言,广说:是楞伽经说七空,涅槃经说十一空,般若经说十六空,十八空,广明有无内外,一切诸法,悉皆空寂。略说:即是本经简略扼要的,只说;我空与法空。下文言:何处有人,及与众生,是说我空;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是说法空。是以本经所说空义,唯略说我法二空。
众生根钝,鲜于智慧,
不能广知,无量空义;
故此尊经,略而说之。
此是释尊解说:于此经略说空义的理由。因为佛每会说法,都是观机设教,今在光明会上的众生,根机比较愚钝,智慧又短小,无法接受广说无量空义,故唯有略说。以免钝根众生,因无法吸收无量空义,而失去修学的兴趣与利益,可见佛陀慈悲,处处都是为众生设想。
无量空义,是指诸佛及大菩萨,所证的中道第一义空,是对二乘所证真空,有限量的空义而说。又本经所说:法性实相,即是无量空义,若广说之,钝根小智人,是无法受持,唯有略说,反而令彼等得益。
异妙方便,种种因缘,
为钝根故,起大悲心;
我今演说,此妙经典,
如我所解,知众生意。
佛略说空义,必须有异妙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权巧,佛今日所以特别运用一种权巧的异妙方便,以种种因缘,略说空义,纯是为了契合钝根众生之机,而起大悲心;因为我法二空之理,虽然简略,但若不举种种事例,说种种因缘,以显示其义,钝根众生,仍然是无法理解的。
为甚么要令众生,明白我法二空之理呢?因为众生著有,不知我空,故起惑作业,招致苦果,为苦所逼;二乘只知我空,不知法空,沉空滞寂,不肯回小向大,趣向佛道。佛因此而起大慈大悲之心,用种种因缘言词,曲就机情,不但说我空,亦说法空,令凡夫与小乘人,去执除惑,终能趣向佛道。
“我今演说,此妙经典”,我是释尊自称。我今演说,此妙经典,如我所证之理,如我所解之义,能知众生的心意,是喜欢简略,因此,略说对众生有利,故不得不舍广取略。
(二)正说空义
(1)明我空
是身虚伪,犹如空聚。
是明无我。凡是有生命的众生,皆各有身,同时坚执此身为自我。其实,父母所生的色身,只是由四大五蕴所组合的假形象,根本是虚伪无主的,而且是无常的、苦的、空的、不净的、无我的,所以说:是身虚伪,犹如空聚。印度所谓聚落,译为村庄,即是多户人家,聚居之处。今言空聚,是说此村庄住户,搬徙一空,再无人居住,而变成盗贼出没的地方。
1.约六根明我空
六入村落,结贼所止;
一切自在,各不相知。
此约六入明我空。六入是指眼等六根,以能涉入外之六尘,故名六入。前五根是生理,属于色法,意根是心理,属于心法。生理与心理,互相结合而成的生命体,本无一个实我可得,故言空聚。六根能生六识,六识依六根而住,故名六入村落。六根涉入六尘,而生六识,由于六识的分别取舍,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能劫夺人的功德法财,犹如结贼于六入村落活动一样,故说:结贼所止。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
《金光明经空品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