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

  《如來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12/12/2004 Rev.0)

  

  

  7-1.〈第一節 瑜伽學派略說〉研讀參考:

  1.瑜伽(唯識)學派之代表:以彌勒、無著(336~405)、世親(360~440)所造的論典:《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辯中邊論》、《分別瑜伽論》(無漢譯)、《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唯識叁十論》、《唯識二十論》等論爲宗依的學派。

  2.瑜伽學派所根據的經典:《解深密經》與《阿毗達磨大乘經》(無漢譯)。

  3.中國的瑜伽學派:

  a)地論宗:北魏時(508)在北方以菩提流支爲主譯出世親的《十地經論》爲宗。

  b)攝論宗:梁陳間(549~567)在南方以真谛譯出的《攝大乘論》爲宗。

  c)唯識宗:唐朝(645~661)以玄奘譯出的《成唯識論》爲宗。

  4.思想大義:

  a)思想淵源:近于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系,而依「現在有」立種子說,與經部的關系更密切。面對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說,後期大乘的如來藏、佛性說,從說一切有的立場,特別是經部的思想接受而解說他。

  b)叁性說:以「金、土、(礦)藏爲喻」來說明遍計所執性(雜染)、圓成實性(清淨),依他起性(通二分)。依他起性的定義,除了一般的「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以外,又有「雜染清淨性不成故」,作爲衆生與佛的共同依止性。

  c)思想分流:

  i.《瑜伽師地論》依《解深密經》立阿賴耶爲「一切種子所依止」,說「諸識俱轉」,重于阿賴耶現行識。《唯識叁十論》也是這樣,所以說叁能變(6/7/8識能轉變)。

  ii.《攝大乘論》依《阿毗達磨大乘經》重于阿賴耶識爲種子性,依阿賴耶爲種子而現似一切,所以有「一能變」(唯第8種子識能轉變)說。

  iii.瑜伽唯識學系對廣義的說一切有,取舍不同:或立本有種子,或說種子由熏習而有;或說依心現似心所,或說心所別有;依他起性,或重從種子生,或重于雜染清淨性不成;或立無漏依他起(正智是依他起性),或說無漏是圓成實,所以立「四種清淨」(自性清淨、離垢清淨、得此道清淨、生此境清淨)。雖有種種異說,但大義是一致的;對如來藏的解說,也是一致的。

  

  7-1.問題思考:

  7-1-1.試簡述您所了解的瑜伽唯識學派。

  

  7-2.〈第二節 瑜伽唯識學的如來藏說〉研讀參考:

  1.如來藏成立的理由:唯識學者但約「無差別」說,無差別的真如性(圓成實自性),遍于一切衆生(但未離障清淨,隱而未顯),所以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這是如來藏說的本義)。真如也遍于一切法,所以說「一切法有如來藏」(這應該是唯識學者的新義,有淡化神我的意味)。

  2.如來藏我:唯識學者以「真如」清淨空性爲如來藏我,故佛已證得最清淨法界(真如),而可以稱爲大我,菩薩可說「實有菩薩」,衆生當然也可說「實有衆生」。不過後代的唯識學者,大都避而不談,盡量避免以真如爲「我自性」的意義。

  3.心性本淨:

  a)《大乘莊嚴經論》以心的「真如性」說自心本淨,而非虛妄分別的有漏心識是清淨的,如濁水的清淨是本來如此的。

  b)《成唯識論》除了「真如」說外,另取說一切有部系的見解,以識(心)自性無記非染汙來解說心性本淨(通于有漏心,也許是《阿含經》的本意)。

  c)聖者內自所證的真如或法界無差別、無變異,是非淨非不淨(也可說非染非不染),沒有淨不淨可說的。清淨是對雜染說的,真如是前後一如,本來如此,實在無所謂清淨,不過從離客塵雜染所顯來說,真如也可說非不淨的。唯識學者依世俗說勝義,對于勝義(真如、法界),是從世俗安立去闡明的。如直從勝義(非安立)說,那是超越于相對界,非分別名相所及,有什麼淨不淨呢!

  4.種性:

  a)《楞伽經》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入于一切衆生身中」,是深受《奧義書》的「我(識)入于名色而隱于其中」的神學影響的,唯識學者沒有忘卻佛法的根本立場,所以以生滅相續的種子,說本有的無漏功能,以阿賴耶妄識,說識與根身藏隱同安危,巧妙的解說了如來藏我,而脫卻了如來藏我的神學色采,這就是唯識學的種性說。

  b)唯識學者以菩薩有成佛的種子說如來種性、佛種性,這是與《寶性論》如來藏學最大的差別所在。種子依止于阿賴耶識內,爲有因體而無果體,只是可能生起果法的潛能,故唯識學立「五性各別」,「叁乘究竟」,如來藏說則是唯一佛乘。

  c)《瑜伽論》〈本地分〉與《莊嚴經論》立本有的「本性住種性」,而《攝大乘論》與《瑜伽論》〈攝抉擇分〉立種子新熏說。「本性住種性」(本有無漏種子),實在就是「一切衆生有如來藏」,這多少還有本有如來藏的形迹。也許爲了這樣才有了新熏說。但新熏無漏種,是「法界等流聞熏習」,「真如所緣緣種子」,「真如種子」,與法界及真如有了不可離的關系。在唯識學中,真如是有情、菩薩、如來的真實我體,那新熏的無漏法種,又有了依「我」而現起的意義。在後期大乘時代,唯心論而要泯絕梵我論的影響,也真還不容易呢!

  

  7-2.問題思考:

  7-2-1.「離苦」適合接著以「得樂」來形容嗎?聖者所證的真如適合說是清淨的嗎?

  7-2-2.試以兩句話總括唯識學者對「如來藏、我、心性本淨、種性」的解說。

  7-2-3.您對「唯心論而要泯絕梵我論的影響,也真還不容易呢!」這句話有何感想?

  

  7-3.〈第叁節 真谛所傳的如來藏說〉研讀參考:

  1.真谛所傳的,以《攝大乘論釋》爲主,與玄奘所宗,印度後期完成的《成唯識論》見解上應有多少不同,但真谛所譯的《攝大乘論釋》,與隋達摩笈多、唐玄奘所譯互相比對起來,顯然有了增飾的成分。從翻譯來說,真谛譯是不夠忠實的,然在思想上,確有獨到處。

  2.真谛學的特色:

  a)糅合如來藏學與瑜伽學:真谛學的主要特色,是以瑜伽學去解說、比附、充實如來藏學,糅合了《寶性論》的如來藏說與瑜伽學的阿賴耶說,而非唯識古學。

  b)第8阿梨耶識通二分:真谛依「依他起性通二分」在「果報種子」梨耶外,別立「解性梨耶」(心真如性),總攝了「種子」與「真如」同依止于一「識界」,綜合了興起于印度北方瑜伽學系的「阿賴耶識爲一切法(有漏的雜染種與來依附的無漏清淨種)所依」,以及興起于印度南方的「如來藏爲依而有生死,涅槃」說之兩個基本不同立場的思想。

  阿賴耶異熟種子識爲依,重于雜染的;轉雜染熏習爲清淨熏習,轉化中本來清淨的真如的體現,說明上是難得圓滿的。以如來藏爲依,重于清淨本有的;依此而能起雜染,也是難得說明圓滿的。真谛依阿賴耶種子界及心真如界爲依止,不違反瑜伽學的定義,實爲一極有意義的解說!

  c)如來藏我:真谛隨順瑜伽學的本義,以「真如」解說如來藏,也不說衆生身中的如來藏就是我。

  d)轉依:真谛說轉依成佛只是具足一切功德的如來藏,離煩惱而圓滿顯現,與《寶性論》一致,但轉依含阿羅漢與如來的聖證(《攝大乘論》的本義),而以種子熏習說明:主要是以聞熏習生起出世心爲轉依關鍵,從現實界(依他起性或阿賴耶爲種子)的漸漸轉舍,應對理想界(圓成實性真如)的分分轉顯。聞熏習雖與阿梨耶(果報)識的性質相反,卻依附阿梨耶識,到阿梨耶識滅盡才與阿梨耶識相分離。聞熏習能生起五分法身,所以聞熏習也是五分法身種子,也可說常等四德法身種子,貫通了如來藏學(《寶性論》不立聞熏習)。

  e)阿摩羅識:爲了貫徹「一切法唯識」的原則,是真谛在以虛妄分別爲自性的阿賴耶識(方便唯識)外,提出阿摩羅識(無垢識;境識並泯的真如實性;正觀唯識)的理由所在,也是他所傳的唯識學中最特出者。阿摩羅識是真如,《十八空論》轉而解說爲「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從本性清淨來說了。從虛妄的唯識相,到真實的唯識體(阿摩羅識),轉染識爲淨識,貫徹了「一切法唯識」的教說。而阿摩羅識即是自性清淨心,又會通了如來藏學。

  

  7-3.問題思考:

  7-3-1.從衆生之所依來說,爲何瑜伽學的依阿賴耶識與如來藏說的依如來藏有「共同傾向」,而又「基本立場是不同的」?

  7-3-2.從生死與解脫來說,爲何瑜伽學與如來藏說「說明上是難得圓滿的」?

  7-3-3.試簡述真谛思想的上獨到之處。

  7-3-4.什麼是真谛所說的「解性梨耶」?與阿摩羅識有什麼關系?

  7-3-5.真谛所說的轉依,與如來藏說有何異同?

  7-3-6.真谛爲何要說阿摩羅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