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12/12/2004 Rev.0)
6-1.〈第一節 傳說中的如來藏法門〉研讀參考:
1.如來藏說成功傳布的因素:
a)通俗而適合一般人心:有神我色釆的如來藏說,從理想的如來常住、偏在信仰而來,通俗而能適合一般人心。
b)對新傳經典的尊重:依「四大廣說」的傳統原則,對從來沒有聽說過,新近傳出的經典,不可輕率的加以誹毀,要本著正確的法義,給以合理的解說。初期大乘經就是這樣流傳起來的,對于新出現的如來藏經典,當然也不能不接受了!
2.形成主流:從四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界的論書或經典,都不能不對如來藏有所說明與會通,顯示從如來常住如來藏說已成爲當時盛行的主流思想。
3.西藏覺曩巴所傳,與中國禅宗的南方宗旨,對于初期的如來藏說,比論師及後出經典的解說似乎要切近得多!
a)覺曩巴以如來藏與佛的自性身,同樣相好莊嚴。自性身是轉依所顯的佛自體,意爲衆生本來如是,只是還在煩惱中,沒有顯出而已。
b)菩提達磨于西元四五0年前後(宋)從南印度來中國,傳本來是「如來(藏)禅」的禅法。
4.《究竟一乘寶性論》在中國是被看作代表如來藏學的,雖比較的接近初期的如來藏說,但受到瑜伽學派的影響,也可能從瑜伽派脫出而自成體系的,所以解說的方法近于瑜伽派,初期的神我色采,也大爲淡化了。
6-1.問題思考:
6-1-1.試分辨印順法師所說的大乘叁系興起時代的先後。
6-1-2.爲何印順法師將西藏的覺曩巴派與中國的禅宗,都歸爲如來藏思想的宗派?
6-1-3.爲何印順法師會說「傳說中」的如來藏法門?
6-2.〈第二節 寶性論爲主的如來藏論〉研讀參考:
1.代表如來藏論的主流經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無上依經》(論經)、《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此一經二論內容相近而偏重不同,可視爲同一類。
2.《究竟一乘寶性論》(梵本《寶性分別、大乘最上秘義論》、藏本《大乘最上秘論》):
a)作者:傳說爲無著造,世親造,似乎還不如傳爲堅慧造的好,因爲其風格與內容雖近于瑜伽系,但在如來藏的見解上與瑜伽系有著根本的不同。
b)主題:本論部分爲「四法」:佛之依止(佛性)、證得(佛菩提)、功德(佛法)及利益衆生事(佛業)。釋論部分加起始的歸敬叁寶,而成「七金剛句」。
3.《無上依經》(經典形式的論典):
a)內容:分七品,2-5品與《寶性論》本論「四法」同,第一品(校量功德品)爲《甚希有經》的異譯(贊歎造如來舍利塔[如來界]的不可思議功德),第六贊歎品與第七囑累品爲流通分。
b)本經參考了《寶性論》與《瑜伽師地論》(如以轉依說明菩提自性),但不只是集錄,而爲有獨自組織的一部(論)經。
c)本經爲《勝天王般若經》所集入,《佛性論》也引用了這部經,在如來藏學中,這應該是一部重要的(論)經。
4.《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a)作者:堅慧造,唐提雲般若譯。
b)內容:說菩提心十二義:果故、因故、自性故、異名故、無差別故、分位故、無染故、常恒故、相應故、不作義利故、作義利故,與《寶性論》的本論非常接近。
6-2.問題思考:
6-2-1.什麼是代表如來藏論的一經二論?其主要論題爲何?
6-3.〈第叁節 寶性論所依的經論〉研讀參考:
1.《寶性論》與瑜伽學有關但不是屬于瑜伽派:
a)《寶性論》與瑜伽學的《大乘莊嚴經論》有部分文句類似、論法一致、法義相同的特性。
b)《寶性論》不采瑜伽學的種子說,所以也不立不般涅槃種性(一闡提)。可以說:《寶性論》造于瑜伽學風開展的時代,受到了瑜伽學的影響。但對如來藏的解說,不取北方大乘經部師說的種子說,而保持了南方分別說部以空(性)爲佛性的立場。這樣,關于《寶性論》的作者,不可能是彌勒、無著的。
2.《寶性論》之本論所依據的經論:
a)四個主題中的「佛菩提」、「佛法」、「佛業」爲佛的體、相、用,或實、德、業,這是依《華嚴經》、《大集經》等大乘經說的。
b)主題「佛界」是依《如來藏經》的(九種譬喻在內)。「佛界」十義中的「因」義,見于《大乘莊嚴經論》;「果」義出于《大般涅槃經》;「業」義出于《勝鬘經》;「無差別」義出于《不增不減經》。《莊嚴經論》的「生勝由四義」(信、般若、禅定、大悲)都被編入「佛界」。
c)「佛德」六十四種功德依于《大集經》〈寶女品〉。
d)「佛業」九種譬喻出于《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e)「佛菩提」八義(實體、因、果、業、相應、行、常、不思議)與《莊嚴經論》〈菩提品相同〉。
3.《寶性論》之釋論的引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大般若經》(《金剛般若經》)、《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佛華嚴入如來智德不思議境界經》、《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法華經》、《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六根聚經》、《阿毗達磨大乘經》、《大方等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品〉、〈璎珞品〉、〈海慧菩薩品〉、〈寶女品〉、〈虛空藏品〉、〈寶髻品〉等13部。
4.從所引契經可以了解:《寶性論》不是狹義的如來藏論,不但以如來藏說爲主,更廣引大乘經,使之與其他後期大乘經說相貫通。《寶性論》的注釋者引《陀羅尼自在王經》成立七種金剛句義,並引《大集經》其他各品,似乎是特別重視《大集經》。
6-3.問題思考:
6-3-1.《寶性論》與瑜伽學,以及如來藏論有何異同?
6-4.〈第四節 寶性論義的分別〉研讀參考:
1.衆生皆有如來藏的理由:
a)法身遍在衆生中:表達佛身遍滿的大乘經,主要是《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觀無量壽經》也有此說,這與修持觀想中,觀佛從外而入于自己身心中,進而觀自己身中有佛,自身是佛有關。論中以萎華有佛、蜂群繞蜜、糠[米+會]粳糧叁喻譬喻。
b)真如無差別:如來之所以爲如來的清淨真如,是一切無差別的,與衆生如沒有任何差別,只是衆生(之「如」)爲煩惱所覆障而已。論中以不淨處真金(其性不變)一喻譬喻。
c)衆生實有佛性(佛種性):種性即血統,論中以地中寶藏、果樹芽、弊衣內的金像、貧女懷輪王、泥模內的寶像五喻譬喻。
「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畢竟定佛(種)性」即如來藏叁義,只是說明不同:從佛說到遍衆生中是法身遍滿義;從衆生說到有佛性是佛種性義;約衆生與佛平等說是真如無差別義。
2.自性清淨心:是心(心意識的心,早期的如來藏說還未說成第八淨識,或第九識,只是六識之平常心識的本性,不過習慣的稱迷妄的爲六識而已。在妄心外別立真心,怕不是如來藏學的正義!)、自性(也譯爲本性,事物本原的意思)、清淨(光明清淨)的結合詞,爲常住不變的如來藏說融合大衆部、分別說部《增一阿含經》的「心性本淨」說而成。論中在說如來界時,自性清淨心是如來藏別名;在說如來菩提時,也就是佛的自體。自性清淨心從來不與煩惱相應(同大衆部之說:心與煩惱同時即生即滅,不可能成染成淨),在衆生位沒有減少,成佛也沒有增多。
3.不空與種性:論中依《勝鬘經》說《般若經》等大乘經說「空」是正確的,但不了義。空的只是沒有客塵煩惱(空如來藏),而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體是不空的(不空如來藏),功德業用(向光明喜樂自在的作用)是有的,這樣,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善法的根源都是如來藏不思議功德的業用,是成佛的種性,所以名爲如來界,界就是「因義」。空的知道是空的,離增益的有邊;不空的知道是不空的,離損減的無邊,空與不空,都稱爲空智。以空爲無,因空而顯的如來藏自體清淨,名爲空性,與瑜伽者所說的相同。依無分別智證第一義空性(引《摩诃般若經》,《金剛般若經》義),根本智證第一義空性,名爲空性智,會通了初期大乘的空相應經。從緣起有與性空,妙有與真空去解說,顯然是不符合經論的本意。
4.轉依:論中說:生死依如來藏而有,但如來藏淨心,卻是虛空那樣的無所依止,也不受生死虛妄的影響,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本來清淨,如遠離虛妄分別,出煩惱藏,如虛空回複本來的明淨,那就是菩提與涅槃,就是轉依,轉依清淨的實體(自性),就是離垢清淨的如來藏。離垢清淨,也只是本來那樣的清淨。《寶性論》所說的轉依、菩提、一切功德是本具的,與瑜伽學者,顯然采取了不同的觀點。
5.淡化如來藏之我義:論中依《勝鬘經》說佛果的常樂我淨,不再說衆生位的(如來藏)我,雖然衆生位中,仍有可以說我的意義,但在文字表面上大大淡化《大般涅槃經》與《央掘魔羅經》的「如來藏我」色采,這是《寶性論》主與瑜伽學者的共同傾向。
6-4.問題思考:
6-4-1.《寶性論》以什麼理由說衆生皆有如來藏?其理由各有何思想淵源?
6-4-2.心「自性清淨」的理由是什麼?與「心性本淨」說有什麼關聯?
6-4-3.什麼是如來藏說的「空智」?與《般若經》有何異同?
6-4-4.什麼是「轉依」?《寶性論》如何說「轉依」?與瑜伽學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