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之研究》
第五章 如來藏說之初期聖典(12/12/2004 Rev.0)
5-1.〈第一節 初期聖典與弘傳者的風格〉研讀參考:
1.初期如來藏法門的七部經:
a)《如來藏經》:以「華藏」爲緣起,受到了《華嚴經》的影響,專用譬喻來說明在煩惱覆藏中,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佛性、佛藏、如來性,都是如來藏的異名。
b)《大般涅槃經》(初分):以如來的入涅槃爲緣起,說如來常住,所以一切衆生有佛性,佛性就是如來藏我,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大般涅槃的四德)。
c)《無想經》(《大雲經》):簡略說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得見如來常樂我淨」。
d)《央掘魔羅經》:以央掘魔羅執劍害佛爲緣,說一切衆生有常恒不變的如來藏,如來藏與衆生界、我界的同一性。
e)《大法鼓經》:以波斯匿王擊鼓見佛爲緣起,說衆生不增不減,般涅槃者皆常住,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一乘,衆生界與如來界一致,富有犢子部不可說我的意味,也可說是《法華經》的如來藏化。
f)《勝鬘經》:闡明一乘而說到如來藏,說「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安立「空如來藏(客塵)、不空如來藏(清淨本性)」。
g)《不增不減經》:從衆生的不增不減,說「一界」的甚深,第一義谛、衆生界、如來藏、法身四者異名實同,依衆生界說如來藏叁義:如來藏爲依、爲持(平等、恒真實有),而有世間生死(不相應的不清淨煩惱),及涅槃真實法(清淨相應體)。
《央掘魔羅經》、《勝鬘經》、《不增不減經》都說到了心自性清淨,《勝鬘經》、《不增不減經》文義精簡而富有條理,近于論典,爲如來藏經中成熟而傳出遲一些的要典。
2.如來藏說的最初弘傳者:
依《大雲經》、《央掘魔羅經》、《大法鼓經》說,如來藏說的最初弘傳者與西元二世紀南印度案達羅王朝的「一切世間樂見」比丘有關。傳說的一切世間樂見比丘,應該是曆史人物,可能就是《楞伽經》中的龍叫,與提婆同時代的人。
3.初期如來藏說弘傳者的風格:
a)依《無想經》、《大法鼓經》、《大般涅槃經》,一切世間樂見比丘應是像大迦葉那樣的比丘,《大雲經》與《大般涅槃經》說是戒律謹嚴者,《大般涅槃經》、《大雲經》、《央掘魔羅經》、《勝鬘經》說他不顧惜自己的身命護法。
b)如來藏學派,可能由于「佛壽無量」、「常住不變」、「一切衆生一衆生」的信仰,淨持不殺生戒而徹底禁止肉食。唐代出現于中國的《楞嚴經》也嚴格的禁止肉食。這是印度如來藏學派的特色(婆羅門教徒,也有嚴持不肉食的),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佛教。
5-1.問題思考:
5-1-1.試簡要說明如來藏說最初弘傳者所處的時代、地域與風格。
5-1-2.屬于如來藏說後期發展的經典有哪些?
5-2.〈第二節 如來與如來藏〉研讀參考:
1.如來藏說否定如來涅槃爲滅盡:
a)如來藏說遠承大衆部的「理想佛陀觀」,通過《華嚴經》等大乘經而來,用無數的比喻,說明如來的涅槃不是沒有了,而是「如來常住,非變易法」,是「有」,是「不空」。解說爲滅盡的(《阿含》等)經文,被一一解說爲實體不滅。
b)如來常住說,可以常、樂、我、淨爲總攝。其中「常、我」與傳統說不同,故多立論解說。
2.如來常住(常恒不變易)的理由:
a)《華嚴經》、《法華經》等初期大乘雖以釋尊早已成佛而來人間示現,但總得還有個成佛的開始。
b)有個成佛的開始即無常法,不可能成爲常住的。爲了貫徹如來是常、是恒,非達到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可。從來就是常恒不變易的,這不只是釋迦佛,而是一切佛、一切衆生。
3.如來常住思想的開展:
a)從如來常恒不變,論到衆生因位,就是衆生身有如來藏。如來涅槃(或法身)是有色的,如來藏當然也有色相,有無量相好莊嚴,這是初期如來藏說的特色!
b)以佛所說法,除常住不變的如來與如來性(佛性),都是方便說,如來藏法門貫徹了這一理念,就從「叁乘兼暢」(承認二乘的涅槃是真實),而進入「會歸一乘」。
c)衆生皆有如來藏,依此,在修行上不用向外馳求,依于自身的如來性精進修行來求其實現,中國禅宗的「如來禅」正是繼承這一方針。
5-2.問題思考:
5-2-1.從《阿含經》的宣揚無常,到如來藏說的「如來常住」,其間的思想轉折爲何?
5-2-2.您對「會歸一乘」有何看法?
5-3.〈第叁節 如來藏我〉研讀參考:
1.前所未有的如來藏我:
a)部派佛教中犢子部等立「我」的目的,是爲了成立生死流轉,解說從系縛到解脫的聯系,而不是以「我」爲真理,爲證悟的內容。
b)初期大乘的《寶積經》雖說「聖性」是常、是樂、是淨,但還是說無我。
c)依《不增不減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大般涅槃經》所說,我、我界、衆生、衆生界、如來界(性)、佛藏、佛性都是如來藏的異名,這是如來藏法門的根本論題,生死與涅槃的主體;迷成生死、悟成如來的迷悟所依;是證悟的內容。這樣的如來藏我說,在佛法中的確是初期大乘所不曾見過的,佛法漸漸的進入「佛梵同化」的時代。
2.如來藏是「俗妄真實」說,所以這不是染淨一如,而是衆生性與如來性之界性的無二無別。
3.如來藏是我的理由:
a)《大般涅槃經》舉「苦毒塗乳」、「聞刀不見刀」的譬喻,言外道說我與佛法說我是同一來源(古佛所說),只是外道憑傳說,誤解而沒有真知。
b)《楞伽經》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
4.如來藏我的判攝:
a)古佛所說,是不能從曆史去證明的,只可以信仰。反之,在現實世界中,印度神教先說有我,釋尊否定他們,建立無我的宗教。到西元二、叁世紀,佛教才宣說如來藏我,卻是曆史的事實。所以『大般涅槃經』的比喻與解說,只能說是信仰而已。
b)奧義書說我是常、樂、知,也說周遍清淨,並不只是《大般涅槃經》說的「大如拇指」,「小如微塵」,反而與「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的如來藏我非常相近,說外到對我誤解而沒有真知,並非事實。
c)佛教爲了誘化主張有我的外道們,使他們漸入佛法,所以方便的宣說如來藏我,這也許更符合如來藏說方便適應的事實!
5-3.問題思考:
5-3-1.爲何如來藏會被說成是衆生的主體?
5-3-2.試分辨「俗妄真實」與「染淨一如」的差異。
5-3-3.試分辨《大般涅槃經》說如來藏我的理由與事實的差異。
5-4.〈第四節 如來藏不空〉研讀參考:
1.空有二宗:
a)空宗:如《般若經》說一切法如幻如化,涅槃也如幻如化。空與無的意義不同,空是沒有自性,不是說沒有一切法,如幻如化的有(包含了菩薩大行與如來果德),當下就是畢竟空寂,即有即空,空有無礙。
b)有宗:以「一切法空」爲不了義,而說一定要有某些是「不空」的(「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
2.有宗二系:
a)有爲法與無爲法均爲實有,我、我所無:如說一切有部與大乘瑜伽系(有爲的「依他起」與無爲的「圓成實」是實有,我執的「遍計所執」是無)。
b)世間法(有爲法)虛妄,出世法(無爲法)真實:如說出世部與大乘的如來藏說(俗妄真實)。如來藏說的「空」(煩惱)與「不空」(涅槃),不出這一原則。
3.由「空」到「有」思想的轉折痕迹:
a)《大般若經》終了時提出:爲新發意人說「生滅如化,不生不滅不如化」,與俗空、真實不空的法門相合。
b)《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久行利根者聽說一切法性空,就能現證。五事不具足的鈍根者聽了一切法空,不是反對空相應,就是顛倒僻解,自誤誤人。這暗示空相應經流行,對于根機不適合的,引起了嚴重的副作用,所以不能不解釋深密,成爲顯了明白,易信易解的法門。
4.「俗妄真實」說的時代意義:
在大乘空教的發揚中,《大般若經》(末了)、《解深密經》、如來藏法門說「俗妄真實」,表示了時代佛教的共同傾向。不過,依《大般若經》之意,爲初學者不得不說「不生不滅不如化」(不空)。《解深密經》以爲:爲初學者,還需要作一下淺顯的解釋。但如來藏法門,卻呵責空教,宣說真實不空的究竟法門,與《大般若經》、《解深密經》經意,恰好相反!
5-4.問題思考:
5-4-1.什麼是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思想的分野?
5-4-2.如來藏說如何認定「空」與「不空」?
5-4-3.如來藏的「不空」說,誤解了佛法了嗎?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