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章 如來藏說之孕育與完成(12/12/2004 Rev.0, 4/5/2005 Rev.1)
4-1.〈第一節 法法平等與事事無礙〉研讀參考:
1.如來藏說不是直承「原始佛教」的法流,而是繼承「初期大乘」,適應世俗而有獨到的發展,是不共大乘。
2.《般若經》(-50~200AC)比《華嚴經》(150~250AC)傳出早一些,成爲初期大乘經典的二大流,在發展中思想彼此互相影響,互相影響中又分別展現出其獨特的風格。
3.《般若經》的主要思想:說以「都無所住」的般若爲主導的菩薩道,展開一切本空,一切皆如,一切平等(離有無的不二)的理念。
4.《般若經》的不同開展:
I)「無所見」與「無所不見」:
a)當般若現證時,離諸戲論,慧眼都無所見。這是「般若法門」的本義,此即中國佛學所說的「真空」,西藏佛學所說斷絕戲論的「極無所住」。
b)當般若現證時,慧眼不見一切而又無所不見,此即中國佛學的「見中道」,西藏佛學空寂無礙的「理成如幻」。
II)「一切法趣空」與「一切法趣色」:
a)《小品般若經》說「一切法趣空」,即一切法終歸于空,不出于如。
b)《摩诃般若經》說「一切法趣色」等,即一切法趣色等一切法之畢竟不可得(空、如)法性。不過,一切法趣一切法的經文,可能被意解爲:一切法與一切法,無著無礙,與《華嚴經》相涉相入的思想合流。
5.《華嚴經》的主要思想:
a)以如來甚深果德爲重,承襲大衆部如來色身無漏、無邊際,壽量、威德也無邊際的思想,在平等寂滅的悟解中,以信仰的、藝術的、神秘的意境,表現佛與佛世界,以此爲信解修證的理想,然後明菩薩的行位到成佛。
b)從勝義的一切法平等寂滅、無二無別,而表現「相即相入」、「法法無礙」。
6.如忽視勝義與世俗施設的不即不離,「相即相入」、「法法無礙」的思想,那就可以意解出:如來遍在衆生中,衆生也遍在如來中,如來與衆生相即相入而平等無礙。
4-1.問題思考:
4-1-1.試從第二章與第叁章的內容說明爲何如來藏說不是直承「原始佛教」的法流。
4-1-2.發展中的《般若經》思想,有哪些分流?
4-1-3.《般若經》與《華嚴經》的思想有何異、同?
4-1-4.哪些思想可能引發「如來遍在衆生中」之說?
4-2.〈第二節 華嚴經含蓄的如來藏說〉研讀參考:
《華嚴經》有叁處具如來藏說,但還沒明確提到如來藏一詞:
1.唐譯〈如來出現品第37〉〈如來應供等正覺心〉一段有:叁千大千世界經卷在一微塵內,譬如如來智慧(菩提的異名)在衆生身(「衆生心相續」)內之說,而被看作是如來藏說,爲後代如來藏學者所一再引述。
2.唐譯〈十地品第26〉:以煉金喻說明地上的功德善根,一地一地的展轉增勝;以大摩尼寶珠從大海中來,還需要治煉,但寶的體性與德用早已成就了,來譬喻菩提心、一切智智從初地到十地、成佛,是菩提的發起到圓滿菩提,暗示了菩提是本來如此的。
3.〈盧舍那品〉(唐譯1-6品):大海中有蓮花,佛世界與佛菩薩都出現在蓮華上,以蓮華從含苞到開放,蓮實已在華內生長,等到華瓣脫落,蓮實(蓮臺)就完全呈現出來,暗示了菩提本有,待萬行而顯出莊嚴佛果的意思。
4-2.問題思考:
4-2-1.試述蓮花在佛教中的含意,及其與印度文化的關系。
4-2-2.《華嚴經》有哪些譬喻展現出如來藏思想的內涵?
4-3.〈第叁節 心‧菩提心‧菩提‧衆生界〉研讀參考:
1.如來藏說興起的模擬:在印度南方的部分持法比丘,取起于南方的《華嚴經》等譬喻,宣揚「如來常、恒及有性」的法門;以及如來藏、如來界、佛藏、佛性、衆生界、我的教說,形成「真我」──不空大乘的一大流,是重在如來果德,及衆生本有佛性的。爲從如來常住、遍在,引發衆生本來有如來藏(佛性),起初是「真我論」,後又與「真心論」合流。
2.菩提心的含意:
a)世俗菩提心:爲菩提心的原始意義,是求得佛道(菩提)的心(欲願)。
b)勝義菩提心:即本淨菩提心,其更深一層的意義是「菩提的自覺」,佛菩提的少分顯發。
3.以用金與寶,譬喻勝義菩提心的本有與顯發,與衆生身中有佛性的如來藏說相近,所以後代學者多作爲同一法門來處理。
4.舉「菩提、菩提心」爲主要論題的聖典:
a)《華嚴經》〈十地品〉(同本異譯《莊嚴菩提心經》、《菩薩十地經》、《大寶積經》〈無盡慧菩薩會〉、《金光明經》〈陀羅尼最淨地品〉)
i.與《般若經》相應,說菩提、心、衆生、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而無所得,「若于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
ii.與《華嚴經》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相應,說若了解「菩提即是心,心即是衆生」就是「修菩提心」。
iii.與如來藏說有著共同的傾向,說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之先),要從「非去來今」的菩提說起。
b)《大哀經》(同本異譯《大集經》〈序品〉+〈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
i.這是《寶性論》所依的本經,古人認爲與如來藏說有密切關系,但除「如來16大悲」與「寶珠」譬喻與如來藏說有些近似外,其余都是極一般的大乘經所說。
ii.以衆生不知菩提是「無根無住」,如來起大悲爲衆生說,如是有16事,爲「如來16大悲」,與《華嚴經》的慨歎:「奇哉!奇哉!雲何如來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見」是同一意境。但菩提「名之爲空」,「同于虛空」,與如來藏說不同,而是近于《般若》、《華嚴》。
iii.以從礦中采得的寶珠,冶治成青琉璃寶,譬喻「衆生界不明淨」(不從菩提心說),經佛法的修治,成菩提道,入佛境界。
iv.說「叁時教」:初說無常、苦、無我聲聞法,次說空、無相,無願令少分了解正法,末說不退轉*輪,使證入正法。與《解深密經》的叁時教略有不同,但在說一切法空、無相、無願以上、有更深一層的教法,大體是一致的,這是叁時教的又一型,可以看出其集成在般若法門盛行以後。
v.說到蓮花上有如來結加趺坐,這是象征如來藏法門的部分。
vi.雖沒有如來藏的名詞,但說到菩提、功德,衆生界及身中有寶器的譬喻,所以受到《寶性論》主的重視。
4-3.問題思考:
4-3-1.什麼是「菩提」?什麼是「菩提心」?
4-3-2.「菩提心」的內涵如何發展到與如來藏說相呼應?
4-3-3.《大哀經》並無如來藏說,但爲何成爲如來藏說之論典《寶性論》所依的本經?
4-4.〈第四節 如來藏經〉研讀參考:
1.《如來藏經》的地位:第一部以如來藏爲主題的大乘經。
2.《如來藏經》的集出:約250AC以前(290~306初譯,《華嚴經》爲150~250AC)。
3.如來藏說(衆生煩惱身中有清淨如來,經修持而顯現出來)的九重譬喻:
a)萎華有佛,出于《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爲如來藏說的根本喻。
b)貧女懷輪王,出于《寶積經》。
c)不淨處真金、貧家寶藏、弊物裹金像、鑄模內金像,出于《華嚴經》〈十地品〉。
d)蜂群繞蜜、糠[米+會]粳糧、谷內果種,爲本經獨有的譬喻。
4.通俗化的如來藏說(由博返約):
《華嚴經》的華藏法門,重重無盡,事事無礙,表顯出宏偉莊嚴的佛德。這是菩薩所仰望,菩薩進修的理想,要從無量劫海的自利利他中來,在佛教思想上,勝過聲聞的急求己利,有其不朽的價值!這樣功德圓滿的佛,雖多少適應印度的神教,但「無量劫海修功德」雖欽仰信受,而終覺得不容易成就!如來藏法門,承「一切衆生同有如來智慧德相」,而更具體的通俗化,一連用九種譬喻來譬說,使人人覺得身相莊嚴的如來,就在自己身中,現現成成的不離自身,而容易激發願求修持的精進。佛教的通俗化、大衆化,如來藏說的確有不容忽視的力量!
4-4.問題思考:
4-4-1.印順法師爲何說《如來藏經》是繼承《華嚴經》的「譬喻集」?
4-4-2.《如來藏經》的衆生佛性本具九種譬喻,分別于哪些經典?
4-4-3.如來藏說有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