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之研究 第叁章 心性本淨說之發展

  《如來藏之研究》

  

  第叁章 心性本淨說之發展(12/12/2004 Rev.0, 3/23/2006 Rev.2)

  

  

  3-1.〈第一節 聲聞經論的心淨說〉研讀參考:

  1.「心性本淨」說與衆生身中有清淨如來藏之說,起初並不相關,但兩者意義相似,後來也就成爲如來藏學的重要內容。

  2.阿含經中可能引發「心性本淨」說之譬喻與意趣:

  a).SA.1246/AN.3.100以金師陶煉金礦的譬喻,比擬離身、口、意惡行,與欲尋、恚尋、害尋,修初禅~四禅,開發神通。

  b).-/AN.5.23以除黃金中之鐵、銅、錫、鉛、銀五種雜質,以比擬離欲求、恚、昏沈、掉悔、疑等五蓋,開發神通。

  c).-/AN.5.193以澄清水缽之水有赤、黃、青、紅色之渾濁,以比擬爲離五蓋、明經義得辯才。

  d).MA.202/AN.3.70以浣頭、浣身、浣衣、磨鏡、煉金(等)五喻,比喻修佛、法、僧、戒、天隨念。

  e).以上四種經文譬喻的意趣,都在鼓勵離雜染,而不在于「本來清淨」。

  3.「心性本淨」說的立論:

  a)《異部宗輪論》說大衆部系持「心性本淨,客隨煩惱所染」,《隨相論》解說爲大衆部但立善、惡二性,心不與善、不善根相應而說「心性本淨」。

  b)《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說分別說系持「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汙」,染汙是外铄的「客塵」,而心「其體無異」、「本性清淨」的「一心」(相同不變的心),與《大毗婆沙論》中的「一心相續論者」相同。

  4.「心性本淨」說之抉擇:

  a)說一切有部所傳的經典無「心性本淨」說,《順正理論》說其雖不說「心性本淨」爲「此非經」,但判其爲「非了義說」。

  b)與經部思想相近的《成實論》說,佛怕「懈怠衆生」以性不可改而「不發淨心」,所以說心「本淨」。

  c)《寶性論》舉出了五項爲什麼爲衆生說如來藏的理由,第一項就是「以有怯弱心」,與《成實論》「爲懈怠者」說相合。

  d)「心性本淨」與煉金等譬喻,從經典的組織來看,都在《增支部》或〈如來記說〉中,兩者都是「各各爲人」──啓發人爲善的意趣;不是第一義悉檀(顯揚真義),當然是「非了義說」了。

  e)「心性本淨」說,始終以常識的譬喻爲依據,而非依義理的論究或修持的體驗,是平易近人的,但決不是深徹的!譬喻量沒有成立正理的力量。

  5.「心」含意的發展:

  依《大毗婆沙論》、《俱舍論》,心是「滋長、集起、種族」義,是通泛、總略的名詞,並不表單一性(故究其「體性」如何亦不宜),但在發展中卻傾向于統一,如說「心王」、「遠行獨行」、「性淨而相染」,這是與世俗心境相應的(有一貫通前死後生者的存在、有一貫通染縛與淨脫的存在),爲成立「一心」或神我意識的根源。

  

  3-1.問題思考:

  3-1-1.「如來藏」說與「心性本淨」說有何關聯?

  3-1-2.部派的「心性本淨」說內容爲何?其所舉的根據有何特色?

  3-1-3.如何抉擇「心性本淨」說?

  3-1-4.試舉例解說心的含意。

  

  3-2.〈第二節 初期大乘的心性本淨說〉研讀參考:

  1.初期大乘經(以《般若經》爲代表)的心性本淨說:

  a)《原始般若經》(~-50)以「是心(菩薩心)非心」來诠釋「心性本淨」,而說心性寂滅,有與無之相對均不可得,以勝義體悟的立場否定實有清淨心之說。此立場,一直爲後代中觀、唯識二派所宗奉。

  b)《般若經》以「清淨」形容一切法甚深相的勝義體悟,並不限于心的本淨(與無生、空、真如實際等同義)。這是般若正觀的平等法門,是實踐的,向上的。如來藏的自性清淨,爲成佛的淨因、染淨的依止。這是重于心(或我)的,說明的,從上向下的(或稱之爲「卻來門」)。所以《般若經》的心性本淨說,可能引發如來藏說,卻不是如來藏說。

  c)《般若經》說的「清淨」即是「空」,《大智度論》解釋說:「以人畏空,故言清淨。」龍樹這一解說,對「初期大乘」說空而演化爲「後期大乘」的說有,提貢了一項應機設教的合理解說。

  d)從初期大乘經典,如《般若經》、《思益梵天所問經》、《持世經》、《阿阇世王經》、《大淨法門經》等來看,「心性本淨」只是心「空」、「不可得」的別名,而絕不是說心有清淨莊嚴的功德。

  2.菩提心本性清淨的演化:

  a)在大乘佛教的開展中,起先是說「菩薩心」,遲一些才成立「菩提心」一詞。

  b)在大乘佛教開展中,菩提心受到了佛教界的重視,菩薩心也就被轉化爲菩提心了。

  c)這樣,本是[菩薩]觀[其]能觀[的菩薩]心本性清淨,演化爲菩提心的本性清淨了。

  3.從「一切法本性空」到「心性本淨」再到「自性清淨心」:初期大乘經多說一切法本性淨、一切法本性空,表示法界、真如的意義;心性淨只是法性淨中之一。後期大乘經,傾向唯心說,心爲一切法的所依,多說心性本淨。法界清淨與心性本淨,有了同樣的意義,如來藏經典也就多說自性清淨心(p.195/4)。

  

  3-2.問題思考:

  3-2-1.《般若經》的「心性本淨」思想,與如來藏說有何不同?

  3-2-2.如何知道「菩提心本性清淨」實爲「菩薩心本性清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