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來藏思想探源(12/12/2004 Rev.0, 3/14/2005 Rev.1)
2-1.〈第一節 如來與法身〉研讀參考:
1.叁類法身:
a)教法身:又稱法義法身,指如來教誡的法與律。
b)功德法身:即五分法身,爲無學的無漏功德法。
c)理法身:即佛所內證的緣起與四聖谛。
2.佛入滅後:
a)上座部持現實的佛陀觀,以「依法受持、修行、體悟」而說「肉體雖逝法身在、法身常在而不滅、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以法身爲歸依,但這不容易成爲一般人的信仰。
b)大衆部持理想(超越常情)的佛陀觀,以「一切如來無有漏法、生身無漏、色身無邊際、壽量亦無邊際」,患病、飲食、睡眠、便利、成佛、入滅皆爲示現。
c)初期大乘「般若」與「文殊」法門,著重超越色相、有無,從「真空觀」而說「法身無色」,是上座部以「功德、法性」爲法身的大乘化。
d)初期大乘「般舟叁昧」與「華嚴」法門,著重以色相莊嚴無盡無礙表現如來的究竟圓滿,從「假相(勝解)觀」而說「法身有相」,接近大衆部「色身無邊際」的佛陀觀。
3.如來藏說以法身爲如來藏的同義詞,其色相莊嚴與「華嚴」法門的如來相近。
2-1.問題思考:
2-1-1.如來藏思想與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各有什麼關聯?
2-1-2.試舉列說明「法身」的內容。
2-1-3.什麼是「法身有相」說?爲何會有此說?
2-1-4.依據什麼而可以說「見法即見佛」?
2-1-5.什麼是「理想的佛陀觀」?爲何會有此說?
2-2.〈第二節 如來與界〉研讀參考:
1.「界」的重要意義有:
a)性義:即質素、特性,構成事物的元素,如衆生爲六界和合所成。
b)類義:即種類,如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善界、不善界。
c)因義:即依止因,如依根、境、識界生種種觸。
2.法界的意義:
a)阿含經:指一切法(意識的對象,17界以外的)均屬之。
b)般若經:一法中無差別的如性,重于從一切法向上體悟法界。
c)文殊經:一切法的絕對真理,一大總相(大一),重于從法界了達一切法。
3.我界:文殊經將衆生、我都稱爲「界」,與「法界」、「虛空界」無二無別,「界」已被作爲形而上真理的別名,「衆生界」與「我界」已經不只是世俗的假名我了。
4.如來界:
a)如來的舍利是如來遺體的一分,也稱爲如來界,是「性」的意義。
b)如來舍利的神秘信仰,與信仰中的如來,在宗教的意境中可能合一。
c)法華經從舍利(塔)見如來,表示如來不般涅槃的常住,這與從如來藏(界,舍利)而顯出如來,思想是一脈相同的。
2-2.問題思考:
2-2-1.試舉例說明「界」的含意。
2-2-2.「初期大乘」的修證,與《阿含經》所說有何不同?
2-2-3.般若法門與文殊法門的「法界」含意,有何異、同?
2-2-4.如來藏思想與佛陀舍利仰信,有什麼關聯?
2-3.〈第叁節 如來與我〉研讀參考:
1.神教的真我論:
a)從衆生的自我直覺,發展出宗教的神秘真我。
b)婆羅門教(《梵書》、《奧義書》)說「梵(萬有的實體)我(個人生命的主體)一如」,我與梵性質同一,是常住不變的、喜樂的、知的、自由(主宰)的。
2.佛教的無我論:
a)無論是衆生的自我直覺,或是宗教的神秘真我,都是出于思辨與想象,是錯誤的認知與執著,是煩惱的根源,生死的根本。
b)五蘊無常、苦故非我:不是我(否定「命即是身(sarIra/遺體)」的斷見)、不異我(否定「命異身異」的常見)、不相在。
c)不但五蘊無我,即使證入正法,也還是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無我、無我所)。如以人格化來形容正法,那佛法也就有傾向有我論的可能。
3.部派佛教出現修正的有我說之背景:
a)西元前二、叁世紀從說一切有部分化出來的犢子部系與說轉部系。
b)主要是以下3類問題,固有的佛法不能使一般信衆了解與信受:
i.記憶的問題:以什麼貫通前後而保持記憶?
ii.業報的問題:前死與後生間有什麼聯系?
iii.縛脫的問題:凡夫與修成聖者有什麼聯系?
c)說一切有部說「法體恒住,作用隨緣」,體用不一不異,作用起時,能引發「相續」,依五蘊和合、相續,假名爲補特伽羅(假名我)而說生死相續。
4.部派佛教修正的真我說:
a)說轉部:在體(常住的「根本蘊、一味蘊」)、用(無常的「根邊蘊、作用蘊」)二蘊的統一中,立勝義補特伽羅(真實我),依此而說有前後五蘊的移轉。
b)犢子部:在有爲(叁世)與無爲(涅槃)外,另立「不可說法藏」(合稱「五法藏」),即不離蘊又不即蘊的「不可說我」(《中論》稱此爲「本住」),是「有體」的「假施設」(有別于說一切有部的「假無體」),說諸根依此而生長,有生命主體的意義,與神教的真我相近,又說歸依佛即歸依「于成正覺所依蘊而立的不可說我」。以不可說我爲佛(如來),對後期大乘的如來大我說,應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c)一心論者:以「心識」取代真我而成爲有情的主導者,來說明前後之相續,與依五蘊(處、界)立我的部派不同。如來藏說有「我」的特性,後來與「心識」相聯合,也與此思想有關。
5.大乘佛教修正的真我說:
a)《上品般若》(西元150~200,玄奘譯)有「實有菩薩」、「五種所知海岸」之說。唯識論師以實有的「真如空」(圓成實性)爲菩薩實體來解說,菩薩的「真如空性」就是菩薩的「我」自性,「實有菩薩」只是「真我」的別名。「五種所知海岸」即犢子部的「五法藏」,以此而有「如」即「不可說我」的意解。
b)《清淨毗尼方廣經》(鸠摩羅什譯)有「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之說,異譯本《寂調音所問經》(宋法海譯)作「我分化成若幹千色」,意爲「自體」(我)變化凡聖差別而我體不二,就如虛空不二的「如」,「我」與「真如、法界」相同,即如來藏說了。
c)《文殊師利現寶藏經》說:人種(衆生界)、法界、虛空界不二。「界」與「我」,已在西元叁世紀,這樣的興起而融入大乘了!
2-3.問題思考:
2-3-1.神教爲何主張有我?佛教爲何主張無我?
2-3-2.什麼是「不可說我」?與如來大我說有何關系?
2-3-3.爲何「真我」說會滲入主張「無我」的佛教。
2-3-4.佛教哪些思想發展顯然有「真我」的影子?
2-4.〈第四節 佛子與佛種性〉研讀參考:
1.胎藏爲如來藏之「藏」的主要意義,與「種性」(血統)有關。「佛子」與「佛種性」的譬喻也與此有關,爲如來藏說有啓發作用的助緣。
2.《阿含經》以阿羅漢爲佛子,《寶積經》以王位的繼承爲譬喻,說菩薩將來能成佛,才是「如來真實佛子」。
3.《增壹阿含第44.7經》在四雙八輩前,立「種性人」的階位,《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共十地」立「2.性地」(大衆部稱世第一法爲性地),發心趣求佛道的菩薩,都是佛種性所攝,這是重于修學的,與如來藏的如來已具足在胎藏中不同。
2-4.問題思考:
2-4-1.試從聲聞與大乘的立場,分別說明什麼是「佛子」?
2-4-2.什麼是種性說?菩薩修學的階位與種性說有何關聯?
2-4-3.試述「佛子、佛種性」與如來藏說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