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之研究 第一章 序說

  《如來藏之研究》

  

  自 序˙第一章 序說(12/12/2004 Rev.0)

  

  

  〈自序〉研讀參考:

  1.寫作動機:連同過去寫的《唯識學探源》(1940/35歲)、《性空學探源》(1944/39歲),本書的完成(1981/76歲),完成了「探求大乘叁系的淵源」的心願。

  2.敘述本書內容之摘要:

  a)如來藏的原始說,是真我。

  b)由「法身遍在」,「涅槃常住」的信仰,通過法法平等(法華經)、法法涉入(華嚴經)的初期大乘經說而引發出來。

  c)是西元叁世紀以後的後期大乘思想。

  d)與教界(原始、部派、初期大乘)公認「依空無我得解脫」的教說不同。

  e)沒有忘卻釋尊教法的大乘者,對于如來藏我,起來給以合理的解說(抉擇):

  —以「真如空性」、「緣起空」來解說如來藏。

  —以佛的「自在」來解說如來藏「我」。

  —衆生位上的如來藏,被解說爲「無我如來之藏」。

  —以「當有」取代「悉有」來解說「一切衆生有佛性」。

  

  第一章 序說(建議先讀第3節,再讀第1、2節)

  1-1.〈第一節 如來藏學在佛教中的地位〉研讀參考:

  1.如來藏說興起與興盛的時代:約于西元叁世紀興起,西元四、五世紀中興盛。《中觀》沒提到如來藏說,但提婆的弟子羅[目+侯]羅跋陀羅已有以常樂我淨解說「八不」的傳說,四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的經論,包括推崇彌勒菩薩的瑜伽派,都不能不對如來藏說有所說明(p.147/-5)。

  2.如來藏說富有「真我論」的特色,如《大般涅槃經》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與中觀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不同;也與瑜伽的依虛妄分別阿賴耶識爲「所知依」不同。

  3.如來藏學在各個時空佛教中的地位:

  —在印度,中觀與瑜伽都說如來藏說是不了義的,但其教說通俗而又切要,終究成爲後期大乘(經)的主流。

  —在西藏,實際上雖以如來藏思想爲主流,但因爲其重論書的風氣,表面上只承認大乘的「中觀見」與「唯識見」,而不承認以經典爲主的「藏性見」存在,然覺曩巴派以如來藏十經爲後*輪,是了義經,透露了實際狀況。

  —在中國,中國佛教是重經的,如來藏、佛性法門均以經典呈現,受到中國佛教高度的贊揚與尊重,如賢首的「說性起」、禅宗的「說性生與如來藏禅」、天臺的「說性具」,近代太虛大師也以此爲宗本(贊爲「法界圓覺」)來說明或融貫一切。如來藏說,可說是中國佛學的主流!

  

  1-1.問題思考:

  1-1-1.如何推斷「如來藏說的興起,約在西元叁世紀」?

  1-1-2.試舉例說明如來藏說爲明、清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想。

  1-1-3.如來藏說成爲西元五世紀後印度佛教的主流思想了嗎?爲什麼?

  1-1-4.如來藏說成爲西藏佛教的主流思想了嗎?爲什麼?

  

  1-2.〈第二節 與如來藏有關的經論〉研讀參考:

  1.中國傳譯宣說如來藏的經典共有16部(287~680年譯出),論典共有3部(508~691年譯出)。

  2.《究竟一乘寶性論》與《無上依經》這「一經一論」,在印度佛法演化史中是值得重視的,也是秘密大乘佛教的先聲。

  

  1-2.問題思考:

  1-2-1.《究竟一乘寶性論》是诠釋哪部經的?

  1-2-2.如來藏說與藏識(阿賴耶識)合流的典型經典是哪一部?

  

  1-3.〈第叁節 如來藏的名稱與意義〉研讀參考:

  1.「如來」與「藏」都是印度固有的用詞。

  2.「如來」的二個意義:

  a)佛陀的果德,十號之一,意指「悟入真如(不變的真理)而來成佛」者。

  b)衆生流轉生死不變主體(我)的別名。

  3.「藏」有叁義:

  a)胎藏:雖未出生,但已具足血統(德行)。此與《梨俱吠陀》創造「生主神」的「金胎」說有關,也與種姓有關。胎藏的意義,是「藏」義中最重要者。

  b)界藏:雖未出現,但已具足此性,如從金礦煉金。

  c)攝藏:指被煩惱所覆藏。

  4.如來藏是如來在胎藏中,也就是衆生(因)位的如來。從「如來常住不變」的思想,而理解出衆生本有如來體性。

  

  1-3.問題思考:

  1-3-1.試從「如來」一詞說明佛法與神教的根本不同。

  1-3-2.試解說十四無記的內容。

  1-3-3.如來藏說有可能與哪些世俗思想融合呢?

  1-3-4.爲何印順法師說後期大乘的如來藏說是「從博返約」?

  1-3-5.試列出您所讀到的如來藏之種種異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