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首詩偈答和他呢?于是就誦偈說:
「一切的有〈存在〉都會熾烈的燃燒,並沒有智慧能去救滅它!
如果是焚燒掉那一切感受愛欲的話,雖然也是燃燒著,但是並不會令人痛苦。」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一叁五一、本經敘說有一良家女常被公婆責備,到恒河邊誦偈表示欲投恒河。比丘聞之,乃誦偈勸谕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住在恒河邊的一座樹林中。
當時,有一位良家婦女常被公婆責備,到了恒河岸邊,她誦偈說:
「恒河啊!我現在想要投入河中,隨那水流慢慢流入大海,
不再使公公和婆婆一再地厭嫌責備我了!」
那時,那位比丘看見這位良家婦女,聽她唱誦詩偈,這樣想著:那位良家婦女還能誦偈,我現在爲什麼不也誦偈答和她呢?于是就誦偈說:
「淨信啊!我現在想要隨那八聖道的流水,
慢慢地流入涅槃之境中,不再看見惡魔的自在捉弄了。」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叁五一經注釋:
1、族姓女:指良家婦女。
2、舅姑:丈夫的父母,即公公、婆婆。
一叁五二、本經敘說一盜瓜者,見月欲出而誦偈求願,比丘聞之,乃誦偈答和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距樹林不遠的地方,有一塊種瓜的田地。
當時,有位小偷在夜裏要來偷摘瓜果,看到月亮快出來了,就誦偈說:
「明月啊!你不要出來吧!等我截斷了瓜蒂,
拿著瓜果離去後,再隨便你要不要出現。」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位盜采瓜果的小偷還能誦偈,我難道不能誦偈答和他嗎?于是就誦偈說:
「惡魔啊!你不要出現吧!等我斷除了煩惱,
斷除了那煩惱後,再隨便你要不要出現。」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一叁五叁、本經敘說有位沙彌誦偈解說常、無常、直、曲,比丘聞之,乃誦偈答和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有位沙彌誦偈說:
「怎樣叫做常呢?乞食就是常。
怎樣叫做無常呢?僧食就是無常。
怎樣叫做直呢?只有帝釋天的幢是直的。
怎樣叫做曲呢?彎曲的只見是那鈎子。」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位沙彌能唱誦這首詩偈,我現在爲何不也誦偈答和他呢?于是就誦偈說:
「怎樣叫做常呢?能恒常就只有涅槃。
怎樣叫做無常呢?就是那一切因緣和合的有爲法。
怎樣叫做直呢?就是神聖的八正道。
怎樣叫做曲呢?只有惡道才叫曲。」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叁五叁經注釋:
1、因陀羅:釋迦提婆因陀羅的簡稱,華譯天帝。
一叁五四、本經敘說舍利弗尊者爲生病的弟子去向瓦師乞瓦瓯〈陶杯〉,瓦師初不與,聞法後才欲布施,舍利弗以說法故不受施。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當時,有位舍利弗的弟子,生病服藥後,不久就要食粥。
那時,舍利弗尊者就到瓦師〈陶師〉家,向他求乞陶杯。當時,那位瓦師就誦偈說:
「怎樣得到好名聲,但卻不用施舍一文錢呢?
怎樣能獲有美好的實德,但卻不用減損財物呢?」
那時,舍利弗就誦偈答說:
「如果對于不吃肉類的人,而用肉類去布施給他;
對于不坐高床的人,用高廣的豪床去布施他;
對于那即將遠行的人,布施他休止處;
像這樣去布施給人,就不會減損自己的財物。
這樣就能擁有好名聲,而不必施舍一文錢,
實德的名聲到處流布,但對于財物卻能無所損減。」
這時,那位瓦師又誦偈說:
「舍利弗你現在說得實在很好,
我現在就布施給你一百個杯子,而其余的也不是不能得到〈意即其余你要的話,也可以再給你〉。」
舍利弗尊者誦偈答說:
「那叁十叁天,和炎摩天、兜率陀天,
還有化樂天,以及他化自在天等天人們,
如要布施缽,也必須具備虔信,我才會納受,然而你並未生信敬之心!」
舍利弗尊者誦完這首詩偈後,就從瓦師家靜默地離去。
一叁五五、本經敘說一貧士誦偈說其所欲;一比丘聞之,亦誦偈說其所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有位窮人在樹林邊做這樣的希望思惟,而誦偈說:
「如能得到一頭豬,美酒滿一瓶,
盛酒的杯一個,人們常常持與你;
如能如此的話,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這位窮人能唱誦詩偈,我現在爲何不也誦偈一首呢?于是就誦偈說:
「如能得到佛、法、僧叁寶,以及比丘善能說法,
而我也不病常得聞法,那麼就不會畏怖衆魔怨了!」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一叁五六、本經敘說一比丘思得劫貝衣,天神乃化成骷髅,並誦偈警誡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那位比丘如此思惟著:如能得到一匹好質料的劫貝棉布,長七肘,廣二肘,裁製成衣後,我就會高高興興地修習善法了。
那時,依住于那座樹林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樹林中,竟做這樣的思惟,希望獲得這樣好衣服。
當時,天神就變化成全身是骷髅,然後在那比丘前跳舞,並誦偈說:
「比丘想要得到劫貝棉布,長七肘廣六尺,
白天這樣想著,可知你晚上都是在想什麼了!」
這時,那位比丘便心生恐怖,身體怕得發抖,便誦偈說:
「算了!算了!我不需要什麼好毛衣了,現在穿著糞掃衣就好了;
白天看骷髅跳舞,也就知道夜間又會看到什麼了!」
當時,那位比丘心裏受到驚怖後,就正確思惟,專心修習,終于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叁五六經注釋:
1、劫貝:又作劫貝娑,樹名,屬于棉之一種,可製成布衣,質細軟。
2、全身骨鎖:全身骨胳如鏈鎖,即骷髅。
一叁五七、本經敘說一女人跌到深泥中,弄亂頭發,斷環钏而感到懊惱;比丘則以斷煩惱爲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他已證得阿羅漢果,一切煩惱都已滅盡,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離了重擔,斷除一切結縛,具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當時,有一位女人在暗夜中,天空正下著毛毛雨,電光不斷閃照著。她從林中走過,想去到她的丈夫處,卻跌倒于深泥中,手臂上的環钏斷壞了,花鬘、璎珞也散落于泥中。這時,那位女人就誦偈說:
「我的頭發都散開來了,花鬘、璎珞掉落深泥中,
手臂上的環钏也都毀壞了,這可要如何到丈夫那兒呢?」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這位女人還能誦偈,我難道不能誦偈答和她嗎?〈于是就誦偈說:〉
「我的煩惱都已斷壞,已渡過生死的淤泥,
執著纏縛都散落了,十方尊〈世尊〉能見證我。」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叁五七經注釋:
1、丈夫何所著:著,到也,如沈佺期•雜詩:「妾家臨渭北,春夢著遼西。」
2、十方尊:爲十方所尊崇,指世尊而言。
一叁五八、本經敘說有夫婦以縱情嬉戲爲樂;一比丘則以持戒修學爲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河邊一處樹林中。
當時,有一位丈夫和他的婦人相隨渡河。他們停在河岸邊,彈琴嬉戲著,然後誦偈說:
「由于愛念而縱情奔放,彼此逍遙于青樹間,
流水清澈,琴聲極爲和美,
在這春氣調適的季節裏出遊,這種快樂還有什麼能勝過的呢?」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個人還能唱誦詩偈,我難道就不能誦偈答和他嗎?〈于是就誦偈說:〉
「受持清淨的戒律,愛念真正平等的覺悟。
沐浴于叁解脫,美善而又極清涼,
入于正道,具足莊嚴,這種快樂哪裏還有勝過它的呢?」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叁五八經注釋:
1、等正覺:真正平等的覺悟,即佛的覺悟。
2、叁解脫:即空解脫,由觀諸法無我而入;無相解脫,由證涅槃而得;無作解脫,由觀諸行無常而入。又也可指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
一叁五九、本經敘說鴿鳥應積糧結巢以備雨;凡夫則應積善、恭敬叁寶,以備命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處樹林中。
當時,有位天神看見很多鴿鳥,就誦偈說:
「鴿鳥啊!你們應積聚胡麻、米、粟等谷物,
在山頂的大樹上,高顯之處築巢窟;
當天空下雨時,你們才能極安穩地飲食、, 歇宿。」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也是在覺悟我!于是就誦偈說:
「凡夫能積聚善法,恭敬佛、法、僧叁寶;
那麼身壞命終之時,就能資助心神得安樂!」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即覺悟,于是專心思惟,終于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終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