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壽命與慧命▪P2

  ..續本文上一頁消息,這就是有壽無福的收場。

  所以學佛的人,目的不是在于今生壽命的延長,而是在于真理永恒的生命。但是爲了救度衆生,不妨再入生死。所謂:“倒駕慈航,隨流九界”,非生而示現生,非死而示現死;其生也有益于世,其死也有利于後,如是出生入死,隨順衆生,修福修慧,直至福足慧足,二死水亡,便可證同于佛,與佛同壽。

  但佛道遙遠,菩薩道難行,未證不退轉位,欲在生死苦海中救度衆生,談何容易?因此,當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時,以其獨在遙遠的菩提路上,孤苦奮鬥,毋甯走捷徑,修淨土,憑借阿彌陀佛的願力,慈悲攝受,命終得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抛棄煩惱,結束生死,與佛同壽。然後乘願再來娑婆,廣度衆生,滿菩提願。以無量的壽命,作無邊的佛事,廣度無數的衆生,人生至此,夫複何憾?何止求壽得壽,而且能發揮壽命的意義與價值,不再醉生夢死,浪費生命。

  叁、慧命的康複

  當我們證同于佛時,已非四大五蘊所組合的生命,而是經已回複本具的慧命。所謂慧命,就是衆生本具的佛性,亦是諸佛所說的法身慧命。原本生佛體同,聖凡無二,靈明覺照,清淨無染,故又名實相般若。實相是真理生命的本體,般若是能康複真理生命的功用。諸佛以最高的般若智慧,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除煩惱,了生死,使法身慧命康複,而成爲福慧雙足的佛陀。

  可惜衆生迷而不覺(無明),致使真理生命(本具智慧)蒙塵納垢,産生幻覺(見分),再因見分的幻覺,攀緣于相對的幻境(相分),産生自我的錯覺(第七識),由于錯覺妄想的執著,分別取舍(前六識)遂是非蜂起,私欲泛濫。在私我統治的世界中,在私欲操縱的生命裏,人的法身慧命,便披上假我的外衣,扣上煩惱的枷鎖,而人本具的智慧,也就隱而不現。

  楞嚴經說:“衆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學佛的人,皈依叁寶,親近善知識,見聞學習佛的正法;若能更進一步,出家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自然可以使人性本具的法身慧命,得以蘇醒。因而萌智慧芽,開智慧花,結智慧的果實,證得五分法身香。

  五分法身,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

  戒,能令人離過止非,清淨無染。依佛的正法出家嚴持禁戒的人,能令叁業清淨,成就如來的戒身。

  定,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分。修習出世間禅定,能使人心遠離妄念,寂靜無垢,成就如來的定身。

  慧,是人本具覺性,因人持戒修定,啓發本具覺性,理解諸法緣起性空,深達實相,真智圓明,謂之慧身。

  解脫,是由戒定慧力,斷惑證真,解除煩惱生死縛束,獲得真理生命的自由,名解脫法身。

  解脫知見,指二乘聖人,了生死、證涅槃後,確知所作已辦,梵行已立,永斷見思,不再爲生死所困,名解脫知見法身。

  五分法身中,前叁身是因,後二身是果。行宗記言:“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號,由慧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又王介甫的金陵話錄中說:“五分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陰故。戒超色陰,定超受陰,慧超想陰,解脫超行陰,解脫知見超識陰”。二乘聖人因修戒定慧叁無漏學,成就五分法身,故以五分法身爲慧命。

  若能回小向大,既斷分段生死,複截變易生死之流;既滅見思,複破塵沙,更侵無明,爲衆生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本其慈悲的精神,駕大乘的慈航,來回往返于生死涅槃之間,置衆生于智慧的彼岸,救人性于苦海沈淪。以六度萬行來孕育衆生的慧命,也以六度萬行來增長自己的慧命,一定可以揮智慧的寶劍,沖刺無明的迷網,破一分無明,即證一分法身,如是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直至無明破盡,佛性顯現,本具法身慧命,將活躍于天地之間,證同于佛,與佛同壽。至此,何止百歲,千歲,萬歲,萬萬歲,簡直是壽命無量,而且是無量的無量。因爲斷盡無明,使法身壽命統一的人,必然證得佛的叁身。

  佛的叁身是法身、報身、應身。

  佛的法身,可分爲二,一是法爾天然,不假造作的法身。衆生迷時不失,諸佛悟時不得,即金剛經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此無有高下,上等十方諸佛,下等法界衆生的法身,正是人人本具的真理生命。二是諸佛因中修行,積功累德,果上獲得離塵去垢,與無量功德相應的莊嚴法身。前者如金在礦,雜諸沙石,未能成器;後者如金出礦,去沙石,存精英,經過千錘百煉的純正真金。

  大乘義章雲:“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法本性,以成其身,名爲法身,二以一切諸法功德而成身,故名法身。”讀此可知,法身雖然生佛同體,聖凡無二,但有在纏及離垢之分。無論是衆生在纏本具的法身,抑或是諸佛惑盡智圓,以無量功德莊嚴的法身,皆無去來,無始終,不增不減,不得不失,壽命無可限量。

  佛的報身,即是果報之身。衆生由業力所感的果報體,因各人業力因緣不同,所感的果報色身相貌,壽命,貧富貴賤皆不同。諸佛由純善業,積聚無量功德,所感的報身,當然相好莊嚴,壽命無量。佛的報身亦有二。一是自受用報身,根據自受內證法樂而言;二是他受用報身,是對地上菩薩之機所現的報身,即是勝應身。

  佛的應身,是佛爲應菩薩大機而現佛身,與真如理體相應,名應身。佛對地前菩薩及二乘或凡夫之機,所現的佛身,或現其他五趣身,皆名化身。前者屬勝應身,後者是劣應身。大乘起信論言:“凡夫二乘心所見名應身”。又:“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名爲報身”。此中報身,指他受用報身,亦即勝應身。佛的應身既爲他受用而現,則視其所應之機而定其壽命的長短,緣聚則生,緣盡還滅。例如阿彌陀佛,雖然壽命無量,但其應身終必入滅,故于無量壽後,當取涅槃;極樂世界將由觀音菩薩補其缺。至于阿彌陀佛所證的法身及報身,壽命當是無量之無量,不可窮盡。

  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名毗盧遮那佛,譯名遍一切處;報身名盧舍那佛,譯名淨滿;應身名釋迦牟尼佛,譯名能仁寂默。其中法報二身,通一切時處,清淨圓滿,壽命無量。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佛告彌勒:“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又雲:“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衆生。”然則,在二千多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羅維國,八相成道,十九歲出家、卅歲成佛,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入滅的釋迦牟尼佛,僅是釋尊無量千萬億化身中之一而已。

  釋尊自從成佛以來,不曾舍離衆生,于十方國土中,有機則應,無感不通,大機現勝應身,小機現劣應身。特別是于娑婆世界,爲減劫中福薄障重,根性闇鈍的苦惱衆生,非生示生,非滅示滅。以種種因緣、譬喻,說種種法門,無非欲令衆生增長善根,孕育慧命,開佛知見,漸次進修,共成佛道。

  法華經佛言:“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複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于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斯衆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于難遭之想,必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 而言滅度。”讀此,可知釋尊爲度衆生,用心之良苦,悲願的深切。

  四、生命的啓示

  今天,我們站在佛教立場,研究人的生命,壽命與慧命,結果,應該獲得以下的啓示。

  1、真理生命的認識

  佛教對人生命的看法,雖然說:人生苦短,四大皆空,五蘊無我;但就在五蘊無我的幻妄色身中,含藏著永恒的真我,這真我就是八識田中精神主體,也就是真理生命。只要我們能揭開假我,認識真我,轉移人生目標,朝向真理生命之途邁進,以真理來修改不良的行爲,淨化不淨的身心,自可驅除人心的邪念,洗刷人間的罪惡,展現生命的光輝,獲得真理生命的歸宿。

  2、法身慧命的康複

  其次,是佛教的重心不在人世間壽命的長短,而是在于人生法身慧命的康複。所謂法身慧命,就在吾人四大五蘊所組合的生命中,朝夕與共,形影不離。可惜一般人,過于傾向物質享受,忽視法身慧命的存在,致使人性本具的法身慧命長久以來,欠缺營養,何止精神不振,簡直被物欲洪流所淹沒。如果我們在吸取飲食營養的同時,肯兼顧內在慧命的需要,以佛的正法來作爲精神食糧,便可滋養法身,增長慧命,成就如來五分法身香。若能回小向大,繼承佛的遺志,荷擔如來的家業,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則日久功深,必然破塵沙,斷無明,證法身,與佛同壽,不再受生死無常的威脅。

  3、人間佛教的實現

  最後,我們應該明白,佛教是人間的,而且是人生的,不是人死的。雖然,佛的慈悲,不分人畜,佛的精神是平等救濟,四生九有十二類生,無不悲愍同情;但佛教化衆生切主要對象,還是人間。因爲六道衆生中,天道太樂,忙于享福,不肯修行;地獄太苦,無法修行;畜道太蠢,不懂修行;唯有人道苦樂交參,容易激發道心;況人的德性、智力、毅力,都特別強,在佛陀慈悲方便引導之下,一定可以啓發靈性,引生智慧,悟解真理,如法修行。結果,必然突破煩惱,轉凡入聖,覺悟成佛。所以,十方諸佛,皆選擇人間,成等正覺。特別是釋迦如來,自從久遠劫成佛已來,一直在娑婆世界,深入人間,教化衆生,不但降生于人間,長大于人間,出家修行,覺悟成佛,轉*輪,入涅槃,都在人間。

  還有,佛的教法,雖有叁乘、五乘之別,卻以人乘爲根本。學佛的人,先從人乘的五戒十善法修起,保持人身不失,然後乘上品十善業上生天界,乘四谛十二因緣的無漏業,超越叁界,證阿羅漢道。乘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大乘業因,入菩薩地,證菩提果,圓成佛道。故佛道的成功,是基于人道的發心與修證。

  太虛大師說:“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實義。”我等何幸,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誠應把握現實的生命,承受佛陀的啓示,鑽研人生的真谛,發展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以佛法來淨化身心,淨化世界,建立人間淨土,成就真理生命。然後,負起人生的責任與使命,爲衆生、爲社會、爲世界人類而努力。否則,舍佛法之門而不由,長期飄泊生死苦海,生生不已,苦惱無盡,何止辜負佛陀降生人間的初衷,同時浪費自己的生命,枉來人間跑一躺。未悉各位以爲然否?最後恭祝各位,福壽無量。

  

  

《生命壽命與慧命》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成佛捷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