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捷徑 文珠法師講述
1990年于香港九龍梁顯利中心
一、學佛的起步
二、修行的層次
叁、修行的法門
四、成佛捷徑
我們想成佛,當然要學佛,要修行。然學佛修行,是有一定的步驟與層次。我們必須依照學佛的步驟和修行的層次,按步就班,順序增進,然後可以斷惑證真,覺悟成佛。
世間事業尚且要有一定的計劃與方針,始抵于成,何況佛道遙遠,菩薩道難行,豈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更不可能出家叁年五載,即可成佛。最近有人,于世間失意,投歸佛門,不知進修,妄稱明師,自謂是佛,證之佛經,不是魔鬼投胎,破壞佛教,便是破戒修禅,招魔附身,诳言妄語,淆惑視聽,自誤誤人。
今天,本人將特別爲各位介紹,有關學佛的步驟,及修學佛法的層次。同時,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選擇成佛捷徑,介紹給各位,希望各位藉此明白學佛的曆程,及成佛的步驟。
一、學佛的起步
學佛的起步,應該是聞,思,修叁慧。依所見所聞的經教而生智慧,謂之聞慧;依所思維之理解而生智慧,謂之思慧;依修習的禅定,而生智慧,謂之修慧。
又聞慧因善知識而生,思聞從思維而來,修慧由修證而得。因爲善知識可以傳授佛的正法,可以啓發人的智慧,可以指示人成佛的正途。人果能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多誦佛經,多解佛理,便可萌智慧芽,開智慧花,結智慧果。大乘義章言:“受教名聞,生解名慧”。可見聞慧,不僅是信受,還要因信受而生理解。可以說,我們對佛所證的真理、所開示的正法,既要信受,更要理解。信是正信,解是正解,便是聞慧。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世間學問尚要學而思之,何況精深的出世佛法。更何況末法時代,去聖遙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所謂善知識,是真是假,是正是邪,是佛是魔,實在不容易辨別。若聞而不思,深加考慮,便信以爲真,何止難得法益,反爲邪見所惑,爲邪師所害。誤入歧途,求升反墮,何等冤枉?即使所聞的真是佛法,但聞而不思不修,如人說食數寶,亦無法得益。楞嚴經:阿難從淫室歸來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存道力,而說:“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佛亦诃斥阿難:“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又說:“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可知學佛的人,除了多聞,還要思、還要修,方可取證,始得實益。若能繼多聞之後,提高理智,將所見所聞的道理,經過冷靜思考和分析,決擇邪正,明辨真僞,最後獲得正確的理解,便是思慧。
既對佛法有了正確的理解,就應該依解起行,進德修業,將所聞,所信,所解的佛法付之實踐,從實踐中去止惡生善,斷煩惱,證菩提,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便是修慧。
聞慧、思慧,屬于散慧,修慧屬于定慧,散慧僅可以止惡行善,定慧方能斷惑證真。觀音菩薩亦是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我們若能從聞而思而解而修,自然可以轉凡成聖,自度度人,所以我說:聞、思、修叁慧,是學佛的起步。
二、修行的層次
成佛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多生多劫長期修學,始可以斷惑證真,所謂“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福慧雙足,惑盡智圓,方成佛道。雖然有人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僅就理言。理雖可以頓悟,事必漸修,如利刀割紙,一落千張,亦有層次。今有狂人,以一生解脫,即生成佛爲號召,以蠱惑世間,急功好利的人。誠爲智者所不取,且有謗佛謗法之嫌,實在罪過。在楞嚴經,對于修行的層次,說得最詳盡。現在,限于時間,在這裏只作簡單的介紹。
楞嚴經先顯示如來藏性,人人本具,是成佛的真因;次選擇圓通,以示成佛的妙行;,再依修行過程,立六十聖位,使修行人,知漸次增進。最後,展示五十重陰魔,令修行人有所警惕,降伏魔軍,殺煩惱賊,然後轉凡入聖,而證佛果菩提,可謂層次分明。
六十聖位是:叁漸次,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叁漸次是能轉之行,其余五十七位是所轉之號。但五十七位中,幹慧地是路非真,妙覺是真非路,所以六十聖位中,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共五十五位,是真菩提路。守培法師則說:叁漸次,幹慧地,四加行、等覺、妙覺、加上信、住、行、向、地等五十心,合名五十五位菩提路。此是古人見解互有出入,于此不談。
楞嚴經所立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亦即佛在楞嚴經中所說“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修習首楞嚴王大定的人,依此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進修,終必成佛。但于其中間,欲免魔事,當先嚴持佛之禁戒,然後修定,因定發慧,則根塵相對,不再起惑作業,而得舍棄妄想攀緣,回歸清淨真心。本此真心,經曆幹慧地的觀行位,及十信的相似位,轉凡入聖後,再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四十五位,分斷無明,分證法身,最後進入妙覺位,究竟轉凡入聖,如是循序進修,位位深入,層次分明,曆無量時空,斷無量煩惱,度無量衆生,方許成佛。至于六十聖位的內容,請閱楞嚴經。
叁、修行的法門
(一)各宗的成立
釋尊垂籎娑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無論說大乘,說小乘,說頓說漸,或顯或密,或權或實,皆爲對治十二類生的顛倒妄想而說。因爲衆生的顛倒妄想,有八萬四千之多,所以佛說法門,亦有八萬四千。八萬四千的法門中,門門皆可以入道,皆可以斷惑證真,皆可以轉凡入聖,覺悟成佛,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佛教傳入中國,由于外國聖僧接踵而來,翻譯佛經,及中國古德的努力弘傳,加以曆代帝王的恭敬護持,建寺安僧,使印度佛教,移植中國,得以萌芽,生根,而且枝葉茂盛,發揚光大。至隋唐年間,何止思想成熟,教義精密,同時派別競起,宗門林立。如隋.吉藏法師所創的叁論宗,智者大師所立的天臺宗,賢首國師的華嚴宗,玄奘法師的法相宗,善無畏又傳來密宗,善導和尚又提倡念佛宗,還有道宣律師所倡的律宗,以及達摩祖師傳來的禅宗,皆是綜合前人之研究,而成立的新宗派。雖然,隋唐之前已有俱舍,成實、涅槃、地論、攝論等宗派問世,然皆不久即因其勢未盛而衰,或被綜合他宗,故隋唐年間所盛行于世的,僅有天臺、叁論、華嚴、法相、淨土、律、禅、密等八大宗。輾轉流傳至今,爲一般人所接受或熟知的,僅其中的一半,即是天臺、淨土、禅和密。至于華嚴、法相,仍有人學習,但弘傳不廣。律宗則僅存儀表,欠缺內容。佛門大德,雖然頻頻傳戒,但求戒者多,得戒者少,能持戒的人更少。
(二)各宗的要義
一、 天臺宗:天臺宗以法華經爲本經,以大智度論爲指南,以涅槃爲扶疏,以大品般若爲觀法,以闡明一心叁觀的妙理。其始祖該是北齊慧文禅師。慧師依龍樹菩薩的中觀論思想,開本宗的先河。後傳授于南嶽慧思,慧思傳授于隋智者大師,大師著「法華玄義”以明教相,以“法華文句”以解經文,以“摩诃止觀”示意叁觀的行因,又以五時八教判釋如來一代時教。至此,豈獨思想純熟,而且發揚光大,爲研習經教的人所崇尚,亦爲顯教的代表。弘傳至今,其勢未衰。因智者大師在天臺山開辟此宗,又入寂于天臺山,因人立名,名天宗臺。
天臺宗主張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皆當作佛。人本具的佛性,雖然離言絕相,超然物外,但性具染淨,具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用。衆生隨一念染緣,便迷真起妄,成九界聖凡;佛隨一念淨緣,即反妄歸真,圓證無上菩提。由于佛性隨緣,成十法界聖凡;而十法界聖凡,又互具互涉,遂成百界;而每界皆具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十如是,因成千如。天臺宗依此百界千如諸法中,直顯實相,當體即真,故有理即佛之說。欲證此理,必須從聞思修,由名字即佛,進入觀行即佛;觀行功深,斷煩惱,相似見佛性,名相似即佛。相似而已,並非真實,必當百尺竿頭重進步,繼續努力,分證佛果,謂之分證即佛;最後惑盡智圓,究竟證得佛果菩提,名究竟即佛。
究竟即佛是所證,一心叁觀爲能證,一境叁谛是所修所證;以一心叁觀,觀于一境叁谛理,而斷惑證真,是天臺宗主要修學方法。鈍根小智,只可以漸次修證,故分爲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及頓、漸、秘密、不定等化儀四教。若然是上根利智的人,可以圓修叁觀,圓斷叁惑,圓悟叁谛理,圓證佛之叁德。
二、禅宗:禅宗不依經教,不立文字,不立漸次,僅以心傳心。此心即是諸佛所證本妙明淨之佛心,亦是衆生本具清淨本然的真心。若能覺悟此佛心,便可以見性成佛,因此又名佛心宗。其始祖是摩诃迦葉尊者,自從靈山會上,承受釋尊所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之後,便成爲禅宗初祖。後祖祖相傳,至二十八祖達摩。達摩原是南天竺刹帝利種,父王名香室,摩爲第叁王子,名菩提多羅,後受廿七祖般若多羅之法,改名菩提達摩,譯名道法。于梁武帝時,渡海至廣州,帝迎之到建業,問:“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人出家,有何功德?”答:“毫無功德”。帝問:“雲何真功德?”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帝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答:“廓然無聖。”問:“對朕者誰?”答:“不識。”帝不解。遂渡江致魏,止于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靜坐;如是九年,不識者號爲壁觀婆羅門。孝明帝叁召不起。
後有神光大師,獨具慧眼,知是聖人,立雪程門求法;達摩祖師初則不理,神光爲表示求法決心,自斷左臂,祖問:“所爲何事?”答:“爲求法。”問:“所求阿法?”答:“我今心緒不甯,乞師與安。”師…
《成佛捷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