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你(Buddhism For You)
第六課:永恒的真理—四聖谛(上)
達摩難陀長老 原著
原始佛法叁摩地學會 編譯
點亮千盞蠟燭
聲名、榮耀及他人的稱贊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自我,所以爲人們所熱愛。但聲名、榮耀及稱贊就像一柱點燃的香,是很快就會燃盡的。拋舍真理之道不走,而去追逐榮耀及別人喝采的人,有一天終將會深切的懊悔。
一個追逐聲名財富的人,就像是一個在刀口上舔舐蜂蜜的小孩,一味迷戀蜂蜜的甜美,卻被刀鋒割傷了舌頭;又像是一個舉著火把逆強風而行的人,火焰一定會燒傷他的手和臉。
人們一切的所作所爲都是依自己的心念而生起,因此,我們必須面對自己這些心思言行的結果。當一個人遭受辱罵,便很容易生起報複之心,這是人之常情,但此時自己就要當心這樣的念頭,因爲複仇之後,災難可能就接踵而至,這就像逆風吐人口水,只會吐到自己身上來。
舍棄貪欲之心而護念慈善之心是很好的善行,我們應當把自私自利的心念轉換成幫助別人的誠心。慈愛的心行能夠感染激勵別人,以同樣的舉止將這份愛傳播下去,幸福也就因此而誕生了。
一枝蠟燭的生命,並不會因它去點燃了千盞燭燈而縮短,同樣的道理,快樂也不會因爲與人分享而有所減損。
一個人必須先訓練控製自己的心靈,才能享受健康、帶給家庭真正的快樂、帶給全人類和平與和諧。如果能好好的控製心靈行于正道,貪欲就障礙不了我們的覺悟了。
就像寶藏破土而出一般,優良的美德能因良好的行爲而得以彰顯,智慧也能從清淨寂靜的心靈中萌芽成長。智慧及美德是指引人類安全渡過人生迷津的光明。
我們應當努力去除我慢,虔誠的接受佛法的光照。因爲世上所有的珍寶加上贊美與榮耀,都不及智慧及美德的一分一毫。
硬幣的兩面
有一天,一位美麗且穿著富麗的女子,造訪一家宅第,主人問她是誰,她答她是財富女神,主人非常愉悅的邀請她進入屋內。
不久又出現另一名醜陋的女子,衣衫褴褛,主人問她是誰,她答她是貧困女神,受了驚嚇的主人想把她逐出屋外,但她拒絕離開。
「財富女神是我的姊妹」她說「我們之間有個協定,那就是我們決不會分住兩地。如果你把我趕走,她也將隨我而去。」果然,當醜陋的女子離開後,另一名女子也無影無蹤。
許多大自然的現象也是這樣,你不能只要這個而不要另一個——花開必有謝、潮起必有落、月圓必有缺、四季也必然周而複始的交替。
人生就正如大自然,也一樣是周期性的變化狀態。人的心情起起落落,生活中時而痛苦時而歡樂,這不就像潮水一樣嗎!我們喜歡將人生想象成像玫瑰那般美好,但請記住!玫瑰雖美卻也帶刺兒,我們也是可能被刺所傷。
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有八種因緣條件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分別是『得、失、毀、譽、稱、譏、苦、樂』。
當『得、好名譽、稱贊和快樂』降臨時,我們就歡欣慶功;而當其它四項降臨時,我們就愁怅悲歎。但是,這些其實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有這一面就一定有另一面,是同時存在的。
有生就必有死,有福就必有禍,好壞如影隨形。昨日的歡樂將會變成今天的憂傷;今天的憂傷也會變成明日的歡樂。這一切就像滾動不停的輪子——憂傷轉成喜悅、得意轉成沮喪、快樂轉成憂郁。
今天盛開的花朵會雕謝枯萎,我們今天的歡樂也一樣會消退變成憂傷;今天雕謝的花朵帶著明日花朵的種子,我們今天的憂傷也一樣攜帶著明日歡樂的種子。
因此,佛陀勸勉我們要發展平靜的心靈(亦即平等無分別心),不因一時的得意就趾高氣昂,也不因一時的憂苦就意志消沈。就像堅硬的巨石,不被風所擾動,當我們面對這世間的各種因緣條件時,也應該八風吹不動,保持清明平靜。
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必須要認清這些世間因緣變化的虛妄,超越這些束縛並去除一切染著,也就是要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
第六課:永恒的真理-四聖谛(上)
走上任一條街、敲敲任一扇門,探頭進去瞧瞧,你會發現許多愁苦面孔。你或許會看到小巷內坐著一個乞丐,兩只岔開的腳好象兩枝枯木。你或許會看到一位父親正在痛打把錢輸掉的不肖子。或許看到一位花樣年華的少女,躺臥病榻,飽受血癌折磨。
臥房中坐著一名小孩,周圍都是火車、槍、球拍、球棒和棒球、足球、撞球、西洋棋等玩具,但他卻感覺很無聊。一位十來歲的女孩賭氣的坐在扶手椅上,忍受著父親責備她期末考的成績太爛。
你也許不能同時看到所有人的所有痛苦,但卻不難發現周遭的疾苦例子我們的四周充滿不幸,只要我們睜開眼就能見到。
一、直接面對
很少有人會希望看到不幸,尤其當他本身就是受難者時,如果不巧讓他們看到,他們會對這不幸的事實視若無睹,並很快的把心思放到其他愉悅或安心的事物上。
但是,對于我們有情衆生的這些痛苦與不幸的事物,佛法是直接去面對處理它們而不排斥、逃避或依靠外力,這種直接面對處理的態度是佛教有別于其他宗教的地方。佛法處理生命苦惱的原則是:
(1)佛法是訴諸于人們共同的經驗,是一切衆生都經驗得到且能親自證實的,而不是只能靠想象或只有少數人特殊精神狀態下的神秘經驗。
(2)佛法是訴諸于一切衆生都共同公認的事實,比如無常、苦、無我,這些是不因衆生的的不同而有差異的。
(3)佛法是處理當下現實人生的問題,而不是一般人經驗不到的或想象的問題。那些經由想象得來的真理,無法如實的去深入探索;而感官經驗不到的境界,無論多麼玄妙,也只能是一種神話或理論。
『直接面對處理』的原則適用于全體人類,不因種族的不同、曆史背景的不同、社會發展的不同而有差異;這個原則也適用于你我,因爲它訴求我們省查自己現實的人生經驗,並且能爲我們指出一條離苦之道。這樣的處理原則,使佛法放諸四海皆准且亘古恒常。
佛陀教法的核心是四聖谛,這是他在波羅奈國附近的鹿野苑爲五位苦行者第一次說法的內容 。這教義所蘊含的真理本質雖然很簡單,但非常的深奧難以理解,一個男孩花幾分鍾,就可以學會四聖谛的文字表面意義,但卻要發展出成熟的心智,才能有真正的了解。
佛陀強調了解四聖谛的重要,他說:
「由于不了解,不能洞悉四樣東西,才使得我和你長久以來不斷地經曆生死輪回」。這四樣東西是什麼呢?就是:
苦聖谛
苦集聖谛
苦滅聖谛
苦滅道聖谛
二、第一聖谛:苦聖谛
巴利文Dukkha通常被翻譯成苦,然而這個字用在四聖谛中則有更深、更廣的意義。Dukkha不只含有一般所謂的『苦』的含意,也包含更深的意含,比如不完美、痛苦、無常、不和諧、不舒暢、以及由于不圓滿及不豐足而有的熱惱或感覺。
佛陀說:一切因緣和合之法終究是苦的。不論我們了解不了解、承不承認,苦是普遍必然的事實。佛陀宣說的真理是每個人都公認的真理事實,如果有人不肯如實的面對真理而堅持自己不同的見解,那也無損于佛法,只是他還有很長的學習之路要走罷了,時間及經驗將會是他的良師。
苦和無常(Anicca)分不開。沒有任何事物的這一剎那和前一剎那還是相同的,即使我們一般認爲是「永恒」的高山,也是會隨著時間而耗損的。我們的身體—即使是最堅硬的成份—也是每七年就完全代謝一次。這個世間沒有所謂的『終極』,只有永遠不停的緣起及永無止盡的變化。
就像其它一切的自然過程,無常是循環不斷的,就像輪子一般,永遠生、住、異、滅周而複始的旋轉個不停。所有存在的事物,如瓷瓶、法律條文乃至一個帝國,必然會經曆生、住、異等各個階段而終至壞滅。這個無常性也適用于我們人本身,因爲我們也必然要經曆生、老、病、死的過程。
什麼是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及貪著五蘊 就是苦。
每天和那些相互尖叫咒罵的人生活在一起,實在是一種苦。有個不解人意的鄰居,喜歡搓麻將到大清晨,使你無法專心准備明天的考試,這也是一種苦。
你的雙親、配偶、好朋友等所愛的人過世,這是一種苦。不是自己的責任卻遭到責備、被所愛的人拋棄、失去工作、或你的老板在同事面前公然侮辱你,這些也都是一種苦。
苦的生起是由于我們渴欲的東西會變化。快樂的感覺是不能持久,貪著快樂就像握沙成拳,當你一開始握拳,沙便開始由指縫流失了,我們所熱切渴愛的事物也一樣,一旦得到之後常常就隨即化爲灰燼。
當快樂離去之後,空虛立刻就取而代之,我們又再次被渴盼所征服,所以我們生活在不斷的渴望之中,而當渴望實現的時候,它又將再一次的愚弄我們,因爲它隨即又將離去而換來空虛。
叁、第二聖谛:苦集聖谛
苦不會無緣無故而生起,《法句經》說:
貪愛引生憂愁,
貪愛引生恐懼,
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貪愛就沒有憂愁,
那又何來的恐懼呢?(v. 216)
貪愛(Tanha)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不僅包括對感官欲樂、財富、權勢的渴望,也包括對理想、觀點、意見、概念和信念的執著。綜而言之,貪愛有叁種:
(1) 欲愛 (對欲界五欲六塵的貪愛)
(2) 色愛 (對色界禅悅境界的貪愛)
(3) 無色愛 (對無色界精神境界的貪愛)
這些貪愛都是自私自利的,是爲了自己而貪求某些事物,甚至還因此犧牲別人作爲代價。
人們迷執自我且不了解無我,因而貪著于無常、變化的和易壞的事物。然而,這些事物卻只會讓他失望而受苦,是永遠不能滿足他的欲望的。
一切衆生心中都有貪愛的欲火,所以,一切的行爲都是出自于某種欲望。這些包括簡單的動物生理欲望乃至複雜的文明人類人工創造的欲望。爲了滿足欲望,動物彼此掠食,人們也造作有害的行爲。
貪愛—每個人內心中一股強烈的驅動力量—是人類産生罪惡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爲貪愛使我們執著各種生命形態而深陷輪回不得脫身。
四、第叁聖谛:苦滅聖谛
怎麼做才能滅苦呢?苦不是從外來的,所以滅苦不是滅除外在的人事物,而是得拔除苦的根源——貪愛。
比如,金錢本身並非禍根,而是人們對金錢的貪欲(想要大過需要)或深怕失去金錢的恐懼,是這些引起罪業與苦果。如果我們去除了貪欲,那就能自在運用金錢而不會遭到苦果。同樣的,如果不去緊抓或執著財富、權力和聲望,那麼,它們本身也不會造成我們的苦。
當發生不愉快的事時,受苦的是心靈而非身體。舉個明顯的例子,一個人在麻醉或昏迷不醒的狀態下而動手術,他根本不會感覺到痛,但當他回複意識後,便會感覺疼痛。
佛陀說當我們對五蘊有所執著,五蘊就是苦。五蘊是指我們的身心,是構成人的五個要素。如果執著五蘊中任何一個爲「我」或「我的」,這五蘊就是苦了。
怎麼會這樣呢?因爲假如我們不執著于我的生、我的老、我的病、我的死,那麼,生、老、病、死是不會産生苦的。
如果我們不執著,那就不會有苦,因爲生、老、病、死只是身體自然正常的變化曆程。但是若迷執于自我,就會將這些變化視爲「我的」變化,苦也就因此而産生。因此如果緊抓或執著身心的五蘊,那麼五蘊就變成苦了。
佛陀很堅定的說:完全止息苦惱是絕對可能且絕對可得的,而且祂也已找到了滅苦的方法。這真的是太殊勝了!因爲,任何人只要你找不到這個滅苦之道,那麼盡管你潛入深海底、躲進漆黑的深洞裏、跑到外太空的軌道中,或深信自己選擇的信仰與理念,苦惱還是會找上你的。苦是無可避免的,你、我、任何人都逃不了。
涅槃就是解脫苦惱、不再輪回。巴利文Nibbana(涅槃)一詞是由「Ni(涅)」及「vana(盤)」組成,意思是舍離或滅除貪愛。那是一種不再受生、老、病、死法則所束縛的境界,這個境界微妙不思議,世間人類語言是無法形容或表達的。
盲人恢複視力後看到夕陽余輝的第一眼、或一位新爸爸在産房聽到新生兒子的第一聲啼哭,這些世間的快樂都比不上涅槃的大樂。滅盡貪愛的法樂遠比這些殊勝多了,涅槃是唯一的真理及終極的目標。
涅槃超越一切邏輯思惟,盡管我們進行非常深入高端的推理討論,也一樣無法了解涅槃或終極真理。相反地,我們應當依循佛陀發現的正道,堅定努力地修行淨化自己,隨著心靈必然的發展提升,我們終有一天也能親自獲得涅槃。
涅槃境界是我們死後才能達到的嗎?不!涅槃是今生今世就能獲得的,不必等到死後。
五、佛陀的方法
許多人誤以爲佛教徒的生活是憂郁苦惱的,因爲佛教天天在講苦。事實正好相反,佛教徒是世上最快樂的人,他能深切了解生命的本質,而不會被生命中的許多紛擾事物所苦惱,沒有恐怖,沒有焦慮。他能如其本來的看待一切事物,所以總是能平靜安詳,不會被變化或不幸所苦惱。
佛陀本身從不憂郁悲傷,那時候的人都說佛陀『總是帶著微笑』。
有一天,喜瑪拉雅山麓北印度拘薩羅國的國王問佛陀:「爲什麼許多其他宗教學派的弟子看起來老是憔悴粗鄙、蒼白消瘦;而相反的,佛陀您的弟子一天只吃一餐,但看起來卻總是愉快喜悅、歡欣雀躍呢?」佛陀回答說:「這是因爲佛陀的聖弟子已經完全理解了佛陀偉大圓滿教導的真義,能安于精神生活,少欲知足,遠離焦慮,而內心安詳寂靜、充滿光明。」
雖然生活中是必然有苦的,但是身爲佛教徒不能因此而懷憂喪志,或生氣、沒耐性。因爲生氣、沒耐性並無濟于事,唯有先了解清楚你的苦惱問題(苦聖谛)、知道苦怎麼産生(苦集聖谛)、以及如何滅苦(苦滅道聖谛),然後我們才能依著這些事實,發揮耐心、智慧、決心和努力,而克服我們的苦惱(苦滅聖谛)。
參考書目:
1. 佛法簡介(Buddhism In a Nutshell)——那爛陀長老(Narada Thera) 著 CH10
2. 佛法手冊(A Manual of Buddhism)——那爛陀長老(Narada Thera) 著 CH13 & 14
3. 佛陀的啓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羅睺羅(Dr. Walpola Ruhula) 著 CH2-4
(誠摯建議學員閱讀以上叁書中有關『四聖谛』的部份,必可獲益良多)
《佛法與你 第六課:永恒的真理—四聖谛(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