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你 第七課:永恒的真理—四聖谛(下)

  佛法與你(Buddhism For You)

  

  

  第七課:永恒的真理—四聖谛(下)

  

  

  達摩難陀長老 原著

  原始佛法叁摩地學會 編譯

  

  

  八正道指示了一條清楚而直接的趣向涅槃的道路。其他的宗教或哲學都不曾如此清楚地指示超凡的解脫之道。正如Rhys Davids教授所說的:「我檢視了世界上不論是佛教或非佛教的每一個殊勝的宗教體系,我發現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在善美與深廣兩方面,能超越佛陀的四聖谛與八正道,我願意依此聖道來塑造我的人生。」

  

  1. 第四聖谛:

  第四個聖谛是滅苦之道,亦即八正道,是避免極端的縱情欲樂和自我禁欲、常見和斷見、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因此,它是中道。八正道是一個人內在自我發展和進步的道路,是經過詳實規畫之道,也是自己人生的正道,因此,它並不是要去接受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指示,也不是出于對超自然人物的畏懼而進行修練的。當一個人深信它是生命真實本來的價值,便自然會投入修學。

  

  八正道猶如一張地圖,指引出一條的道路,讓我們能到達生命的終極目標——涅槃,這條聖道有有八個項目,亦即——

  

  正見 Samma Ditthi

  正思惟 Samma Samkappa

  正語 Samma Vaca

  正業 Samma Kammanta

  正命 Samma Ajiva

  正精進 Samma Vayama

  正念 Samma Sati

  正定 Samma Samadhi

  

  這條道路是一個方法而不是終點,而且可以從兩個觀點來看:首先,它能逐漸滅除對感官欲樂的貪愛而得到寂滅和厭離。其次,它能對一切有情衆生發展出無私的悲愍及慈愛心。這條道路引領人們從自利趨向利他,從虛妄趨向真實。

  

  爲了能對這八個項目有更好的理解,我們將它們分爲叁個標題——戒、定、慧——佛教修學的叁個綱目。

  

  戒律(道德)

  正語

  正業

  正命

  禅定(專注)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般若(智慧)

  正見

  正思惟

  

  2. 戒律 (道德)

  戒律,意謂道德或合理的行爲,這是基于對一切衆生的慈愛及悲愍之心。一個人想要成爲完美的聖者,就必須平衡發展慈悲與智慧這兩種心靈質地。

  

  慈悲心是指仁愛、布施、慈善、包容以諸如此類的高貴心靈質地。智慧是洞穿事物真實本質以及不被迷惑蓋覆而了解事物真相的能力。

  

  經過了解佛陀的教導,我們了解到我們每一個人都和每一種生命型態緊密相連,無論是最微小的昆蟲或最崇高的精神生命。我們全都受製于普遍的因果法則;我們也同樣有無常性(Anicca);都會受苦(Dukkha);以及沒有永恒的自我(Anatta)。我們每一個人都共同形成這樣一個龐大的宇宙型態,同時也系縛于這樣一個龐大的宇宙型態之中。

  

  ○正語(Samma Vaca)

  正語是正確的言語,這一項的要點是克製言語,讓我們所說的每個字都能彬彬有禮、體貼而真實,也就是要學習避免以下的言語:(1)謊話;(2)引起人與人之間瞋恨與不和的中傷、誹謗之話語;(3)粗鄙、惡意及侮辱的言語;以及(4)無益的閑聊。

  

  沈默是可貴的,所以,打破沈默的話語必須是能讓這世間更美好的才說。任何努力滅盡自私貪欲的人不能也不會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縱容自己誹謗他人、說謊話或惡語對人,他絕不能欺騙或離間他的朋友,他必須說話誠實可信,並且總是贊歎別人美好的一面。

  

  他說話必須像芬芳的茉莉花那樣的誠實甜美,像撫慰人的香油那般親切體貼。對于恐懼的人他給予勇氣;對于弱勢的人他給予力量;對于嫉妒的人他給予包容;對于迷失的人他給予希望;對于愚癡的人他給予智慧。

  

  ○正業(Samma Kammanta)

  正業就是正確的行爲。行爲有兩個面向:我們應該做的和我們不應該做的。正業的目的在于增長道德、榮譽及安祥的行爲。我們應該克製自己,不殺害生命、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吸毒,而且我們應該幫助其他人過一種安祥又榮譽的生活(即持五戒)。

  

  整體而言,正確的行爲意指:我們的行爲不應該使自己或他人産生苦惱。邪惡的行爲是由無明以及隨之而起的貪瞋之心所引起的,因此,只要能逐漸地去除自心的這些煩惱染汙,我們自然就不會再殺生或偷盜了,因爲清淨心是清淨人生的活水源頭。

  

  ○正命(Samma Ajiva)

  正命就是藉以活命的正確的生計。所謂正確的生計就是要避免會讓自己或他人生起苦惱的職業、嗜好或交易等。一個大原則就是我們的工作活動要能讓他人快樂沒有悲傷。比如,我們應當避免從事以下這些不正當的職業:軍火買賣、致命武器、酒或毒品、殺害動物詐欺盜賊以及販賣人口。佛教製訂:買賣軍火及致命武器是邪惡且不正當的謀生之道,因此也反對任何型式的戰爭。

  

  有些人辯稱他們做這些不當行業只是爲了謀求生計,企圖藉此證明其正當性;然而,事實是——就算這些職業是爲了生計,也不能因此而使得詐欺、殺生、買賣毒品或其它類似的行業活動變成是正當的。

  

  有時候,一個人從事不當的生計,是由于過去的某種不當行爲或惡因緣促成的。也就是說,過去的某種不當行爲或惡因緣會讓一個人較容易選擇不當的謀生行業,比如,繼承父親的屠宰行業、出生在一個賊窩或賭窟,結交了一些尋歡作樂的同伴…等。但是,沒有人是命中注定一定要做什麼行業的。只要你肯努力、有決心,就一定能抵抗這些平順但卻足不當行業的誘惑,然後奮力去找尋其它正當的謀生之道。

  

  一個人如果了解正法,他就有可能從精神盲目的黑暗世界轉變成精神清明的光輝世界。

  

  這叁個要項——八正道的正語、正業和正命是屬于戒德。佛教徒遵守倫理與道德的行爲,是爲了促進人際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和協與快樂,而戒德也是要世到一切更高精神成就所不可或缺的基礎。

  

  3. 禅定 (心智的訓練)

  佛陀教法的核心並不是要標新立異也不是談一些老調牙的傳統,佛法跟這些過去未來的東西都沒關系,它是要談所有人類都共有的一個東西,要談一個亘古彌新、永不退時的東西,是什麼呢?可不是談頂上發毛或手上指甲,而是談一個最接近我們的東西,那就是——『心』。

  

  而『禅定』就是一種心智的訓練或心智的發展,這包含八正道的其他叁個項目,亦即——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正精進(Samma Vayama)

  正精進就是指正確的精進,意思是努力過一種有道德而不會遭人責難的生活。

  

  正確的精進可分爲四點,亦即四正勤,說明如下——

  (1)已生的惡行努力斷除;(2)未生的惡行努力防止;(3)未生的善行努力生起;(4)已生的善行努力增長。

  

  我們應該斷惡生善,因爲惡行必然導致焦慮、墮落及惡名,而善行則必然帶來安祥、和諧及高貴。

  

  正精進在佛法 “由戒德及禅定以開發智慧” 的修學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終極解脫並不是向他人尋求庇護或供奉祈求便能得到的,而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裏都同時存在很多的邪惡與美德。正如一個好的家庭主婦,我們應該清除內心或外在言行上的垃圾而培養身心的美德。

  

  ○正念(Samma Sati)

  正念就是正確的專念,這是指精勤專注發生在我們身上與內在的事物,具體來說,就是專注系念在我們的心思、言語和行爲上。

  

  藉由專注系念,我們就較不會心不在焉或粗心大意。我們培養對身心行爲的警覺力和覺知力就能得到安祥及和諧。

  

  有關開發正念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就是《念住經》,這是佛法裏最獨特且重要的殊勝經典之一。

  

  在《念住經》中,佛陀詳細介紹了四個專注系念的基礎,亦即是(1) 身體的行爲舉止;(2) 感覺或感受;(3)心思活動;(4) 理念、想法、觀念與一切事物。

  

  佛陀教導我們保持正念專注地覺察或觀察一切事物,以便能洞穿它們的真實本質,從而去除無明煩惱。我們應當如其本來的觀待事物而不加上任何會染汙我們覺知的人我自他等分別概念。

  

  當事物生起時,客觀地看待它們,不存假設、偏見、成見及預設觀念。當我們的心智能除去或不受一切事物影響,我們就能比一個主觀認知的人更能清楚明確地見到事物的真實本質。

  

  任何事物生起之時,我們必須注意覺察到它,並且客觀地對它保持專注系念,無論它是一個景象、一個聲音、一種氣味、一種嘗味、一種觸覺、一個感受或一個想法。即使瞋恨心生起來了,也不要想:" 我很生氣 " ,仿佛那個瞋恨心是我們的。你要覺知到瞋恨心的生起以及當下的心理狀態,並且了解到它是無常、無我的。這麼做,瞋恨心就會失去驅迫的力量而迅速平息下來。

  

  在尖銳焦慮及其它負面思緒還未如滾雪球般形成強烈驅迫的沖動之前,可以運用一種對治技巧——舍棄負面情緒感受轉而培養正面的情緒感受,像是慈愛、悲愍,以及清淨、平等、喜悅之心等。

  

  ○正定(Samma Samadhi)

  心智心智訓練的第叁個要項是正定,亦即正確的專注或正確的禅定。專注禅定以發展清明的智慧是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標,而這也讓佛教有別于其他宗教的教法。

  

  佛陀教導了四十個不同的禅修的所緣對象(業處),適合不同的心理特性,比如利根與鈍根或瞋心與溫和。

  

  禅修不是如一些人所想的那樣,思索某一事物然後冥想沈思,禅修是帶有警覺性的觀察,並且保持專注在事物上而心不動搖…

《佛法與你 第七課:永恒的真理—四聖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