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你 第七課:永恒的真理—四聖谛(下)▪P2

  ..續本文上一頁

  

  佛陀開示依著呼氣和吸氣來進行禅修,讓我們的心沒有緊張和強迫地觀察我們的呼吸。保持正常和自然地呼吸和,然後觀察:呼氣與吸氣哪一個比較長?或哪一個比較明顯?這樣的練習能讓身體平靜下來,並且集中我們的心力,像用放大鏡把太陽光集中在一點上。

  

  這種心的狀態完全不同于催眠狀態,在催眠狀中,心的一部份會和緩平息下來,而在正確的禅修中,心是清醒、警覺而明明白白的。

  

  德行或戒律是這一項修學必要的基礎,沒有戒德的堅固基礎,禅修將會是困難重重而又無效果的。

  

  4. PANNA (智慧)

  其他二個要項是正見和正思惟,這兩個是屬于智慧(panna)。藉由清淨道德(戒) 及心智發展(定),我們便能得到洞察的智慧。

  

  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有二個層面。一個依我們熏習的既有資訊運用理智掌握事物的脈絡。這種是屬于知識的累積,是藉由推理、閱讀、討論及聽聞而得的,例如我們累積有關地理、曆史或者如何維修摩托車這一類的知識性的事實。

  

  另外一個更深入而完全的理解是穿透事物的真實本質,不受習慣性的名相、標簽、觀念和偏見染汙的直觀智慧。這種是屬于智慧的洞見,我們生活中常常要決定做或不做一件事,智慧則是在這取舍的當下一種親自真實的體驗及了解。

  

  ○正見(Samma Ditthi)

  正見亦即正確的理解,這是指全面透徹的了解四聖谛。也就是了解苦的生命真相、苦的生起原因,苦的止滅和滅苦之道。

  

  正見也可說是了解我們是自己業行(一切意志的行爲、言語和心思)的主人。有關于這點佛陀曾說:

  

  一切衆生都有自己的業(Kamma),自己的業果、業因、族類及庇護。正是業區分衆生爲高等與低等的境界。

  《中部》

  

  一個有正見的人會如其本來地看待事物,而不會只從表面來看。他見到一切事物共同具足的叁個真相: 無常、苦、無我。

  

  他見到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並且是當下剎那剎那持續不斷地在變化。事物也許表面看起來似乎是一樣的,正如河流是當下剎那剎那在變化,但外表看起來卻可能沒什麼變化。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即使是像椅子、桌子和岩石這些看似堅固的事物,也是在流動變化的狀態之中。

  

  他見到一切事物無論是極度的悲傷或只是有點不舒服的感受,全都是一種苦。即使是我們以爲的快樂時光,當下也都伴隨著不滿與不安的陰影。

  

  他見到一切事物都沒有任何永恒不變的自我或靈魂(無我)。當我們說 "我" 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正在說一個已經變化且還正在變化的某個東西,這樣一個由有漏身心和合且又剎那剎那變化的東西,是不可能有一個永恒常住不變的實體(靈魂)。

  

  人們對宇宙人生萬法的理解都不一樣,所以很自然地,他們在法上的修行也不一樣。但是,當一個人親自了解了佛陀的教導的確真實不虛,並開發出越來越多的智慧,他對于佛陀的正法就會建立起不可動搖的信心。

  

  ○正思惟(Samma Samkappa)

  正思惟就是正確的心思,它有兩種功用:斷除邪惡的心思而發展清淨的心思。一個人是染汙還是清淨是由他的心思決定的,邪惡的心思使人沈淪,而清淨的心思則能使人提升。

  

  任何邪惡、與邪惡有關及歸爲邪惡之事物,都出自于心;任何良善、與良善有關及歸爲良善之事物,都出自于心。《增支部》

  

  正思惟有:(1) 厭離(nekkhamma) —就是舍棄世俗的欲樂或自私,是相對于執著、自私和個人占有的。(2)無敵意(avyapada) -慈愛、善意或仁愛,是相對于瞋恨、惡意,或憎厭、和(3)不殘害(avihimsa) -不害或悲愍,是相對于殘忍和冷酷。

  

  善惡的力量是遍藏于一切的,只要我們還是凡夫而不是阿羅漢,這些邪惡的力量隨時隨地都會浮現出來。隨著無明生起的貪心和瞋心是一切邪惡心行的主因。由于貪心,一個人會粘著在物質快樂上並且想辦法去滿足欲望,有時甚至使用不正當手段。瞋心會驅使一個人去破害讓人生氣而討厭的東西,人們面對情緒感受根本是甘受奴役啊!一個一味想要增加欲樂、減少不快而貪婪追求的人是常常會傷害他人的。《法句經》說:「沒有任何火如貪欲之火;沒有任何執著如瞋心之執,沒有任何羅網如癡迷之網,沒有任何流水如渴愛之流。」(v. 251)

  

  透過直觀的智慧放下自我,執著和瞋心就會消失。清明的見地和正確的理解可以導向清明的思考和正確的思惟。

  

  5. 解脫的藍圖

  在八正道中,佛陀已經給我們一張走向涅槃正道的地圖,這是一張可信靠的地圖,因爲這是佛陀親自走過這條道路而畫出來的地圖。這一條道路如此清楚明確任何人都不可能弄錯。但是我們不能只是坐在路傍贊歎這張殊勝的地圖,因爲終點不是袖手旁觀和贊歎就能達到的,而是必須下定決心不斷地依正道前進才能到達。我們必須時常參考地圖重整記憶,提醒自己小心那些迷惑人的歧路,因爲一不小心我們就可能偏離了正道。在重整一番之後,就得要腳底抹油,握緊勇氣和精力的拄杖,沿著那條莊嚴的大道向前邁進。努力向前、再努力向前……,我們終究會到達光榮的目的地。

  

  佛陀是第一位探究、踐履、並證知這條道路的人,他說:"Appamadena sampadetha!(巴利文)" 意思就是勸勉我們:「趕快努力,達到目標!」

  

  參考書目:

  1. 佛法簡介(Buddhism In a Nutshell)——那爛陀長老(Narada Thera) 著 Ch.11

  2. 佛法手冊(A Mamual of Buddhism)——那爛陀長老(Narada Thera) 著 Ch.15

  3. 佛陀的啓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羅睺羅(Dr. Walpola Ruhula) 著 Ch.5

  

《佛法與你 第七課:永恒的真理—四聖谛(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