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与你 第七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下)▪P2

  ..续本文上一页

  

  佛陀开示依着呼气和吸气来进行禅修,让我们的心没有紧张和强迫地观察我们的呼吸。保持正常和自然地呼吸和,然后观察:呼气与吸气哪一个比较长?或哪一个比较明显?这样的练习能让身体平静下来,并且集中我们的心力,像用放大镜把太阳光集中在一点上。

  

  这种心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催眠状态,在催眠状中,心的一部份会和缓平息下来,而在正确的禅修中,心是清醒、警觉而明明白白的。

  

  德行或戒律是这一项修学必要的基础,没有戒德的坚固基础,禅修将会是困难重重而又无效果的。

  

  4. PANNA (智慧)

  其他二个要项是正见和正思惟,这两个是属于智慧(panna)。藉由清净道德(戒) 及心智发展(定),我们便能得到洞察的智慧。

  

  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有二个层面。一个依我们熏习的既有资讯运用理智掌握事物的脉络。这种是属于知识的累积,是藉由推理、阅读、讨论及听闻而得的,例如我们累积有关地理、历史或者如何维修摩托车这一类的知识性的事实。

  

  另外一个更深入而完全的理解是穿透事物的真实本质,不受习惯性的名相、标签、观念和偏见染污的直观智慧。这种是属于智慧的洞见,我们生活中常常要决定做或不做一件事,智慧则是在这取舍的当下一种亲自真实的体验及了解。

  

  ○正见(Samma Ditthi)

  正见亦即正确的理解,这是指全面透彻的了解四圣谛。也就是了解苦的生命真相、苦的生起原因,苦的止灭和灭苦之道。

  

  正见也可说是了解我们是自己业行(一切意志的行为、言语和心思)的主人。有关于这点佛陀曾说:

  

  一切众生都有自己的业(Kamma),自己的业果、业因、族类及庇护。正是业区分众生为高等与低等的境界。

  《中部》

  

  一个有正见的人会如其本来地看待事物,而不会只从表面来看。他见到一切事物共同具足的三个真相: 无常、苦、无我。

  

  他见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并且是当下剎那剎那持续不断地在变化。事物也许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样的,正如河流是当下剎那剎那在变化,但外表看起来却可能没什么变化。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即使是像椅子、桌子和岩石这些看似坚固的事物,也是在流动变化的状态之中。

  

  他见到一切事物无论是极度的悲伤或只是有点不舒服的感受,全都是一种苦。即使是我们以为的快乐时光,当下也都伴随着不满与不安的阴影。

  

  他见到一切事物都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自我或灵魂(无我)。当我们说 "我" 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正在说一个已经变化且还正在变化的某个东西,这样一个由有漏身心和合且又剎那剎那变化的东西,是不可能有一个永恒常住不变的实体(灵魂)。

  

  人们对宇宙人生万法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很自然地,他们在法上的修行也不一样。但是,当一个人亲自了解了佛陀的教导的确真实不虚,并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智慧,他对于佛陀的正法就会建立起不可动摇的信心。

  

  ○正思惟(Samma Samkappa)

  正思惟就是正确的心思,它有两种功用:断除邪恶的心思而发展清净的心思。一个人是染污还是清净是由他的心思决定的,邪恶的心思使人沉沦,而清净的心思则能使人提升。

  

  任何邪恶、与邪恶有关及归为邪恶之事物,都出自于心;任何良善、与良善有关及归为良善之事物,都出自于心。《增支部》

  

  正思惟有:(1) 厌离(nekkhamma) —就是舍弃世俗的欲乐或自私,是相对于执着、自私和个人占有的。(2)无敌意(avyapada) -慈爱、善意或仁爱,是相对于瞋恨、恶意,或憎厌、和(3)不残害(avihimsa) -不害或悲愍,是相对于残忍和冷酷。

  

  善恶的力量是遍藏于一切的,只要我们还是凡夫而不是阿罗汉,这些邪恶的力量随时随地都会浮现出来。随着无明生起的贪心和瞋心是一切邪恶心行的主因。由于贪心,一个人会粘着在物质快乐上并且想办法去满足欲望,有时甚至使用不正当手段。瞋心会驱使一个人去破害让人生气而讨厌的东西,人们面对情绪感受根本是甘受奴役啊!一个一味想要增加欲乐、减少不快而贪婪追求的人是常常会伤害他人的。《法句经》说:「没有任何火如贪欲之火;没有任何执着如瞋心之执,没有任何罗网如痴迷之网,没有任何流水如渴爱之流。」(v. 251)

  

  透过直观的智慧放下自我,执着和瞋心就会消失。清明的见地和正确的理解可以导向清明的思考和正确的思惟。

  

  5. 解脱的蓝图

  在八正道中,佛陀已经给我们一张走向涅槃正道的地图,这是一张可信靠的地图,因为这是佛陀亲自走过这条道路而画出来的地图。这一条道路如此清楚明确任何人都不可能弄错。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坐在路傍赞叹这张殊胜的地图,因为终点不是袖手旁观和赞叹就能达到的,而是必须下定决心不断地依正道前进才能到达。我们必须时常参考地图重整记忆,提醒自己小心那些迷惑人的歧路,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偏离了正道。在重整一番之后,就得要脚底抹油,握紧勇气和精力的拄杖,沿着那条庄严的大道向前迈进。努力向前、再努力向前……,我们终究会到达光荣的目的地。

  

  佛陀是第一位探究、践履、并证知这条道路的人,他说:"Appamadena sampadetha!(巴利文)" 意思就是劝勉我们:「赶快努力,达到目标!」

  

  参考书目:

  1. 佛法简介(Buddhism In a Nutshell)——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 着 Ch.11

  2. 佛法手册(A Mamual of Buddhism)——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 着 Ch.15

  3. 佛陀的启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罗睺罗(Dr. Walpola Ruhula) 着 Ch.5

  

《佛法与你 第七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