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你(Buddhism For You)
第七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下)
达摩难陀长老 原著
原始佛法三摩地学会 编译
八正道指示了一条清楚而直接的趣向涅槃的道路。其他的宗教或哲学都不曾如此清楚地指示超凡的解脱之道。正如Rhys Davids教授所说的:「我检视了世界上不论是佛教或非佛教的每一个殊胜的宗教体系,我发现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在善美与深广两方面,能超越佛陀的四圣谛与八正道,我愿意依此圣道来塑造我的人生。」
1. 第四圣谛:
第四个圣谛是灭苦之道,亦即八正道,是避免极端的纵情欲乐和自我禁欲、常见和断见、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因此,它是中道。八正道是一个人内在自我发展和进步的道路,是经过详实规画之道,也是自己人生的正道,因此,它并不是要去接受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指示,也不是出于对超自然人物的畏惧而进行修练的。当一个人深信它是生命真实本来的价值,便自然会投入修学。
八正道犹如一张地图,指引出一条的道路,让我们能到达生命的终极目标——涅槃,这条圣道有有八个项目,亦即——
正见 Samma Ditthi
正思惟 Samma Samkappa
正语 Samma Vaca
正业 Samma Kammanta
正命 Samma Ajiva
正精进 Samma Vayama
正念 Samma Sati
正定 Samma Samadhi
这条道路是一个方法而不是终点,而且可以从两个观点来看:首先,它能逐渐灭除对感官欲乐的贪爱而得到寂灭和厌离。其次,它能对一切有情众生发展出无私的悲愍及慈爱心。这条道路引领人们从自利趋向利他,从虚妄趋向真实。
为了能对这八个项目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将它们分为三个标题——戒、定、慧——佛教修学的三个纲目。
戒律(道德)
正语
正业
正命
禅定(专注)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般若(智慧)
正见
正思惟
2. 戒律 (道德)
戒律,意谓道德或合理的行为,这是基于对一切众生的慈爱及悲愍之心。一个人想要成为完美的圣者,就必须平衡发展慈悲与智慧这两种心灵质地。
慈悲心是指仁爱、布施、慈善、包容以诸如此类的高贵心灵质地。智慧是洞穿事物真实本质以及不被迷惑盖覆而了解事物真相的能力。
经过了解佛陀的教导,我们了解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和每一种生命型态紧密相连,无论是最微小的昆虫或最崇高的精神生命。我们全都受制于普遍的因果法则;我们也同样有无常性(Anicca);都会受苦(Dukkha);以及没有永恒的自我(Anatta)。我们每一个人都共同形成这样一个庞大的宇宙型态,同时也系缚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宇宙型态之中。
○正语(Samma Vaca)
正语是正确的言语,这一项的要点是克制言语,让我们所说的每个字都能彬彬有礼、体贴而真实,也就是要学习避免以下的言语:(1)谎话;(2)引起人与人之间瞋恨与不和的中伤、诽谤之话语;(3)粗鄙、恶意及侮辱的言语;以及(4)无益的闲聊。
沉默是可贵的,所以,打破沉默的话语必须是能让这世间更美好的才说。任何努力灭尽自私贪欲的人不能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纵容自己诽谤他人、说谎话或恶语对人,他绝不能欺骗或离间他的朋友,他必须说话诚实可信,并且总是赞叹别人美好的一面。
他说话必须像芬芳的茉莉花那样的诚实甜美,像抚慰人的香油那般亲切体贴。对于恐惧的人他给予勇气;对于弱势的人他给予力量;对于嫉妒的人他给予包容;对于迷失的人他给予希望;对于愚痴的人他给予智慧。
○正业(Samma Kammanta)
正业就是正确的行为。行为有两个面向:我们应该做的和我们不应该做的。正业的目的在于增长道德、荣誉及安祥的行为。我们应该克制自己,不杀害生命、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吸毒,而且我们应该帮助其他人过一种安祥又荣誉的生活(即持五戒)。
整体而言,正确的行为意指:我们的行为不应该使自己或他人产生苦恼。邪恶的行为是由无明以及随之而起的贪瞋之心所引起的,因此,只要能逐渐地去除自心的这些烦恼染污,我们自然就不会再杀生或偷盗了,因为清净心是清净人生的活水源头。
○正命(Samma Ajiva)
正命就是藉以活命的正确的生计。所谓正确的生计就是要避免会让自己或他人生起苦恼的职业、嗜好或交易等。一个大原则就是我们的工作活动要能让他人快乐没有悲伤。比如,我们应当避免从事以下这些不正当的职业:军火买卖、致命武器、酒或毒品、杀害动物诈欺盗贼以及贩卖人口。佛教制订:买卖军火及致命武器是邪恶且不正当的谋生之道,因此也反对任何型式的战争。
有些人辩称他们做这些不当行业只是为了谋求生计,企图藉此证明其正当性;然而,事实是——就算这些职业是为了生计,也不能因此而使得诈欺、杀生、买卖毒品或其它类似的行业活动变成是正当的。
有时候,一个人从事不当的生计,是由于过去的某种不当行为或恶因缘促成的。也就是说,过去的某种不当行为或恶因缘会让一个人较容易选择不当的谋生行业,比如,继承父亲的屠宰行业、出生在一个贼窝或赌窟,结交了一些寻欢作乐的同伴…等。但是,没有人是命中注定一定要做什么行业的。只要你肯努力、有决心,就一定能抵抗这些平顺但却足不当行业的诱惑,然后奋力去找寻其它正当的谋生之道。
一个人如果了解正法,他就有可能从精神盲目的黑暗世界转变成精神清明的光辉世界。
这三个要项——八正道的正语、正业和正命是属于戒德。佛教徒遵守伦理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促进人际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和协与快乐,而戒德也是要世到一切更高精神成就所不可或缺的基础。
3. 禅定 (心智的训练)
佛陀教法的核心并不是要标新立异也不是谈一些老调牙的传统,佛法跟这些过去未来的东西都没关系,它是要谈所有人类都共有的一个东西,要谈一个亘古弥新、永不退时的东西,是什么呢?可不是谈顶上发毛或手上指甲,而是谈一个最接近我们的东西,那就是——『心』。
而『禅定』就是一种心智的训练或心智的发展,这包含八正道的其他三个项目,亦即——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正精进(Samma Vayama)
正精进就是指正确的精进,意思是努力过一种有道德而不会遭人责难的生活。
正确的精进可分为四点,亦即四正勤,说明如下——
(1)已生的恶行努力断除;(2)未生的恶行努力防止;(3)未生的善行努力生起;(4)已生的善行努力增长。
我们应该断恶生善,因为恶行必然导致焦虑、堕落及恶名,而善行则必然带来安祥、和谐及高贵。
正精进在佛法 “由戒德及禅定以开发智慧” 的修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终极解脱并不是向他人寻求庇护或供奉祈求便能得到的,而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同时存在很多的邪恶与美德。正如一个好的家庭主妇,我们应该清除内心或外在言行上的垃圾而培养身心的美德。
○正念(Samma Sati)
正念就是正确的专念,这是指精勤专注发生在我们身上与内在的事物,具体来说,就是专注系念在我们的心思、言语和行为上。
藉由专注系念,我们就较不会心不在焉或粗心大意。我们培养对身心行为的警觉力和觉知力就能得到安祥及和谐。
有关开发正念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就是《念住经》,这是佛法里最独特且重要的殊胜经典之一。
在《念住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四个专注系念的基础,亦即是(1) 身体的行为举止;(2) 感觉或感受;(3)心思活动;(4) 理念、想法、观念与一切事物。
佛陀教导我们保持正念专注地觉察或观察一切事物,以便能洞穿它们的真实本质,从而去除无明烦恼。我们应当如其本来的观待事物而不加上任何会染污我们觉知的人我自他等分别概念。
当事物生起时,客观地看待它们,不存假设、偏见、成见及预设观念。当我们的心智能除去或不受一切事物影响,我们就能比一个主观认知的人更能清楚明确地见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任何事物生起之时,我们必须注意觉察到它,并且客观地对它保持专注系念,无论它是一个景象、一个声音、一种气味、一种尝味、一种触觉、一个感受或一个想法。即使瞋恨心生起来了,也不要想:" 我很生气 " ,仿佛那个瞋恨心是我们的。你要觉知到瞋恨心的生起以及当下的心理状态,并且了解到它是无常、无我的。这么做,瞋恨心就会失去驱迫的力量而迅速平息下来。
在尖锐焦虑及其它负面思绪还未如滚雪球般形成强烈驱迫的冲动之前,可以运用一种对治技巧——舍弃负面情绪感受转而培养正面的情绪感受,像是慈爱、悲愍,以及清净、平等、喜悦之心等。
○正定(Samma Samadhi)
心智心智训练的第三个要项是正定,亦即正确的专注或正确的禅定。专注禅定以发展清明的智慧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而这也让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教法。
佛陀教导了四十个不同的禅修的所缘对象(业处),适合不同的心理特性,比如利根与钝根或瞋心与温和。
禅修不是如一些人所想的那样,思索某一事物然后冥想沉思,禅修是带有警觉性的观察,并且保持专注在事物上而心不动摇…
《佛法与你 第七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