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法 與 你
Buddhism For You
(第 四 課)
佛法僧叁寶(上)
English by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Malaysia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Translated by
Theravada Samadhi Education Association
馬來西亞佛教弘法會.達摩難陀長老英文原著
原始佛法叁摩地學會編譯
無與倫比的法味
法寶比珠寶更珍貴
法味比蜂蜜更香甜
法喜無物可以比擬
當以法爲生活規範
並如法地持守五戒
培養慈愛悲愍心,不殺害衆生,並小心不傷害路上無辜的小生命。
慷慨布施與接納,不貪得、強占或詐取他人財物。
鄰人之妻不可欺,不犯非法及不合宜的性行爲。
內在純淨言必誠,不妄語、绮語、兩舌、惡口。
身心清明莫狂亂,勿飲酒、吸毒、神智不清。
——摘自《亞洲之光》艾德恩.阿諾著
一切布施中法施爲最勝
一切嘗味中法味爲最勝
一切喜樂中法喜爲最勝
滅除貪欲就能戰勝一切憂悲苦惱。
——法句經354
叁皈依
佛、法、僧是世上最爲清淨純潔之物,因此稱爲『叁寶(Ti-ratana)』。佛弟子
是藉皈依的儀式而表明決心:願意接受叁寶做爲自己人生與思想的明燈。
今日巴利文叁皈依的頌文,與佛陀時代是一樣的。
Ti-Sarana 叁皈依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我再皈依佛
我再皈依法
我再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我叁皈依佛
我叁皈依法
我叁皈依僧
我們誦讀叁次皈依的頌文,就表明願意以叁寶爲明燈成爲一個佛弟子。
持五戒
通常在皈依儀式之後便是發願持守五戒,持守五戒是一個佛弟子過正當生活與進一
步趣向涅槃解脫的根本。發願持戒的頌文如下——
Panatipat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願持守不殺生戒。
Adinnadan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願持守不偷盜戒。
Kamesu micchacar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願持守不邪淫戒。
Musavad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願持守不妄語戒。
Surameraya-majja-pamadatthan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願持守不飲酒戒。
第四課佛法僧叁寶(上) 叁寶
鑽石、翡翠、珍珠、瑪瑙…這些飾品象征著財富與地位,一個人身上配戴著珠寶,那讓人眼花撩亂的耀眼光芒似乎就在誇示主人的尊榮:「喂!你仔細瞧瞧我! 不過,看看可以,你可別碰我,我的主人可是他唷。」這就難怪人人都想追求美麗的珠寶了。
然而,叁寶比這些金銀珠寶更加珍貴,因爲財富地位,往往使人生起貪婪心, 然後不擇手段地去盲目追求,曆史上多少人爲了名利而巧取、強奪甚至謀殺呢?這類恐怖悲慘的事件多得罄竹難書。反過來,叁寶之所以珍貴,就在于它能開發我們的清淨心,使人們展現流露慈悲、智慧與道德這類真善美慧的行爲。
一個生活思想以叁寶爲皈依的人,能夠找到內心世界的甯靜與光明,對自己、對別人、對生命也會越來越充滿信心,叁寶蘊涵的真理與法喜,能驅除他內心的懷疑、恐懼、悲傷與淚水,迎向光明璀璨的人生。
什麼是叁寶
叁寶就是『佛陀、正法、僧伽』。
『佛陀』是『完全覺悟的人』,是一切衆生的導師。
『正法』是圓滿的教導,從最初、到中間、到最後都是完善的。
『僧伽』是指出家衆以及奉獻生命修持德行、慈悲與智慧的聖衆。
佛弟子每天會在佛像前供養很多的香花,也有數以百萬的人每天誦念『我願皈依佛陀、皈依正法、皈依僧伽』的頌文。但是,一個人皈依叁寶,並不是要祈求世間的物質財富或名利權情,也不是出于對叁寶的敬畏,更不是出于對惡道或鬼神的恐懼,他只是深深地被佛陀無盡慈悲的魅力、無比的正法及攝受一切的僧伽所吸引,並願以此做爲他度越人生無量苦海的指引。
(一) 佛陀
有一位降生于世間(非天上)而又獨特超凡的人
(非神祗),他慈悲流露,一生都爲了世間衆生的幸
福與利益而奉獻。這人是誰呢?他就是如來、世
尊、無上正等正覺者。
——摘自《增支部》
佛陀降生的時代,世間正經曆精神與哲思方面的巨大變動。例如,在希臘,先知赫拉裏塔斯(Heraclitus) 將這種混亂的變動導歸形成早期宗教崇拜信仰的奧林匹亞諸神;在巴比倫,先知傑瑞米亞(Jeremiah) 帶給猶太人一個嶄新的啓示;在中國,孔子爲中國人建立了道德倫理規範。而在印度,當時印度社會結構紛亂,充滿婆羅門教士壓製、自我禁欲、階級差別、奴隸製度、腐化的封建體製、女權低落等現象,尤其是婆羅門的高壓統治更令人們生活在恐懼之中。也就是在那樣的時空環境下,佛陀,一朵無比尊貴芬芳的香花在人間出現了。
誕生
佛陀名叫悉達多.喬達摩,西元前六世紀生于印度邊界(今尼泊爾)迦毗羅城外的藍毗尼園中,父親淨飯王是喜馬拉雅山腳下釋迦族的國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他生爲太子,從小就學文習武,精研技擊之術,成爲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年青貴族,十六歲時與美麗的公主耶輸陀羅結婚,生有一子,名羅睺羅。
太子在王宮中過著無憂無慮且奢華的生活,然而自童年開始他就不時在思索一些人生問題,從未因生爲太子、生活豐衣足食而感到滿足。
雖然他父親多年來一直努力不讓他知道外邊真實世界的情況,但年輕的王子還是從東、西、南、北四城門看到世間老、病、死的總總苦狀,也看到了威儀莊嚴、平靜安祥的苦行沙門。
首先,他看到老病死叁種的情景時,他問馬夫車匿:「這是怎麼回事?這人怎麼了?人都會這樣嗎?」
車匿回答:「太子!這些都是人生的必經過程。」
「我父親也是嗎?」
「是的,沒有例外。」
「摩耶夫人和我也一樣嗎?」
車匿沈默不語,但眼光中已透露了無言的事實真相。
太子對于生命的真相非常震驚,他終于了解到——因爲有生,所以才有老病死的苦果,任何人只要誕生世間,就總有一天會老、會病、會死。
後來,他看到第四個情景:一位剃了發,穿著碎布縫製黃袍的沙門經過,莊嚴安祥與衆不同,受到這沙門的影響與激勵,太子下定決心去尋求解決之道——出離世間諸苦的解脫之道。
大舍出家
回到王宮後,太子陷入深度的沈思之中,慈悲的火苗不斷在他內心中引燃,他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呼喚,呼喚著他去解救自己及一切衆生,脫離生老病死等種種世間苦惱。
一個萬籁俱寂的夜晚,下決定心的太子向睡夢中的妻兒做了溫柔而無言的道別後即偷偷出宮。沈靜的夜裏,他與車夫騎上馬匹溜出宮外,換上苦行僧的衣著,將私人物品交給車匿,讓他連馬匹一起帶回宮去,從此自己一個人孤獨地踏上出家的生活。
他走入了一個未知的世界,樹下、洞穴、廢棄茅舍就是他夜晚棲身之處,他的食物呢?人們給他什麼就吃什麼。他舍棄了華麗宮殿、錦衣美食、芳香滿室而換取這種粗衣淡飯的生活。
他並不確定能否找到真理與平靜,但想到一切衆生的悲傷,想到人們無由解脫的老病死等情景,這一切在在驅動著他勇往直前,直到找出解脫之道。
他所追尋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就是找出人生苦惱的原因,以及滅除苦惱的方法,這些大疑問正一點一點的啃噬著他的生命,太子內心的迫切,就仿佛他正被困在燃燒的屋子內,急欲跳脫出來一樣,他感受到:如果不找出真相,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我不去做,還有誰能找出真相呢?
追尋覺悟
太子二十九歲舍棄了世俗的生活,隨後幾年他學習當時傳統的教導,並修學嚴厲的苦行,經過六年的精進禅思以及最嚴厲的苦修,他的身體日漸衰弱。他禀住呼吸,以致胃痛如刀割一般;他減少飲食,身形消瘦到前胸貼後背;脊骨突出,猶如一串珠子;眼睛凹陷,就像星星沈落在深井水底之中,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擊退他——他追尋真理的決心是多麼無比的堅定啊!
經過這些年的曆練,他已能克製恐懼和欲念,心靈得到發展與平靜,但是,他卻依然未能悟道。最後在極度精疲力竭的情況中,他發現到:極端的縱欲或嚴厲的苦修,這兩種對于精神的解脫毫無助益。他知道:答案就在這兩種極端之間——中道。于是叁十五歲那年,他舍棄修學了六年的苦行。
有一天,他接受牧羊女蘇嘉達供養的乳糜,吃完後並將身體洗幹淨,然後,他獨自來到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坐了下來,並發誓說:「我若不成無上正覺,誓不起此坐。」
在五月的一個月圓之夜,當晚星光燦爛,月兒爬上了樹梢,銀色的清光遍灑大地,太子降服了內心的魔軍,進入了深度的禅思之中,終于,他不藉神通之力、不藉神明及他人之助,而靠獨自的力量獲得了圓滿的覺悟——他靠自己的努力與智慧滅除內心所有的煩惱而圓滿覺悟了真理。因此,他被尊稱爲佛陀——覺悟的人。
一生奉獻弘法
在菩提樹下覺悟之後,佛陀下定了決心,要爲人們宣說正法,他說:「我要在這世間黑暗的角落裏,震擊不朽的法鼓。」
七月的一個月圓之夜,他向五位苦行比丘開演他第一次的說法,也就是衆所周知的“初轉*輪”。他談到了縱欲與苦行兩種極端無益于解脫,也宣說了不落兩種極端的中道。他教導「苦、苦因、滅苦因、滅苦之八正道」的四聖谛。這次說法的地點是在波羅奈附近的鹿野苑。憍陳如——五比丘中的領導——第一個領悟了真理,沒多久其他四個也同樣領悟了正法。他們五人最後都證得了涅槃境界——生命的終極目標。
世尊余生的四十五年,全部奉獻弘法,他遊行至各地教化衆生,轉變了百千萬人的生命。
佛陀教導:所有人都和他一樣,有相同的潛力,並且都能跟他一樣覺悟真理。他的目的在解救衆生脫離情欲的輪回,並且鼓勵我們,給我們信心——生命有更崇高的終極理想,而不僅僅是世俗的福報利益。
世尊是所有德行的完美化身,他以圓滿的智慧與無限的慈悲心,爲人們的幸福利益而不疲不厭地盡心奉獻,即使是在他臨終之際,一位叫須跋陀羅的外道師趕來求法,佛陀依然撐起了老病之身爲他說法解惑,須跋陀羅得到了覺悟,也成爲世尊最後剃度出家的弟子。
在完成了崇高的使命之後,世尊八十歲那一年,在拘屍那國的兩株沙羅樹間示寂入滅。他以凡夫之身生于世間,以聖人之身住于世間,最後以覺者之身離開世間。
偉大的佛陀
雖然世尊出生、成長、弘法、涅槃都在印度,但他偉大成就的影響力,卻是超越時空的,他覺悟時發現的真理,遠勝過以往所有宗教導師的教導。
佛陀從來沒說過自己是神,將佛陀說成爲神是對佛陀的侮辱。在印度當時各個宗派的聖典中提到:這些神祇有時還會展現出憤怒、嫉妒、貪愛或偏心等人類特有的缺點,但是,佛陀已經完全超越了這些缺點,他在過去無數生中,已經圓滿開發了十種美德——寬容、具德、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誠、決心、慈愛及舍心清淨等。
佛陀已完全去除了貪、瞋、癡叁毒,如他自己所說的:
所應知已知;
所應修已修;
所應斷已斷;
因此,婆羅門!我是一位覺悟的人。
——摘自《增支部》4:36
覮者—佛陀
○ 他在這自我中心高漲、追求名利權情的世間,教導人們無私奉獻的崇高理想。
○ 他對抗妨礙進步的階級製度,主張人人生而平等。
○ 他宣稱:解脫大門爲所有人平等開啓,而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幼、聖人或罪犯,任何人只要願意打開人生的新頁並追求生命的完美, 都能和他一樣獲得解脫。
○ 他提升婦女地位,強調婦女在社會上的重要性,也是第一個建立女衆僧團的人。
○ 他是曆史上第一位努力廢除奴隸製度的人。
○ 他表明用動物作犧牲是既殘忍又無益的,主張動物也是我們應該慈悲的對象。
○ 他讓弟子們自由地發揮思想,並要求他們不能因爲尊敬他就接受他所教導的一切,只有在自己發現是事實之後才可以接受。
○ 他安慰痛失親人的婦女。比如patacara,他在一天之內失去了丈夫、二子及雙親而發狂,又如kisa gotami,他的獨子過逝,佛陀也去安慰她。
○ 他親自照顧那些被遺棄的病人。比如Putigatta Tissa 長老得了傳染病,佛陀親自去照料他。
○ 他幫助窮人以及被遺棄的老弱婦孺,如Rajjumala 及Sopaka,佛陀解救他們脫離危難。
○ 他轉變很多罪犯的人生,如Angulimala,他爲了湊齊1000 個手指串成指蔓而要殺害自己的母親,佛陀度化他,使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 他教導妓女自尊自重,比如使Ambapali 跳出了火坑,過正常生活。
事迹的啓示
佛陀確實是位值得贊賞學習的對象,他莊嚴、有智慧、平易近人,又心口一
如,言行一致;他圓滿寂靜、充滿熱誠、沒有偏見、轉惡爲善,並且對一切衆生都
溫和柔軟。雖然佛陀的德行遠勝過我們凡夫,但是,他還是可以做爲我們學習的榜
樣,我們可以將佛陀當做我們的模範,只要我們常常感念佛陀神聖大無畏的一生,
那將能助益我們,最終也和他一樣成爲神聖大無畏的佛陀。
參考書目:
1.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What Buddhists Believe)——達摩難陀長老(K. Sri.
Dhammananda) 著
2. 佛法手冊(A Mamial of Buddhism)——那爛陀長老(Narada Thera) 著
3. 佛法簡介(Buddhism In a Nutshell)——那爛陀長老(Narada Thera) 著
《佛法與你 第四課 佛法僧叁寶(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