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你 第五課 佛法僧叁寶(下)

  佛 法 與 你

  Buddhism For You

  (第 五 課)

  佛法僧叁寶(下)

  English by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Malaysia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Translated by

  Theravada Samadhi Education Association

  馬來西亞佛教弘法會.達摩難陀長老英文原著 原始佛法叁摩地學會編譯

  世間叁毒火

  人們在快樂順心時,産生貪愛心;在痛苦不順心時,産生瞋恨心,在思想染汙時,便産生愚癡心。貪、瞋、癡世間叁毒火銷蝕人心,使人忽視了正法,一切言行也給自己與別人帶來痛苦。因此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止息我們內心的叁毒火,也就是要隨時隨地—— 判斷什麼能帶來真正的快樂;

  在不順心時學習調伏自心;

  培養慈愛心與悲愍心。

  在這樣清淨無私的心中,世間欲愛是找不到藏身之地的。

  一個人內心燃起了貪瞋癡叁毒火,就會像發了高燒一樣,即使是躺在舒適華屋的名貴大床上,他也會飽受病苦而輾轉失眠。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心中的叁毒火止息了,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裏,躺在鋪上幾片樹葉的地上;或者在炎熱的夏夜中,躺在簡陋小房的硬木床上,他依然能睡得安穩自在。

  人的欲貪是無止盡的。人們想盡辦法來滿足欲望,但是他得到的越多,痛苦也就越多; 這就像喝鹽水止渴,喝的越多就越加口渴。即使欲望得到了滿足,人們內心還是會殘留一種不安和蠢動。所以,追求欲望是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的。反過來,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 人們往往就會感到挫敗而精神失調。

  爲了滿足欲望人們不顧一切奮力追求,彼此之間爾虞我詐、你爭我奪。兩國爭地、兩王爭權、官臣互鬥、父子相抗、兄弟阋牆、姐妹相爭、朋友相欺……,這一切都只爲了滿足個人的私欲,而導致彼此爭鬥厮殺,乃至殘害了生命。

  人們爲了逞一已之欲而偷拐搶騙、奸淫擄掠,但是,一旦東窗事發,終將名譽掃地, 身陷囹圄,自毀前程,這一切又何苦來哉?可悲的是,人們即便是清楚知道:滿足欲貪只會帶來不幸和痛苦,我們還是會犯下身口意的罪行。所以,欲貪實在是深可畏怖的啊!我們應當隨時保持警覺。

  有了欲貪,就會造惡業,有了惡業,就要遭受痛苦。欲貪、惡業和苦果如此循環不停, 就像滾動不止的輪子,這個生命流轉之輪是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導致了我們一生又一生無止盡的輪回。如果將一個人多生多劫的骨灰堆積成山,它的高度將比須彌山還高,如果將一個人多生多劫喝過的奶水彙聚成海,它的深度將比太平洋還深。

  雖然每一人都有淨化心靈的潛力,但是它長久以來,深埋在我們厚重的欲愛染汙之下,乃至幾乎被遺忘了,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的痛苦如此普遍與生命輪回永無止境的原因。人們的一切憂悲苦惱都源自于貪瞋癡叁毒,所以,爲了驅除這個根源,我們就必須要持守戒律、修學禅定和開發智慧。持守戒律可以斷除染汙的貪心,修學正定可以鏟除染汙的瞋心,而開發智慧可以破除染汙的癡心。只要我們依循佛陀的正法,就能將叁毒連根拔除,而止息生命苦海的輪回。

  大殿莊嚴肅穆,吊挂的風鈴清脆的叮當作響,屋頂下歸巢的雀兒啾啾爭鳴,畫破了黃昏中的甯靜,涼風不時吹拂著菩提樹沙沙作響,這兒座落著一所非常適合禅修的寺院,也是一個遠離塵囂的隱居之地,可以觀看夜空中閃現的星星,欣賞銀白皎潔的月光。

  一個陌生人在昏暗中漫步沈思,他突然聽到了一聲:「晚安!」有個人(居士)坐在佛塔的石階上在黑暗中盯著他看。

  「晚安!」陌生人回禮並問:「你是個佛教徒吧?!」那位居士回答:「是的。」陌生人說:「我正想找個人請教一些關于佛法的問題,不知你能回答我幾個問題嗎?」居士說:「請坐!我非常樂意爲你服務」。

  陌生人:我想,佛教徒是指依循佛陀正法的人,對吧?

  居士:是的,我們有比丘、比丘尼製度組成了僧團,也有在家的皈依男衆,稱爲優婆塞, 與在家的皈依女衆,稱爲優婆夷。

  陌生人:那麼,你就是一位優婆塞喽!你必須接受什麼入教儀式才能成爲一個佛教徒嗎? 居士:不需要!一個人只要能正確理解並依循佛陀教導的『正法(Dhamma)』就是一位佛教徒,但是在佛教國家通常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規定,就是:一個人至少必須皈依叁寶,遵守五戒才堪稱是一位佛教徒。所以他必須誦念叁次“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以表明決心:願意以叁寶做爲他人生與思想的明燈。

  陌生人:什麼是五戒呢?

  居士: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吸毒,這些能規範我們的行爲, 而且重要的是,它是出于誠心自願的自我修練的准則,雖然這些表面上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爲,但是每一條戒律都有它積極正向的另一面,也就是說,不殺生是爲了培養慈愛心,不偷盜是爲了培養布施心,不邪淫是爲了培養寡欲清心,不妄語是爲了培養真誠心,不飲酒吸毒是爲了培養正念。請切記一點,這些戒律不同于基督教的十誡1。

  陌生人:在什麼時機場合須要遵守五戒呢?

  1佛教的戒律是出于個人的意志,是爲使人們離苦而製訂的自我要求、自我惕勵的准則; 基督教十誡是出于上帝的意志,是基于人的原罪而製訂的絕對的審判標准或強製要求。

  居士:五戒是自我訓練的准則,能培養我們和諧善良的心性,所以,一個誠正的佛教徒日常生活中隨時都遵守五戒。持守五戒最直接的利益就是:促進我們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陌生人:回教有《可蘭經》,基督教有《聖經》,印度教有《吠陀經》,作爲他們的經典, 佛教也有什麼經典嗎?

  居士:佛教不是只有一部經典,而是有一套經典,稱爲《叁藏聖典》,佛陀說法45 年, 這是他一生教導的精要,由于內容豐富,據估計要比《聖經》多出了11 倍之多, 這也就是你看不到佛教徒隨手攜帶一部特定經典的原因之一。

  陌生人:我暸解了。請問經典內容是什麼?我的意思是,有分成哪幾個大主題嗎? 居士:叁藏聖典(Tipitaka)字面意義是“叁籃”亦即包含叁大部,第一部是《經藏》,收集了佛陀的談話、說法,警句法語都收集在內,有如一部大百科全書,其中,『說法』是在不同場合對不同根機的人所說,佛陀說的詩偈則含在《法句經》內。

  陌生人:沒錯!《法句經》!這我曾讀過,而且很受感動,林語堂教授在《印度的智慧》一書中說過,《法句經》是一部偉大的心靈寶典。這部經是世上少有的宗教巨著之一,以文學的表現方式將宗教真實的心靈智慧顯示出來。另外兩個主題是什麼?

  居士:《律藏》是僧伽的言行規範,包含了佛陀爲僧團製訂的所有戒條。《論藏》是佛教的理論思想,包含了佛陀教導當中深奧的哲學和義理析辨,佛教高深的教義盡收于此,主要是剖析心物之間的關系,幫助人們了解宇宙萬法的真相及終極真理。

  陌生人:由于科學日異千裏,知識快速膨脹,許多人開始重新思考宇宙人生的問題,現代科學使人們對宗教提出的某些教義及生命觀點減低了信心,佛教能面對現代科學的挑戰嗎?

  居士:愛因斯坦說過:「只有佛教符合現代科學的需要。」因爲佛教並不是權威的教條主義,佛陀從不以權威自居,也從不要弟子盲目信仰,他向弟子們強調:「不能只因爲尊敬我就接受我所講的話,任何事物只有在運用自己的理智經驗加以理性思考並親自證實之後,你們才能接受。」我同意你的看法,當今時代已達到了一個知識水平,但是,很多有聰明智慧的人,大都還是刻意忽略或壓抑了與他理智矛盾的部份而信仰宗教的(還是有點盲目)。

  陌生人:沒有權威的教條是佛法適合現代需要唯一的原因嗎?

  居士:不是,佛陀教導的許多理念和現代哲學與科學是不謀而合的,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重力學、能量不變、時空觀念及物質無實體等觀念其實都不是新的見解,這些見解早已蘊含在佛法之中。許多哲學家或科學家只是將佛教內涵再重新提出而已,如貝克萊證明原子可以分裂,伯格森主張無常理論,詹姆斯威廉教授認爲心理活動只是一連串的意識流,史賓諾沙也主張事物只是暫時存在的假相,叔本華提出苦的真相與原因。這些見解,佛陀早在2 千5 百年前就已詳細說明諸行無常(Anicca),諸行是苦(Dukkha)及諸法無我(Anatta)的義理。一些近代的科學或哲學家都是無意中發現這些道理,然後將佛法的這些觀點用現代人更容易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另外,他們是以各種間接的方式或從外在來進行研究,而佛陀的探尋則是直接從心下手,因爲心才是宇宙萬法的根源。

  陌生人:真沒想到現代科學或哲學與佛教有這麼密切的關聯呢!什麼是諸行無常、諸行是苦及諸法無我呢?

  居士: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是生命的共同特性,所有衆生無一例外都有這些特性,這是世間普遍的法則,而且從各方面來說都是極符合科學的。陌生人:您能解釋一下什麼是諸行無常嗎?

  居士:無常(Anicca)對宇宙萬物都適用,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恒不變的,遲早要耗損,破壞、毀滅或分解成其它物質而形成新的東西,沒有東西是能有一刻靜止不變的, 因此沒有東西是能永恒持久的,即使是我們心裏的好惡也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比如我們得到了一樣很想要東西,內心很快樂,但是,那種快樂很快就會消失了。同理,不高興、不快樂也是短暫的。

  陌生人:我明白您的意思,從這個角度看來想擁有真正快樂是相當困難的。居士:是的,歡樂總是從我們的指間很快滑過,即使是眼前的歡樂也會逐漸淡化,人們能容忍快樂的消逝,只是因爲他預期還能再得到它。如果這個期待破滅了,他就…

《佛法與你 第五課 佛法僧叁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