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法 与 你
Buddhism For You
(第 五 课)
佛法僧三宝(下)
English by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Malaysia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Translated by
Theravada Samadhi Education Association
马来西亚佛教弘法会.达摩难陀长老英文原著 原始佛法三摩地学会编译
世间三毒火
人们在快乐顺心时,产生贪爱心;在痛苦不顺心时,产生瞋恨心,在思想染污时,便产生愚痴心。贪、瞋、痴世间三毒火销蚀人心,使人忽视了正法,一切言行也给自己与别人带来痛苦。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止息我们内心的三毒火,也就是要随时随地—— 判断什么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在不顺心时学习调伏自心;
培养慈爱心与悲愍心。
在这样清净无私的心中,世间欲爱是找不到藏身之地的。
一个人内心燃起了贪瞋痴三毒火,就会像发了高烧一样,即使是躺在舒适华屋的名贵大床上,他也会饱受病苦而辗转失眠。相反地,如果一个人心中的三毒火止息了,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里,躺在铺上几片树叶的地上;或者在炎热的夏夜中,躺在简陋小房的硬木床上,他依然能睡得安稳自在。
人的欲贪是无止尽的。人们想尽办法来满足欲望,但是他得到的越多,痛苦也就越多; 这就像喝盐水止渴,喝的越多就越加口渴。即使欲望得到了满足,人们内心还是会残留一种不安和蠢动。所以,追求欲望是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反过来,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 人们往往就会感到挫败而精神失调。
为了满足欲望人们不顾一切奋力追求,彼此之间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两国争地、两王争权、官臣互斗、父子相抗、兄弟阋墙、姐妹相争、朋友相欺……,这一切都只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导致彼此争斗厮杀,乃至残害了生命。
人们为了逞一已之欲而偷拐抢骗、奸淫掳掠,但是,一旦东窗事发,终将名誉扫地, 身陷囹圄,自毁前程,这一切又何苦来哉?可悲的是,人们即便是清楚知道:满足欲贪只会带来不幸和痛苦,我们还是会犯下身口意的罪行。所以,欲贪实在是深可畏怖的啊!我们应当随时保持警觉。
有了欲贪,就会造恶业,有了恶业,就要遭受痛苦。欲贪、恶业和苦果如此循环不停, 就像滚动不止的轮子,这个生命流转之轮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导致了我们一生又一生无止尽的轮回。如果将一个人多生多劫的骨灰堆积成山,它的高度将比须弥山还高,如果将一个人多生多劫喝过的奶水汇聚成海,它的深度将比太平洋还深。
虽然每一人都有净化心灵的潜力,但是它长久以来,深埋在我们厚重的欲爱染污之下,乃至几乎被遗忘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痛苦如此普遍与生命轮回永无止境的原因。人们的一切忧悲苦恼都源自于贪瞋痴三毒,所以,为了驱除这个根源,我们就必须要持守戒律、修学禅定和开发智慧。持守戒律可以断除染污的贪心,修学正定可以铲除染污的瞋心,而开发智慧可以破除染污的痴心。只要我们依循佛陀的正法,就能将三毒连根拔除,而止息生命苦海的轮回。
大殿庄严肃穆,吊挂的风铃清脆的叮当作响,屋顶下归巢的雀儿啾啾争鸣,画破了黄昏中的宁静,凉风不时吹拂着菩提树沙沙作响,这儿座落着一所非常适合禅修的寺院,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隐居之地,可以观看夜空中闪现的星星,欣赏银白皎洁的月光。
一个陌生人在昏暗中漫步沉思,他突然听到了一声:「晚安!」有个人(居士)坐在佛塔的石阶上在黑暗中盯着他看。
「晚安!」陌生人回礼并问:「你是个佛教徒吧?!」那位居士回答:「是的。」陌生人说:「我正想找个人请教一些关于佛法的问题,不知你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吗?」居士说:「请坐!我非常乐意为你服务」。
陌生人:我想,佛教徒是指依循佛陀正法的人,对吧?
居士:是的,我们有比丘、比丘尼制度组成了僧团,也有在家的皈依男众,称为优婆塞, 与在家的皈依女众,称为优婆夷。
陌生人:那么,你就是一位优婆塞喽!你必须接受什么入教仪式才能成为一个佛教徒吗? 居士:不需要!一个人只要能正确理解并依循佛陀教导的『正法(Dhamma)』就是一位佛教徒,但是在佛教国家通常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规定,就是:一个人至少必须皈依三宝,遵守五戒才堪称是一位佛教徒。所以他必须诵念三次“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以表明决心:愿意以三宝做为他人生与思想的明灯。
陌生人:什么是五戒呢?
居士: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吸毒,这些能规范我们的行为, 而且重要的是,它是出于诚心自愿的自我修练的准则,虽然这些表面上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但是每一条戒律都有它积极正向的另一面,也就是说,不杀生是为了培养慈爱心,不偷盗是为了培养布施心,不邪淫是为了培养寡欲清心,不妄语是为了培养真诚心,不饮酒吸毒是为了培养正念。请切记一点,这些戒律不同于基督教的十诫1。
陌生人:在什么时机场合须要遵守五戒呢?
1佛教的戒律是出于个人的意志,是为使人们离苦而制订的自我要求、自我惕励的准则; 基督教十诫是出于上帝的意志,是基于人的原罪而制订的绝对的审判标准或强制要求。
居士:五戒是自我训练的准则,能培养我们和谐善良的心性,所以,一个诚正的佛教徒日常生活中随时都遵守五戒。持守五戒最直接的利益就是:促进我们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陌生人:回教有《可兰经》,基督教有《圣经》,印度教有《吠陀经》,作为他们的经典, 佛教也有什么经典吗?
居士:佛教不是只有一部经典,而是有一套经典,称为《三藏圣典》,佛陀说法45 年, 这是他一生教导的精要,由于内容丰富,据估计要比《圣经》多出了11 倍之多, 这也就是你看不到佛教徒随手携带一部特定经典的原因之一。
陌生人:我暸解了。请问经典内容是什么?我的意思是,有分成哪几个大主题吗? 居士:三藏圣典(Tipitaka)字面意义是“三篮”亦即包含三大部,第一部是《经藏》,收集了佛陀的谈话、说法,警句法语都收集在内,有如一部大百科全书,其中,『说法』是在不同场合对不同根机的人所说,佛陀说的诗偈则含在《法句经》内。
陌生人:没错!《法句经》!这我曾读过,而且很受感动,林语堂教授在《印度的智慧》一书中说过,《法句经》是一部伟大的心灵宝典。这部经是世上少有的宗教巨著之一,以文学的表现方式将宗教真实的心灵智慧显示出来。另外两个主题是什么?
居士:《律藏》是僧伽的言行规范,包含了佛陀为僧团制订的所有戒条。《论藏》是佛教的理论思想,包含了佛陀教导当中深奥的哲学和义理析辨,佛教高深的教义尽收于此,主要是剖析心物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了解宇宙万法的真相及终极真理。
陌生人:由于科学日异千里,知识快速膨胀,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宇宙人生的问题,现代科学使人们对宗教提出的某些教义及生命观点减低了信心,佛教能面对现代科学的挑战吗?
居士: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佛教符合现代科学的需要。」因为佛教并不是权威的教条主义,佛陀从不以权威自居,也从不要弟子盲目信仰,他向弟子们强调:「不能只因为尊敬我就接受我所讲的话,任何事物只有在运用自己的理智经验加以理性思考并亲自证实之后,你们才能接受。」我同意你的看法,当今时代已达到了一个知识水平,但是,很多有聪明智慧的人,大都还是刻意忽略或压抑了与他理智矛盾的部份而信仰宗教的(还是有点盲目)。
陌生人:没有权威的教条是佛法适合现代需要唯一的原因吗?
居士:不是,佛陀教导的许多理念和现代哲学与科学是不谋而合的,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重力学、能量不变、时空观念及物质无实体等观念其实都不是新的见解,这些见解早已蕴含在佛法之中。许多哲学家或科学家只是将佛教内涵再重新提出而已,如贝克莱证明原子可以分裂,伯格森主张无常理论,詹姆斯威廉教授认为心理活动只是一连串的意识流,史宾诺沙也主张事物只是暂时存在的假相,叔本华提出苦的真相与原因。这些见解,佛陀早在2 千5 百年前就已详细说明诸行无常(Anicca),诸行是苦(Dukkha)及诸法无我(Anatta)的义理。一些近代的科学或哲学家都是无意中发现这些道理,然后将佛法的这些观点用现代人更容易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另外,他们是以各种间接的方式或从外在来进行研究,而佛陀的探寻则是直接从心下手,因为心才是宇宙万法的根源。
陌生人:真没想到现代科学或哲学与佛教有这么密切的关联呢!什么是诸行无常、诸行是苦及诸法无我呢?
居士: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是生命的共同特性,所有众生无一例外都有这些特性,这是世间普遍的法则,而且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极符合科学的。陌生人: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诸行无常吗?
居士:无常(Anicca)对宇宙万物都适用,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迟早要耗损,破坏、毁灭或分解成其它物质而形成新的东西,没有东西是能有一刻静止不变的, 因此没有东西是能永恒持久的,即使是我们心里的好恶也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比如我们得到了一样很想要东西,内心很快乐,但是,那种快乐很快就会消失了。同理,不高兴、不快乐也是短暂的。
陌生人:我明白您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来想拥有真正快乐是相当困难的。居士:是的,欢乐总是从我们的指间很快滑过,即使是眼前的欢乐也会逐渐淡化,人们能容忍快乐的消逝,只是因为他预期还能再得到它。如果这个期待破灭了,他就…
《佛法与你 第五课 佛法僧三宝(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