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与你 第五课 佛法僧三宝(下)▪P2

  ..续本文上一页会陷入絶望中,事实上,人不是活在过去的回忆里就是活在未来希望当中,佛法并不否认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事物,但总的来说,苦是多于乐的。陌生人:这不是颇悲观的看法吗?

  居士:悲观与乐观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所以在不同的时空人事之下就有不一样的标准。假如我们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谈论死亡可以说是悲观的想法,但是死亡是必然的事实,我们谈论死亡是在解决问题,这就不能说是悲观的想法,这点我们必须接受。……你现在快乐了吗?

  陌生人:嗯!我想我……要用负面表述的方式来说,因为我现在没有不快乐,但无论如何, 我知道快乐还是存在的,因为我过去确实快乐过。

  居士:是的!我们确实快乐过,但是请问:你能想找回就找得回那种快乐吗?你会发觉那是很没把握的事,别说重拾欢乐,就连当下的快乐也很难把握呀!它很容易就被一件小事给破坏了——比如一个损失、一个坏消息、一个侮辱、乃至一颗牙痛。佛法只是认清事实,然后以务实的方式来看待世间,它不是只一味的谈苦,而是同时提出了灭苦之道——八正道。

  陌生人:什么是无我?

  居士:诸法无我是很难了解的教理,除非我们证得了初果须陀洹,否则我们无法真正理解这个道理并且破除我见。一般相信:人们在死亡或身体败坏以后,仍然有一个无形质的灵魂、自我或精神等生命主体的存在。当今科学并不支持这种说法,但是承认人有生命本质的『人性(person”s personality)』存在,因为人除了身体还有心灵的存在,科学承认存在这种生命本质的人性(所谓人性不是一般所说有别于畜牲性的人性,这里人性是指人的生命本质或特性)。现代科学的看法与佛教无我的观点如此接近,这点是很令人惊讶的。不过,请不要把『生命主体的灵魂』与『生命本质的人性』这两个弄混淆了,就佛法而言,生命的本质是身体与心灵和合而成的,身体不能离开心灵单独存在,心灵不能离开身体单独存在,而『生命本质的人性』也不是离开身心之外独立存在的一个主体,身心之中并没有哪一个是生命的主体,身心之外也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所以生命的本质是『无我』的。相反地,一般人都认为『灵魂』是一个可以离开身心而单独存在的一个生命主体,佛法认,这是因为人们的自我意识中对生命、生存有一种本能的执着,希望生命是恒常的,由这样的执着和错误的期待而形成了类似灵魂本体等根深蒂固的观念, 其实生命的本质只是一个身心和合体,是身心相互作用而相续无常变化的有机体,从来就没有、也实在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的灵魂、主体或自性等。

  这时一阵风吹动着菩提树,小风铃又叮叮当当响了起来,声音穿过了大殿内阵阵飘送过来。陌生人:一个想成为真正佛教徒的人必须出家当和尚吗?

  居士:这是对佛陀的教导认识不足所产生的不正确想法,佛法不是只对寺院里的出家众而设的,它也适用于在家的男女居士,毕竟世间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成为和尚或隐居山林专修的。不过,一般人只要能真正了解佛法的精神,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法修学的。

  陌生人:假如一般人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佛陀为何还要成立出家僧团呢?

  居士:成立僧团的用意是为了那些不是只想求自己心灵智慧的开发,而愿意弘法服务众生的人,提供这些发了大心的人一个专修的机会和环境。因为一般有家眷的人是不太可能全心的奉献生命来服务大众的,而一个没有家庭义务及世俗事务缠身的僧侣才有可能奉献生命为大众的褔祉而服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寺院不只渐渐成为了人们精神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学习以及生活文化的中心。陌生人:佛教是个自私的宗教不是吗?恕我如此说,因为它强调个人的自我净化。

  居士:你的问题听起来好象是认为:一个努力净化自己使自己更圆满的人就是个自私的人,我想,你应该不会这样认为,也不会有这样的看法吧?!

  陌生人:不是,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是更应该彼此帮忙,共同努力而一起达到圆满吗?

  居士:这可分两方面来说:首先,自私的人绝不会是一个自我清净的人,所以一个努力追求自我清净的人必然也会帮助别人,不只是以身作则(这是僧伽最大的影响力) 同时还适时的说法教导。出家僧伽一直以来的重要工作就是为一般大众教导佛法。其次,佛法并不是藉外在的事物或手段而获得解脱或超度,而是完全要靠自己去努力、自己去达成目标,即使佛陀在世也只能告诉我们修行方法,他无法替我们修行。再其次,一个仍深陷在贪瞋痴泥淖中的人,又怎能救人脱困呢?因此如果我们想提供给别人真正有效的协助,最迫切的首要之务就是先救自己脱困。

  陌生人:我完全明白了!但是僧团是否应当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呢?

  居士:如你所知,圆满自我净化是一个必须全心全意的工作,不能有任何事导致分心。从事任何的社会工作都势必会因为关注投入而导致分心或增加负担。另外,假如你以世俗的一般看法来说的话,那么,从事医院、狮子会、盲人社团等的服务才算是社会服务,但是,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教学也是一种社会服务,而教导佛法帮助他人减少苦恼是最崇高的社会服务。出家人的社会工作就是为一般人教导佛法以及助人离苦等的精神服务,而这也是一个人能为别人做的最伟大的贡献。出家人在社会服务上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人们成为优良的佛教徒,以及教导人们如何庄严、安祥、快乐地生活而不伤害他人。

  陌生人:谢谢你!您解开了我有关佛法与僧伽角色的诸多疑问。我一直都觉得只要仁慈、奉献及美德能深植人心,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而我今天很高兴,因为我发现这个努力方向的关键就在佛法里。

  陌生人缓缓站了起来,揉揉他酸麻的双腿说:「我可以再来找你,问你更多的问题吗?」优婆塞回答:「可以,当然可以,随时欢迎您来!能帮您澄清疑问是我的荣幸,佛教认为: 有人问你佛法而你能给予适当的解说,这是一种功德。」

  居士脸上挂着微笑,看着陌生人消失在夜暗之中。

  参考书目:

  1.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达摩难陀长老(K. Sri. Dhammananda) 著

  2. 三皈依(The Threefold Refuge)——向智长老(Nyanaponika Thera) 著

  3. 佛教僧伽戒律(The Buddhist Monk”s Discipline)——康提帕洛比丘(Bhikkhu Kantipalo) 著

  

  

《佛法与你 第五课 佛法僧三宝(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