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你 第五課 佛法僧叁寶(下)▪P2

  ..續本文上一頁會陷入絶望中,事實上,人不是活在過去的回憶裏就是活在未來希望當中,佛法並不否認世間有許多美好的事物,但總的來說,苦是多于樂的。陌生人:這不是頗悲觀的看法嗎?

  居士:悲觀與樂觀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所以在不同的時空人事之下就有不一樣的標准。假如我們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談論死亡可以說是悲觀的想法,但是死亡是必然的事實,我們談論死亡是在解決問題,這就不能說是悲觀的想法,這點我們必須接受。……你現在快樂了嗎?

  陌生人:嗯!我想我……要用負面表述的方式來說,因爲我現在沒有不快樂,但無論如何, 我知道快樂還是存在的,因爲我過去確實快樂過。

  居士:是的!我們確實快樂過,但是請問:你能想找回就找得回那種快樂嗎?你會發覺那是很沒把握的事,別說重拾歡樂,就連當下的快樂也很難把握呀!它很容易就被一件小事給破壞了——比如一個損失、一個壞消息、一個侮辱、乃至一顆牙痛。佛法只是認清事實,然後以務實的方式來看待世間,它不是只一味的談苦,而是同時提出了滅苦之道——八正道。

  陌生人:什麼是無我?

  居士:諸法無我是很難了解的教理,除非我們證得了初果須陀洹,否則我們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道理並且破除我見。一般相信:人們在死亡或身體敗壞以後,仍然有一個無形質的靈魂、自我或精神等生命主體的存在。當今科學並不支持這種說法,但是承認人有生命本質的『人性(person”s personality)』存在,因爲人除了身體還有心靈的存在,科學承認存在這種生命本質的人性(所謂人性不是一般所說有別于畜牲性的人性,這裏人性是指人的生命本質或特性)。現代科學的看法與佛教無我的觀點如此接近,這點是很令人驚訝的。不過,請不要把『生命主體的靈魂』與『生命本質的人性』這兩個弄混淆了,就佛法而言,生命的本質是身體與心靈和合而成的,身體不能離開心靈單獨存在,心靈不能離開身體單獨存在,而『生命本質的人性』也不是離開身心之外獨立存在的一個主體,身心之中並沒有哪一個是生命的主體,身心之外也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主體,所以生命的本質是『無我』的。相反地,一般人都認爲『靈魂』是一個可以離開身心而單獨存在的一個生命主體,佛法認,這是因爲人們的自我意識中對生命、生存有一種本能的執著,希望生命是恒常的,由這樣的執著和錯誤的期待而形成了類似靈魂本體等根深蒂固的觀念, 其實生命的本質只是一個身心和合體,是身心相互作用而相續無常變化的有機體,從來就沒有、也實在找不到一個恒常不變的靈魂、主體或自性等。

  這時一陣風吹動著菩提樹,小風鈴又叮叮當當響了起來,聲音穿過了大殿內陣陣飄送過來。陌生人:一個想成爲真正佛教徒的人必須出家當和尚嗎?

  居士:這是對佛陀的教導認識不足所産生的不正確想法,佛法不是只對寺院裏的出家衆而設的,它也適用于在家的男女居士,畢竟世間大多數人是不可能成爲和尚或隱居山林專修的。不過,一般人只要能真正了解佛法的精神,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法修學的。

  陌生人:假如一般人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佛陀爲何還要成立出家僧團呢?

  居士:成立僧團的用意是爲了那些不是只想求自己心靈智慧的開發,而願意弘法服務衆生的人,提供這些發了大心的人一個專修的機會和環境。因爲一般有家眷的人是不太可能全心的奉獻生命來服務大衆的,而一個沒有家庭義務及世俗事務纏身的僧侶才有可能奉獻生命爲大衆的褔祉而服務,這也就是爲什麼在曆史演變過程中,寺院不只漸漸成爲了人們精神的中心,同時也成爲學習以及生活文化的中心。陌生人:佛教是個自私的宗教不是嗎?恕我如此說,因爲它強調個人的自我淨化。

  居士:你的問題聽起來好象是認爲:一個努力淨化自己使自己更圓滿的人就是個自私的人,我想,你應該不會這樣認爲,也不會有這樣的看法吧?!

  陌生人:不是,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不是更應該彼此幫忙,共同努力而一起達到圓滿嗎?

  居士:這可分兩方面來說:首先,自私的人絕不會是一個自我清淨的人,所以一個努力追求自我清淨的人必然也會幫助別人,不只是以身作則(這是僧伽最大的影響力) 同時還適時的說法教導。出家僧伽一直以來的重要工作就是爲一般大衆教導佛法。其次,佛法並不是藉外在的事物或手段而獲得解脫或超度,而是完全要靠自己去努力、自己去達成目標,即使佛陀在世也只能告訴我們修行方法,他無法替我們修行。再其次,一個仍深陷在貪瞋癡泥淖中的人,又怎能救人脫困呢?因此如果我們想提供給別人真正有效的協助,最迫切的首要之務就是先救自己脫困。

  陌生人:我完全明白了!但是僧團是否應當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呢?

  居士:如你所知,圓滿自我淨化是一個必須全心全意的工作,不能有任何事導致分心。從事任何的社會工作都勢必會因爲關注投入而導致分心或增加負擔。另外,假如你以世俗的一般看法來說的話,那麼,從事醫院、獅子會、盲人社團等的服務才算是社會服務,但是,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教學也是一種社會服務,而教導佛法幫助他人減少苦惱是最崇高的社會服務。出家人的社會工作就是爲一般人教導佛法以及助人離苦等的精神服務,而這也是一個人能爲別人做的最偉大的貢獻。出家人在社會服務上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幫助人們成爲優良的佛教徒,以及教導人們如何莊嚴、安祥、快樂地生活而不傷害他人。

  陌生人:謝謝你!您解開了我有關佛法與僧伽角色的諸多疑問。我一直都覺得只要仁慈、奉獻及美德能深植人心,那麼這個世界一定會更美好,而我今天很高興,因爲我發現這個努力方向的關鍵就在佛法裏。

  陌生人緩緩站了起來,揉揉他酸麻的雙腿說:「我可以再來找你,問你更多的問題嗎?」優婆塞回答:「可以,當然可以,隨時歡迎您來!能幫您澄清疑問是我的榮幸,佛教認爲: 有人問你佛法而你能給予適當的解說,這是一種功德。」

  居士臉上挂著微笑,看著陌生人消失在夜暗之中。

  參考書目:

  1.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 (What Buddhists Believe)——達摩難陀長老(K. Sri. Dhammananda) 著

  2. 叁皈依(The Threefold Refuge)——向智長老(Nyanaponika Thera) 著

  3. 佛教僧伽戒律(The Buddhist Monk”s Discipline)——康提帕洛比丘(Bhikkhu Kantipalo) 著

  

  

《佛法與你 第五課 佛法僧叁寶(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