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拾人牙慧

  拾人牙慧

  

  就讀福嚴佛學院九年的光陰之中,自初級部第叁年加入畢業特刊編輯組以降,乃至畢業後任教期內,攸關院方文字「編輯」的事業,或多或少,都會要我提供協助。

  

  2003 年福嚴校友會成立的當時,院長及會長也指定要我來擔任《福嚴會訊》的主編,于是乎,「手不釋卷」這句成語,在我的身上,能有些許真切的印驗。基于這份差事,所以,職內期間的編語,不知覺地也寫了好幾篇,偶有些微應時應機的話語,重看之,也還是明白自己不過是「拾人牙慧」所成。不過,這些「人」都是高人,或是聖人,當然也應是自心期待效法之對象了。

  

  聖嚴法師曾言:「你凡事計較得失,就是法不染心,心不住于法。」而達賴喇嘛也說西藏有句諺語:「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試問,現在有能力勝任這些工作,還想那麼多做什麼?「做,就對了!」

  下述爲曾撰寫的編語中,片言只語,望能給大家一些些的啓示!

  

  德不孤,必有鄰

  

  手握著稿件校對,已成爲一種習慣了,這或許是一種負擔,又或許是另一類經曆磨練的成長。假如說我會感到厭倦,我想我不會將手上的工作,完成了一件又一件。想起以前將付出與報酬要扯平來看待的心態,真的與世俗人之功利心沒什麼區別,學佛出家了,理應跳脫這直線因果的慣性思惟模式。因爲佛法重視緣起性空,而這些刻骨銘心的體會,往往是戰勝常樂我淨後,才能達成的境地,這裏頭沒有一絲的我執,內在充滿的只有智慧與慈悲。

  

  縱使會訊的工作有點累,卻因爲「德不孤,必有鄰」的座右銘相隨助伴,想必這條文字弘法的路途,還是需要堅強地努力以赴!

  

  但知耕耘,不問收獲

  

  印順導師曾經說過:「佛法極其高深,而必基于平實。」任何佛法的理論,不能離開一切的語默動靜,來去出入的日常生活;與此脫節,即非高深佛法的原則。在進行編輯的工作中,往往會因同伴們抽不出空檔來好好撰稿或潤稿,而感到莫名的無奈,自己的時間似乎全被分割、占據掉了。

  

  身爲掌管稿件進度的我,有時對于同伴們之辛勞有說不出的抱歉,理由莫不因爲彼此都還是在校生,而學生必然會有功課、作務、人事等的考驗,能將心分一半給編輯工作,談何容易?不過,每當看到導師的一些法語時,內心即能相應感動,如「佛子當以佛法義理相交,不必拘泥于形式 … 。雖南北相異處,而進猶咫尺,否則,終日相聚,仍距若天涯 … 。」要不落入計較的對待,唯有深入法義與修行,才能于平實中體驗莫測高深的佛法。

  

  會訊的工作,雖然沒有做紀念特刊來得困難,但是叁個月一期的進度,有時真的可以形容爲纔放下又提起,幸好每次都在叁寶的護念下大功告成。其間莫敢有僥幸的心理說有求必應,只希望效法導師「抱著但問耕耘不求收獲的心情」來做,就對了。

  

  覺悟自己,改造自己

  

  世尊在浩瀚的教法之中,有時強調「涅槃爲上首」,但有時也闡揚「大悲爲上首」,這不是世尊說法有矛盾之失,而實是其悲智雙運的體現,因爲衆生會依于自己的根性來選擇所要走的道路,有的選擇解脫道,也有的抉擇與苦難衆生共證無上菩提,但彼此卻無沖突,反而映現的是契理契機之感人典範。然而,這些教法內在其實始終貫穿著一項核心,那就是讓衆生超脫叁界,徹底解除身心的痛苦。

  用導師白話的解說,就是:「佛法雖無往而不在,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樣的覺悟自己,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修學佛法如何「覺悟自己,改造自己」?導師說前者關鍵在于認識自己,因爲認識自己的身心與所處的環境,才有辦法有效地處理因之産生的苦惱,連自家的事都管不了了,又豈能掌控它的生住異滅呢?既不能看清它,當然就無法改造它了。

  

  會訊的出版,內容蘊含著校友之間的道情連系,雖則說很多部分還不夠成熟,可是卻代表著對聖道、對福嚴一份真誠的付出。不管在內容上能獲得的認同有幾分,滿心期許的是莫把它當作是一份累贅、一份可以再度回收的紙張而已。會訊的編輯委員會隨著校友會幹部的選舉而更換,當因緣還在我們的手上時,片刻都輕心不得,正如導師所言要淨化人間,必須先從自我改造做起,怎麼可以從無動于衷的文字轉變成自心的正覺泉源,實是我們應該努力以赴的方向才是!

  

  千裏之行,始于足下

  

  走過的路,必留下足迹,這是編輯以來的深刻心情,只要因緣還在自己的手上,絕不輕忽每個過程,這好比如「但知付出,不問收獲」一樣。古德說「千裏之行,始于足下」,我們現在不做,又還等什麼呢?

  

  知之深,行之切

  

  在編輯的過程中,不論是什麼樣的回應,我們都要安然接受。學習付出,本來就是要有逆來順受的心理建設,否則只能猶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每次忙編輯稿件的時候,偶爾都會心有起伏,然而慶幸經常都能聽聞到師長們的開示,如院長在始業式中說:「知之深,則行之切。」佛法的解行,從沒有離開聞思而來的實修,任何正法的熏習,對于修行都有著一定的作用,真所謂知見的法義愈深,履行的心願則自然會更加懇切。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必然理則。這些真誠的體會,對于發心爲學院服務的我們而言,實比任何掌聲還來的有意義,內心爲之感動,也爲之感恩。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最近在《大智度論》課程中,讀到「法供養」的內容,其中的一條件是菩薩不但要自證得無生法忍斷諸結使,亦要教他斷煩惱,才名爲真正的法供養。一般人都側重于財供養,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法供養。就像世尊贊歎須菩提「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一樣,我想,法身慧命的延續,正法久住的傳承,端視佛弟子有沒有實踐法供養。

  

  淨心第一,利他爲上

  

  歲月如梭,光陰迅逝,世尊曾告訴我們生命就在呼吸間,要懂得念茲在茲,把握當下,隨緣盡分。

  導師亦曾說發心修學佛法就是要發自利利他的心,而菩薩道更要以「淨心第一,利他爲上」爲目標,經典上描述爲「爲發大心者說」,然而導師還說到「不但是願承當或肯承當,而是能夠承當」才是真正的菩薩魄力。

  

  佛法流傳二千多年至今,每個時代的大德均爲了讓正法久住及契理契機而用心,從佛教史的演變得知,部派的歧異雖然百家爭鳴,可是亦顯出佛法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诠釋,只要「同一師學,如水乳合」就好了。被形容爲百花齊放的部派佛教,透露出大乘思想的起源,更蘊釀成佛教的嚴密思想體系。

  

  正覺之音.代代相承

  

  在上《大智度論》的過程中,每每在聽聞厚觀院長所提示的佛法義理後,特別的令人印象深刻與感動。像《大智度論》卷七十叁龍樹菩薩所說的「求道破憍慢根本故,常不生下賤家。不障他功德,常行勸助故,不生八難處。」這對修學佛法者而言,真是當頭棒喝!

  

  由我見而延伸的我愛、我慢,不但障礙了自己進趣聖道,還會導致因此而常生下賤家。其次,如果不懂得隨喜功德,或不能勸助他人完成善法功德,也有可能會讓自己生于八難之處,而無緣聽聞正法。龍樹菩薩鼓勵求菩薩道者,不要爲憍慢所累,以平等觀慈視一切衆生;也不要爲悭嫉所纏,而勸阻衆生行善做功德,因爲,這只會造就自己未來生于苦難及無佛法之處。

  

  從如實中來,去向如實

  

  兩周前,應特刊小組的請求,把即將完成的畢業特刊稿件快速的浏覽一遍,提供粗鄙的意見。其中法語的部分由于文圖並茂,且都是肺腑之言,所以分外感動。諸如赍因老師的勉勵語說道:

  如來、如去( tathAgata ),善來( svAgata ),善逝( sugata )這是佛陀的名號之一。

  如來亦可譯成如去,指世尊從如實中來,去向如實。

  

  反觀我們的學習過程是:如何來?如何去?

  有人:滿懷期待,希望而來,也滿載而歸,可謂活來活去。

  有人:滿懷期待,卻敗興而歸,可謂活來死去。

  有人:不期待,不希求而來,卻意外地歡喜離去,可謂死來活去。

  有人:不期待,不希求而來,也平淡離去,可謂死來死去。

  或許還有人是:不執取的來,不執取的去,可謂不來不去。

  若不問如何去,但問如何來?世尊常說:「善來」就是來的剛剛好。

  若不問如何來,但問如何去?佛陀的另一名號「善逝」就說得好,走的漂亮。

  總之,來的好,走的帥。

  

  在如來、如去的延伸義來說,我們不妨扪心自問是屬于那一類呢?不論是在學院求學,或是在道場共住,理應仿效世尊從如實中來、去向如實的誠懇心態,檢視與反省自己的煩惱習氣,才能步步爲營地趨向消弭我執的境地,無私地奉獻給叁寶與衆生。

  

  如理思惟

  

  世尊在《漏盡經》說:「應念法而不念,不應念法而念,總名爲不正思惟。」也因爲這樣,讓叁漏未生者生,已生者倍增長。

  探世尊說法之用意,無非就是要讓衆生離苦得樂,然而,生活上離不開的思惟或認知,卻深刻影響了我們的心是否能與法常相應。換句話說,如何將世俗固有的認知,轉換成正法的認知,是佛弟子應該經常用心之處才對,否則所聞的佛法,只不過停留在鹦鹉學語,未能策動叁業與法相應,如此則遑論其他的修行經驗了。

  

  這讓我想到正在全世界風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選手們專業的表現,以及對自我賦予最高的要求時,那種精誠讓人仰慕,不管是否有名列前茅,這份努力以赴的魄力,已在運動史上名垂不朽了。假如說學佛者同樣有著類似運動員的精誠與專業,想必此生的修道因緣也會留下不可言喻的道糧了。

  

  好自端嚴

  

  有初期大乘佛教百科全書美譽的《大智度論》,裏頭對僧教育有不少的提示,如在辨明內心對世俗作有相的分別時,說道:「譬如比丘,貪求者不得供養,無所貪求則無所乏短。」這說明了修道者越是奢求供養,越無法滿足所求,反而心無所求,念無所染的人,于自于他皆能得無所礙。既然出家修道要依賴檀越而生活,在內心的建設上又該如何來面對這些恭敬供養呢?論主曰:「有二種結使:一者、屬愛結使,二者、屬恚結使。恭敬、供養雖不生恚,令心愛著,是名軟賊。是故于此應當自忍,不著不愛。」這個軟賊,極度容易使人迷失,不得不謹慎。且繼續道來:「利養瘡深,譬如斷皮至肉,斷肉至骨,斷骨至髓。人著利養,則破持戒皮,斷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無始無明的無孔不入,任誰也躲避不了,出家的專業在于對治煩惱,如何好自端嚴,則視各自的用心了。

  

  盡其在我

  

  這一兩年間,由于教界耆德的相繼往生,故爾經常會聽聞「又一長老舍報,真是佛教界的損失 … 。」這確實是佛教界的損失,也是衆生的福薄。臺灣的長老們爲當代的佛教盡了自己的全力,爲的就是讓正法久住,利濟有情,這種承襲世尊化世的精神而來,任誰也會心有感觸。印順導師曾說「盡其在我」是龍樹的菩薩觀之一,意即「自力不由他,以救世爲己任」的雄健悲願,這讓我感概到:教界的大德們相繼舍報,住持正法的責任勢必要我們這一輩來承擔了。

  

  這種感覺其實不是新鮮的感動,而是習以爲常的生了又滅的無奈罷。修行這條路談何容易?如何才是住持正法?盡其在我,又並非隨心所欲或爲所欲爲,假如對世尊叁業大用的本質無法把握,對流傳中的方便沒能力正確的抉擇與貫通,縱使在做很多的事業,卻可能都與叁法印背道而馳。

  

  如牧數他牛

  

  在《南傳法句經》 (1.19) 說到:即使他背誦了許多經典,然而並不依法實行,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沒得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當然,這並非是那種只管實修,不需聞思經教的懶惰心態,反而是說明了能誦讀萬卷經論,依然以力行爲貴才對。

  從散播到世界各個角落的佛教發展來看,印證了「人能弘道」的偉大,而且倘若缺乏深厚的宗教情操,又試問怎麼有辦法讓佛法感動人心呢?

  

  --- 釋開仁

  

  

《拾人牙慧》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放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