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皈五戒的意義

  叁皈五戒的意義

  文珠法師講述

  一、叁寶的意義

  二、叁寶的類別

  叁、皈依的意義

  四、皈依儀式與功德

  五、五戒的內涵

  叁皈,是皈依佛、法、僧叁寶;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非我們不信佛,信佛一定要皈依叁寶;除非我們不學佛,學佛一定要受持五戒。因爲皈依叁寶,是進入佛門的起步,受持五戒,是學佛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相信在座各位,大多數都已經皈依叁寶了?但叁寶的意義究竟是甚麼呢?叁寶又有那幾種?我們皈依叁寶之後,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叁寶弟子?叁寶弟子是否一定要求受五戒?五戒的內容又是甚麼?皈依叁寶、求受五戒又有甚麼好處?關于這些問題,各位是否都已經理解?本人認爲,開始學佛的人,對以上的問題,必須認識清楚,然進行叁皈五戒,使自己的信仰,建築在理智旳磐石上,才算是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因此,今天特別提出“叁皈五戒”的問題,與各位共同討論,希望各位都明白叁皈五戒的意義,都能負起叁寶弟子應有的責任,都成爲一個正信的叁寶弟子。

  一、叁寶的意義

  甚麼是叁寶呢?叁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覺義,法寶是正義,僧寶是淨義。

  佛,梵語佛陀耶,譯華言名覺者,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思。自覺,揀非凡夫的不覺;覺他,揀非二乘聖人的自覺;覺行圓滿,揀非菩薩修因,覺行未圓滿。諸佛因中修行時,能運用般若的智慧——始覺智,照見宇宙人生的原理——本覺理,自覺覺他的功德妙行,都達到究竟圓滿的覺悟境界,所謂:“叁覺圓明,萬德具足,”徹底明白人生的意義,回複本來具足的真如自性,成爲宇宙的大覺,即被稱爲佛陀——覺者。所以佛字,又含有始覺,本覺,究竟覺的意義。

  自從佛覺悟宇宙原理,親證諸法本體之後,即本其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的精神,來入人間,將自己所發現的真理,以及發現真理的方法,教導世人,令見佛聞法的人,化愚成智,轉迷爲悟,轉凡成聖,最後覺悟成佛,究竟離苦得樂,給予衆生無窮無盡的利益,因此名爲佛寶。

  法,梵語達摩耶,譯華言名爲法,含有自性與軌持的意思。即是說;宇宙間所有一切現象,無論是有情無情,有形無形,是精神,是物質,皆各有其獨特的自性,是有一定的運作與表達,令人看了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例如:我們看見地的堅性,就知道是地;看見水的濕性,就知道是水;看見火的暖性,就知道是火;看見風的動性,就知道是風等,所以凡能含持自性,軌生他解的事物就是法,但這只是就宇宙的現象界而言。至于事物的本體,究竟是甚麼呢?自古以來,所有人類都不知道,教育家不知道,哲學家也不知道,連極端進步,極端聰明的科學家,也無法了解,唯有佛陀一人,不但知道,而且親證。

  因爲佛能夠運用高深而超人的般若智慧,既理解宇宙原理,又親證諸法本體,之後,即將其所發現的真理,及其親證諸法本體的經驗與方法,教導弟子們,並鼓勵勸勉弟子們,努力修學,積極進取,謀求拾回遺失已久的佛性,親自體證諸法的本體。所以法,在佛教言,有證法,教法、與修法。衆生依佛的教法,精勤修學,如法受持,終有一天,可以親證佛所證、所說的真理,和佛一樣,成爲宇宙的大覺,究竟離苦得樂,因此名爲法寶。

  僧,梵語僧伽耶,譯華言名和合衆。是指出家學佛的比丘與比丘尼的團體而言。因爲出家人在同一信仰,共一目標的團體中,過著身和共住,口和無诤,見和同解,意和共悅,戒和共修,利和同均的清淨生活,叁業清淨,思想一致,享受平等;最後,還可以共證寂滅理,所以名和合衆。可以說:僧就是出家修行,住持佛法,團結一致的集團,他她們能夠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作爲我們的導師,人間的福田,有益社會,有利群衆,因此被稱僧寶。

  二、叁寶的類別

  叁寶的類別,可分爲四種:

  (一)別相叁寶

  別相叁寶是指佛在世時,曾經停留在人間,與衆生接觸過的叁寶,有大小乘的分別。大乘叁寶中的佛寶,是指最初成道的毗盧遮那佛;法寶是指華嚴經,與其他一切大乘經典;僧寶是當時在佛座下,協助佛陀教化衆生的大菩薩僧。若就從體起用,應小乘機言:則現丈六金身的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佛所說的四谛、十二因緣等教、理、行、果是法寶;依法修行,證得解脫道的叁乘聖衆是僧寶。以其個別出現人間,教化衆生,佛不是法,法不是僧,形相不同,彼此互異,所以名別相叁寶,又名化相叁寶。

  (二)住持叁寶

  佛滅度後,流傳于世間的佛像,無論是紙晝,木刻,泥塑,銅鑄,都可以代表釋尊,令禮拜恭敬的人滅罪生福,是住持佛寶。佛弟子將釋尊一代時教,所說的十二分經,結集成叁藏聖典,是住持法寶。出家修行,弘揚佛法,能自行化他的比丘、比丘尼,是住持僧寶。

  (叁)自性叁寶

  自性,是指衆生本具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圓明覺照,是佛寶覺義;真如自性,不變隨緣,能出生十法界諸法,作爲一切諸法的軌則,是法寶正義;真如自性,隨緣不變,不生不滅,清淨無染,是僧寶淨義。佛法僧叁寶,皆依真如自性而建立,故名自性叁寶;因爲真如自性,是一切法所依據的理體,所以又名理體叁寶。

  (四)一體叁寶

  意思是叁寶之中,各各互具叁寶。例如佛寶,其本身覺照明了,是佛寶覺義;佛親證諸法實相理,是法寶正義;佛的身心清淨,是僧寶淨義。在法寶言:諸法實相,靈明覺照,是佛寶覺義;原本執持萬物,是法寶正義;原本清淨無染,是僧寶淨義。在僧寶言:僧衆修行,能立觀智,是佛寶覺義;能遵循軌則修行,破邪顯正,是法寶正義;能和合共處,清淨無诤,是僧寶淨義。叁者互具,不可分割,故名一體叁寶,又名同體叁寶。

  因爲別相、住持二種,各有形式,有相貌可見,屬于事相叁寶;自性與一體二種,只可以神會,不可以觀見,是屬于理性叁寶。事理各二,共有四種叁寶。

  叁、皈依的意義

  皈依是甚麼?皈是皈向、皈宿,依是依靠、依托,依賴。如遊子歸家,依靠父母;亦如浪子回頭,找尋歸宿;亦如學生依托老師,弟子依賴師傅一樣。我們寄生在業海茫茫的五濁五世中,如果沒有可靠的信仰對象,作爲我們精神的寄托與歸宿,沒有良師益友給我們依托和信賴,難免依世起倒,隨俗浮沈,或被煩惱的波浪沖擊,漂流生死苦海,無法靠近覺岸,擺脫六道輪回的苦惱。現在,皈依叁寶,等如已經找尋到歸宿,前途有所依賴。印光大師說:“歸者歸投,依者依托;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趨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托義。叁寶爲船,衆生歸依,即登彼岸。”因爲叁寶,是黑夜的燈塔,苦海的慈航,我們皈依叁寶,等如在無明黑夜中,獲得真理之光的照耀,亦如在煩惱波濤洶湧的生死苦海中,忽遇叁寶的慈航,若能歸投慈航,歸向叁寶,依托叁寶作爲我們生命的導航,一定可以渡過苦海,登陸覺岸。

  又皈字從白從反,白的反面就是黑,黑的反面就是白,正是代表人生的兩面;白表示智慧的光明,黑表示愚癡的黑暗。衆生久遠劫來,長期被無明煩惱的黑暗,障蔽自性的智慧光明,以致顛倒行事,隨業流轉,輪迥六道生死,從迷積迷,無法走出黑暗,奔向光明。現在,由于住持叁寶的教導與接引,用清淨的身心皈依叁寶;皈依佛,依靠佛寶的覺悟,啓發自性的覺悟,從顛倒迷惑中回頭,提高理智,發菩提心,趣向佛道;皈依法,依靠佛的法寶,啓發自性的正智,從邪知邪見中回頭,提起正念,了解真理,增長智慧;皈依僧,依靠僧寶的清淨,啓發自性的清淨,從五濁惡世的物欲洪流中回頭,步著諸佛菩薩的後塵,踏著一切賢聖僧的足迹,走上菩提覺道,奔投寶所,回歸真理之邦,以佛教的真理,作爲自己生命的歸宿。所以皈依叁寶的意義,不止是反黑爲白,反迷爲悟,反邪歸正,反愚爲智,反染爲淨,徹底改造自己;還要由皈依事相的叁寶,進而皈依自性的叁寶,最後親證理性叁寶。

  有人問我,學佛是否一定要皈依叁寶?我的答案是:“一定要”。理由是:我們既然決定歸向佛門,學習佛法,爲甚不肯定自己的身份呢?例如我們選擇一所理想的學校,准備投考攻讀,當然要先進行正式注冊,然後入學。同樣道理,我們准備進入佛教最高學府,攻讀人生哲學,當然要皈依叁寶,進行注冊和報到。因爲叁寶,是佛教最高學府的負責人,佛是創辦人兼仁慈的院長;法是教材,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僧是助理教授,亦是勤勞的服務員兼繼承人。我們歸依叁寶,等如正式注冊,進入佛教德智兼顧,解行並重的最高學府攻讀,研究宇宙人生的哲理,以及學習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手段,和發掘真理,體驗真理的方法,直至覺行圓滿,二利究竟,就可以完成學佛的課程,與佛同等,成爲宇宙的大覺聖者。

  不過,我們要知道,叁寶一體,是不可以分割的。因爲如果只有佛寶,沒有法寶、僧寶,用甚麼來教化衆生呢?又由誰來學習與弘傳呢?等如沒有教材與方法,又缺乏助理與承繼人員的學校,怎樣培訓學生?如何繼往開來?在法寶方面說:如果沒有佛寶與僧寶,那麼,由誰來證理,又由誰來修學?等如沒有創辦人與繼承人的學校,可以成功嗎?有前途嗎?若站在僧寶的立場:如無佛寶與法寶,既無修學的方法,也無修學之目的,憑甚麼修學,又爲甚麼要修學?等如沒有教材,沒有教學方法與目的,教學生學習些甚麼?又學來作甚麼?綜上可知,叁寶一體,互攝互融,不可分割。我們歸依,一定要同時歸依叁寶,信佛,學法,敬僧叁部曲,缺一不可。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這點,以致有人,不信佛,不敬僧,但能講解佛法;如各地大學講師,雖然可以講解一些佛教的道理,但他們根本不信佛,不敬僧,更莫論修持了。此外,亦有人信佛,學法,但不敬僧。如住持佛教寺院,甚至爲人講解佛法的居士等。尤甚的是有人,只知皈依一個人,竟然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代…

《叁皈五戒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