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不同譯本

  二、經的名題

  叁、經的品題

  四、經的譯題

  五、講解經文—序分

  六、講解經文—正宗分

  七、講解經文—結頌受持回向

  八、講解經文—流通分

  一、不同譯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卷帙浩瀚,內容豐富,诠義深廣微妙,譯傳中國,共有叁種不同的譯本:

  一東晉時佛陀跋陀羅譯的六十卷華嚴,俗稱晉譯華嚴,或六十卷華嚴,有七處八會叁十四品。

  二唐朝實叉難陀譯的八十卷華嚴,俗稱唐譯華嚴,或八十卷華嚴,有七處九會叁十九品。

  叁唐般若叁藏法師譯的四十卷華嚴,俗稱新譯華嚴,或四十華嚴,是八十卷華嚴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譯本,由二十一卷擴展爲四十卷,僅得一品,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最初,當六十卷華嚴譯成後,與梵本勘校,發現其中入法界品有漏處,後唐賢首叁藏法師,每講六十華嚴,常感譯文前後難以連貫,因此,就教于日照叁藏。日照叁藏攜有華嚴經梵本互相對校,發現第八會漏譯二處經文,遂由複禮法師筆授,慧智法師譯語,加以補譯,完成今日藏經中的六十卷華嚴,共七處八會叁十四品。

  後來,中國武則天稱帝時代,認爲舊譯六十卷華嚴經,未備大全,故特別遣使者往于阗國(今之新疆),求取梵本,並征聘譯經的人。當時,于阗國有一位知名度頗高的學者,名實叉難陀法師,應聘攜梵本來中國,被武則天皇帝迎請至洛陽太遍空寺,會同菩提流支、義淨、複禮、法藏等法師,曆時五年,始譯出八十卷華嚴。

  在譯經期間,武後親臨譯場,協助譯事,並親撰序言,題寫品名,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成功,武後功不可沒。八十華嚴,文辭通暢,義理周詳,共七處九會叁十九品。內容將佛的境界,佛的功德,佛所證的妙理,以及菩薩的不思議修證行門,該因徹果,闡述無遺。

  直至唐貞元年間,有南天竺烏荼國王派使來朝,奉獻國王親自手抄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內容詳述善財童子親近奉事佛刹極微塵數善知識。唐德宗得此梵本,歡喜無量,于唐貞元十二年,诏般若叁藏法師,于長安崇福寺從事翻譯,至十四年二月,譯成四十卷華嚴,共得一品,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因爲四十卷華嚴,詳述善財童子參禮五十五位善知識,每一善知識,皆爲善財宣說其所證的不思議解脫法門,而能證此不思議解脫境界的主要原因,正是普賢菩薩的十種願行。可以說: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是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方便,所以四十卷華嚴,皆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顧品。

  今天要講的普賢行願品,正是四十卷華嚴經中最後的一卷。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現在,先解釋經題,其次解釋品題與譯題,然後講解經文。本經的經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語是:摩诃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欲底修多羅,譯名大方廣覺者雜華嚴飾契經,略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或華嚴經。

  二、經的名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等七個字,是一經的總題,題中有通有別,大方廣佛華嚴六字,是本經的別題,別限于此經故;經之一字是通題,通于佛所說的一切經故。嚴格的說:別題只是“佛華嚴”叁個字,“大方廣”亦是通題,因爲通于圓覺等經故。

  本經的名題,在人、法、喻、叁單叁複具足一的七種立題規則中,是以人、法、喻叁種立題。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唐朝清涼山澄觀國師,于其撰述的華嚴疏鈔中,直釋此經的總題言:“極虛空之可量,體無邊涯大也;竭滄海之可飲,法門無盡方也;碎塵刹而可數,用無能測廣也;離覺所覺,即萬法之幽邃,佛也;勞敷萬行,榮耀衆德,華也;圓茲行德,飾彼十身,嚴也;貫掇玄妙,以成真經之彩,經也。”讀此可知,本經窮理盡性,徹果該因,理行無盡,位冠群經,實是佛一代時教中,至圓、至極、至頓之大法。

  “大方廣”叁個字中的大字,是指佛所證的法身,亦即是一切衆生本具的理體。此法身理體,廣大周遍,何止體大、相大、用大,而且是果大、因大、智大、教大、義大、境大、業大。同時非對小而言大,或先小後大。若是對小言大,則非真大;若是先小後大,亦非本大。由于法身理體,法爾天然,不假修成,常遍常圓,不可思議,如圓覺經言:“覺性遍滿,圓無際故。”是名真大,本大,亦名理大,是從體立名。

  “方”是方所,是法則。衆生本具的法身理體,法爾天然,豎窮叁世,橫遍十方,無所不在。如水之在地,能資生萬物;如電之在空,運用自在。故圓覺經言:“圓覺流出,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以其法門無盡,理性周遍,因名之爲方,是從相立名。

  “廣”是多博義,衆生本具的法身理體,性具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色心,聖凡因果,無不包含。故能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十法界因果,妙用無窮。如圓覺經言:“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意思是說:四聖六凡,一切因果,原本皆由衆生本具的覺性所現,因名爲廣,是從用得名。

  體是心性之體,相是心性之量,用是心性所具。心性之體是中谛理,統一切法,故名大。心性之量,是真谛理,泯一切法,故名方。心性所具之用,是俗谛理,立一切法,故名廣。此是以心性解釋大方廣的含義。

  若以佛法解釋大方廣叁個字,則大字是指心性的本體,法爾天然,離過絕非,清淨無染,是佛所證的法身德;心性之相,量周沙界,豎窮橫遍,無所不在,是佛所證的般若德;心性之用,具足萬法,潛興密應,妙用無窮,是佛所證的解脫德。

  可知大方廣叁字,在衆生的立場說:是指衆生本具真如自性的體相用叁大;在佛果說:是佛所證的法身,般若,解脫叁德;若在修證方面說:則方廣是如來十二分教之一,代表大乘經典。菩薩秉佛大乘的教法,理解本具的理性,集廣大的願行,證廣大的佛果。教、理、行、果,能行所行,能證所證,無不極其廣大,因名大方廣。

  太虛大師說:大方廣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及佛所證的心境。因爲八地以下的菩薩,根本智及後得智都未能同時現前,雖方廣而不名大;八地菩薩,雖然能夠二智同時顯現,事理雙證,但仍然限于妙觀察智;必須八地以上的菩薩,乃至佛果,始能鏡智圓明,證理究竟,若性若相,無不周遍。以其盡法相之量,因名方廣;以其同時即爲法性之體,因而名大。此經是以菩薩極地之普賢行願,顯毗盧如來之圓滿果海,所诠正是由圓因所顯圓果之大方廣法,因此,立名:“大方廣”。

  “佛”是覺義,覺義有叁:本覺、始覺、究竟覺。菩薩由于自覺本覺之理,而起始覺之智,自行化他,二行圓滿,覺悟究竟,名之爲佛。故凡是能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皆可以名之爲佛。

  天臺宗觀行疏,依據衆生本具的佛性,及菩薩修證的位次,立六即佛名。大意是:菩薩因中修行,親近善知識,得聞本覺清淨本然,圓明遍照之理,是名理即佛。

  因而激發始覺智,開始覺知衆生本具的佛性,理性平等,只因妄想無明爲垢,不能證得;若除妄念,即如如佛,是名字即佛。

  既知本具佛性,理當作佛,自應據理起行,勤修戒定慧,念念反觀自性,由戒定慧力,內伏煩惱,外止攀緣,是觀行即佛。

  由觀行位,加功策進,覺久功深,進入十信位,斷見思煩惱,伏無明惑,仿佛見佛性,名相似即佛。

  十信位滿.步步高升,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諸位次,漸斷無明,證法身,所謂:“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是分證即佛。

  若從等覺位,斷最後一品無明,進入妙覺極果,究盡諸法實相理,圓證無上菩提,名究竟即佛。

  澄觀國師,在華嚴疏鈔中,以十義解釋佛字。

  一法界義:因爲佛的德性真常,周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因果,無不具足佛性,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野草閑花,皆是般若”,此即是法身佛,亦即是題中的“大”字。

  二本性義:指佛的根本智,寂而照,照而寂,寂照不二,是報身佛,亦即是題中的“方”字。

  叁涅槃義:佛證法身,從體起用,化用無盡,自在無礙,化畢歸寂,名爲涅槃,即是應身佛。

  四隨樂義:樂是欲樂,是指衆生機;隨是隨順,指佛聖應。諸佛教化衆生,有機則應,無感不通,是佛的意生身,亦即是題中的“廣”字。

  五正覺義:佛已經因圓果滿,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成就菩提之身,因名正覺佛,即題中的“佛”字。

  六願義:願是行願,宏願,佛稱性起行,體周法界,宏願無窮,成就願身佛。

  七叁昧義:佛修首楞嚴王大定,具足八萬四千細行,積福集德,福德圓滿,成就福德身,名叁昧佛。願及福德,都是題中的“華”字。

  八業報義:佛的福德圓滿,感報相好莊嚴,由因感果,微妙難思,即是莊嚴身,名業報佛,是題中的“嚴”字。

  九住持義:佛安住覺道,轉無上*輪,福澤四生,恩沾九界,即是力持身,名住持佛,是題中的“經”字。

  十心義:佛知萬法唯心,具足威勢,儀容映然,即是威勢身,名爲心佛,總括經題七字,因爲經題,若通若別,總不離一心故。

  “華”,華是因,佛是果。華含有十義,用以譬喻佛因中修行十度之因,以莊嚴佛果上的十身。

  一含實義:以華含有果實之義,喻佛德性周遍,因該果海,是十度中般若度。

  二光淨義:花的本身光潔明淨,喻佛本智明淨顯了,無所不照,即十度中的智度。

  叁微妙義:花之色香微妙,喻佛行周沙界,一一行門,具足萬行,微妙難思,是十度中的方便度。

  四適悅義:華令見者,適意悅愉,喻佛自行則戒行清淨無染,化他則順物應機不失,令見者歡喜,是十度中的戒度。

  五引果義:猶如蓮花,華開蓮現,華謝果成;用以譬喻佛的行因,能結成正覺的果實,因行圓滿,便證菩提,是十度中的忍度。

  六端莊義:華相華麗美豔;喻佛無邊勝行,無窮願…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