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P11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空身等。然則善財童子,所遇善知識,皆不離佛身。

  華嚴經說佛的十身是:

  一菩薩身:即八相成道的佛身,名正覺佛。

  二願身:願生兜率天的佛身。

  叁化身:生于王宮的化身,名涅槃佛。

  四住持身:亦即舍利身,謂佛滅後,分布舍利,住持佛法,名住持佛。

  五相好莊嚴身,佛有無邊相好莊嚴,是萬行業因所感之功德,即業報佛。

  六勢力身:佛以慈心攝伏一切,名勢力身,即是心佛。

  七如意身:是對地前菩薩而現的如意身,即如意佛。

  八福德身:佛常住于叁昧,叁昧是福德之最,因名福德身,即叁昧佛。

  九智身:佛之大圓鏡等四智,是本有之性德,故智身即是性佛。

  十法身:智身所明了的法身理性,盡空遍界,故法身即是法界佛。

  從一至四是應身佛,從五至九屬于報身佛,第十法身即是法身佛。故叁身是十身之總,十身是叁身之別。今言:“現種種佛身”,即是方便示現,從用而言: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從體而言,雖隨類應現,不出佛身。成大菩提,示神通,起變化,現佛身,是顯能教化之人,以下處種種道場,是顯所教化之機。

  “處種種衆會”是總標,“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以下是別釋,大衆雲集之處名衆會,一切賢聖,一切功德聚合之處,名爲道場。又弘法修行之處,名爲道場。所以諸大菩薩聚修之處名:“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二乘聖人聚修之處名:“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

  “轉輪聖王”,是人中第一,千子圍繞,七寶隨身,統領四大部洲,廣弘十善,相圓百福,足蹈千輪,名金輪王。銀輪王管叁洲,銅輪王管兩洲,鐵輪王管南瞻部洲。“眷屬”,指各轉輪聖王的親屬。

  “刹利”,即刹帝利,是印度王族之稱,“婆羅門”,譯名淨行,指出家或在家修行人言。齒德俱尊,上敬下歸稱“長者”,富而不貴,宅心仁慈名“居士”。“天龍八部”,指天衆,龍衆,以及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等八種部屬,“人非人”等,是概括八部以外的衆生。

  凡是菩薩、二乘、轉輪王,人間國王,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聚會之處,佛即現身,而爲說法;不但一音圓具衆音,而且音聲如大雷震,能令聽法者,皆隨其類各各得解,皆隨其類各各得益,皆隨其類各各驚醒迷夢,皆隨其類爲說叁乘五乘,乃至一佛乘正法,令各各得成就其所樂欲。甚至應見佛入滅而得度者,佛即示現入于涅槃。故說:“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

  佛證法身,原無生滅去來,但爲饒益衆生,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如釋尊將示現入滅時,出大音聲,普告大衆,若有疑者,今悉可問。後于晨朝,面門放光,普照世界,大地震動,天人大衆,皆來集會,佛出八種音聲,普勸大衆,莫大號哭,勿自亂心,即爲說法,令衆知身如電,無常迅速,應疾修行,早出叁有,勿複懈怠,散心放逸,說是語已,于七寶林,右脅而臥,頭北足南,面西背東,即于中夜,入第四禅,寂然無聲、入于涅槃,是名:“示現入于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是明能學之心。“如是一切”,指佛初發心,至示現涅槃,于其中間,經無量時空,修種種苦行,因圓果滿,成菩提道;示通現變,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成熟有情等自利利他的勝行,“我”是普賢菩薩,及修學普賢行願的一切行者,“皆隨學”,即是發願學習佛的一切勝行。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明隨諸佛學。“如是”,是推廣之詞,普賢行願,不僅隨娑婆教主本師世尊毗盧遮那佛學,同時隨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學。因爲一切如來,亦皆如毗盧遮那佛一樣,發心修行,證菩提,現神變,處衆會,說法利生,成熟有情。是以“于念念之中,我皆隨學”。

  恒以覺悟之心,念覺悟之佛,謂之念念,華嚴經出現品中說:“佛子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因此,一念覺悟,即一佛出世,念念覺悟,即諸佛出世,本此念念覺悟之心,常修一切梵行,自利兼他,即是常隨諸佛學。雖然說:“佛佛道同”,但這只是就佛所證的真理而言;至于諸佛的願力,諸佛的悲心,諸佛的勝行,諸佛攝取衆生的方便,則各有特色,皆值得學習。

  但隨諸佛學,非暫時性或間歇性學,而是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的學。學諸佛的願力與苦行,學諸佛成菩提,現神變,處衆會,成就衆生。這種學習的精神,曆久彌堅,即使“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不但“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而且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此是總結常隨諸佛學的行願無盡。

  9.恒順衆生願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此是說明第九恒順衆生大願的內容。恒是恒常,隨是隨順,衆生,包括法界六道四生,凡有心者,皆名衆生。衆生的種類無量,衆生的數量無量,衆生的根性,衆生的嗜好亦無量,非佛的大智大悲,如何能恒順一切衆生?普賢菩薩常隨諸佛學,學佛的大智,融通物我一體,自他無隔;深知聖凡雖異,其體實同,故能學佛的大慈,本同體的大悲,恒順衆生。並以其恒順衆生的經驗及方法,開導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鼓勵大衆,發起恒順衆生的弘願,實行恒順衆生的勝行。故名恒順衆生願。

  前常隨佛學,是著重于自利,今恒順衆生,是偏重于利他。實際上,自利與利他,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隔的;特別是在菩提路上,往往由利他的行爲,來達成自利之目的,也唯有自利成就,方能實行真正利他的弘願。例如:菩薩發心廣大,恒思饒益一切衆生,自然從利他行爲中,使自己增長善根,開發智慧,積聚功德,甚至覺悟成佛。成佛之後,更可以應身無量,盡未來際,度脫衆生,是以自利利他是相因相成,不可或分。故前八願,雖然看似屬于自利,實則內容包括利他;今此大願,恒順衆生,似純屬利他,但因恒順衆生,結果自己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就是自利。所以一個上求佛道以自利的菩薩,必然與之同時,下化衆生以利他,二利並行,二利究竟,方能成佛。

  利生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其中最容易攝受衆生的,該是恒順衆生;否則,與衆生意見相左,各走極端,又如何攝化衆生?因此,普賢菩薩教導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行菩薩道時,應發願恒順衆生,不違衆生嗜好,不逆衆生意念,隨之順之,先建立良好關系及友誼,然後隨緣教化之,所以隨順衆生,非盲從附和,更非爲衆生所轉,而是堅定自己的立場,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最終目的,是在攝化衆生歸向佛道。菩薩萬行中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該是“恒順衆生”的原則,亦是恒順衆生最好的方便。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是出其所隨順的對象,盡空遍界十方叁世中,一切諸佛刹土,其數無量,因名“刹海”。“衆生”指四大五蘊衆緣組合而生的有情,大法鼓經言:“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爲衆生”。不增不減經言:“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爲恒沙煩惱所纏,隨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衆生。”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刹海無量,其中所有衆生,當然亦無量,此無量衆多的“所有衆生”,是指下文所說:叁界、六道、四生、五類。四生,是胎卵濕化四種;五類,指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叁界六道衆生中,天及地獄,唯獨化生。鬼道衆生,地行夜叉,羅刹及鬼子母等是胎生,余皆化生。

  人道與畜生,各具四生,如毗舍佉母,卵生叁十二子,是卵生;普通人是胎生,庵蘿樹女,從樹之濕氣生,劫初之人從二禅天下生時,皆是化生,故人道具足四生。畜生道中,龍及金翅鳥,各具四生。正法念經雲:“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如次濕胎卵,能食叁二一”。余鳥皆卵生,余獸皆胎生,是以畜生亦具四種生。

  化生遍叁界,胎卵濕唯欲界,有色遍下二界,有想遍叁界,唯除無想天及有頂天,無想天限于色界,非有想非無想,亦唯指無色界的有頂天,叁界六道,四生五類,皆由衆緣和合而生的有情,故言:“所有衆生”。

  “種種差別”,是總標叁界六道衆生的差別相。“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以下,是別釋衆生的差別。因爲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佛刹海衆多的世界無窮無盡,其中所有叁界六道衆生,亦無窮無盡,而衆生的種種差別相,亦無窮無盡;以下,是分類說明衆生的差別相。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明衆生的生處不同。卵生,是指由蛋類孵化而生,雞鴨烏之類;胎生,是由母胎出生,如人及豬馬牛羊等類;濕生,是從濕氣而生,如蟲蟻等類;化生,是隨業而生,如天人及地獄衆生等。此外往生極樂世界,亦是由蓮花化生。

  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初二句是說明衆生依止之處,差別不同。依地而生住者,如蚯蚓等;依水而生住者,如魚蝦等;依火而生住者,如地獄衆生,及其他依暖氣而生的動物;依風而生住者,如空氣中飄揚的各種微生物;依空生住者,如空居天,及其以上的天人。

  有依“諸卉木而生住者”,如花蕊中,及各種樹木所寄生的小蟲等,亦有部分鬼怪精靈,是依花木而生住,如樹神花神等。

  “種種…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