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的一章。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座下的大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在西方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接引衆生,回歸淨土。阿彌陀佛雖然壽命無量,但屬應身如來,終有盡時。佛滅法盡後,觀世音菩薩,即于中夜,在七寶菩提樹下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極樂世界轉名衆寶普集莊嚴,佛壽無量。大勢至菩薩,親自供養侍奉,直至普光功德山王佛入滅,即于其國成佛,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國土莊嚴,以及壽命,菩薩眷屬,正法住世等,皆與觀世音菩薩成佛時無異。
悲華經說: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道時,曾有一生爲轉輪聖王,值遇寶藏如來,發四十八願,建立佛國,成就衆生;佛即授記,當來于安樂世界成佛,號無量壽佛。當時轉輪聖王的長子不眴太子,因觀衆生苦,發菩提心,寶藏如來,命名觀世音,並記于無量壽佛正法滅盡後成佛,名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世界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第二太子名尼摩,發願成佛時,一切與兄長無異,寶藏如來言:“由汝願取大世界故,因字汝名得大勢。”並授記相繼觀音菩薩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此是由因中修行的願力而得名。在觀無量壽經中說:此菩薩能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衆生,令離叁惡道苦,有大勢力,因名大勢至;是依慈悲利他功德而立名。在思益經大勢至菩薩自己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故名得大勢。”又觀無量壽經說:“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搖動。”是依果上自利功德而立名。
大,是形容菩薩所證的法身,豎窮叁世,橫遍十方;勢,是說明菩薩能以般若智慧,內破煩惱惑,外伏諸魔怨;至,是顯菩薩位近極聖,證同于佛。大是法身德,勢是般若德,至是解脫德;此菩薩圓證佛果叁德,與佛相等(等覺),位居一生補處,故被稱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是能念佛的人;念佛圓通,是菩薩所修的法門。念,是心念、意念、想念,普通人的心意,不是想念錦衣美食,就是想念名利財富,或想念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與聲譽,如何擴展自己的職權與勢力,時刻在名利圈中打滾,念念追求財色的占有,于是你爭我奪,你異我詐,甚至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當其稱心如意時,就快樂,就奢侈、就僑慢、傲視同倫;逆境當前,就苦惱、就怨恨,就妒忌他人,不但使自己與他人,都陷入苦惱深淵,無法自拔,同時種下惡因,勢必招致苦果。我們學佛,欲想離苦得樂,非以正念止息妄念,以善念代替惡念不可;然而欲想達到止息妄念,增長善念,最好就是念佛。
梵言佛陀,譯中國語是覺,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義。自覺,揀非凡夫的不覺;覺他,揀非二乘聖人的自覺;覺行圓滿,揀非菩薩修因,覺行未圓滿。諸佛因中修行時,能運用般若的智慧——始覺智,照見宇宙人生的原理——本覺理,自覺覺他的功德妙行,都達到究竟圓滿的覺悟境界,所謂:“叁覺圓明,萬德具足,”徹底明白人生的意義,回複本來具足的真如自性,成爲宇宙的大覺,即被稱爲佛陀——覺者。所以佛字,又含有始覺,本覺,究竟覺的意義;凡是能夠運用始覺的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原理,親證佛性,達到究覺悟的有情,皆可被稱爲佛。
念佛,有念他佛與念自佛之別,若能由稱念他佛的名號,得理性一心不亂,與自己佛性相應,即可通達佛道,圓融無礙,名爲念佛圓通。本章是大勢至菩薩,介紹自己在因中最初發菩提心時,遵從古佛的教導,實行念佛,得入叁摩地的經過,因此,本章名爲“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因爲此章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一,所以當前一章彌勒菩薩,說完其依識大修行,得證圓通的法門之後,大勢至菩薩,即從自己的座位起立,還有與他同倫的五十二位菩薩,跟隨在一起。
“法王”,是指佛言,佛于諸法,得大自在,因名法王;法王之子,就是指將補佛處的大菩薩。今大勢至菩薩,被稱爲法王子,正顯其地位的超越,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菩薩,或是淺位的菩薩,而是已經生長在佛家,將補佛處,決定可以登法王位,行法王令,繼承佛的遺志,執掌法王弘法利生之家業的大菩薩,等如世間國王的太子,將繼承王位一樣。
“與其同倫”,是指因中與大勢至菩薩,同修念佛叁眛,得證圓通;或于果上,同以念佛法門,教化衆生的大菩薩。“五十二菩薩”,是指其位,非指其數,意思是與大勢至菩薩一樣,同以念佛叁眛,自行化他的菩薩,其功行深淺不等,或有位居幹慧地的,或有在十信外凡位的,或已經進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內凡位的,也有登十地、甚至位居等覺的,因名五十二位菩薩。又被此等大菩薩,所教化、所攝受,同歸極樂世界的菩薩,其位次淺深,亦有五十二位不等。大家都跟隨著大勢至菩薩,同時起座禮佛,然後由大勢至菩薩,說出其因中修行的經過。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以下,是大勢至菩薩,自述回憶往昔遇佛得度的因緣。梵語阿彌陀,譯華言名無量光。“恒河沙劫”,是形容時間的久遠,在久遠劫前,大勢至菩薩所值遇的,不是指成佛己來,于今十劫,現正在極樂世界說法的阿彌陀佛,而是古之阿彌陀佛。
“光”有心光,有身光。心光是諸佛所共證的一切種智,是佛佛道同,平等無異。至于諸佛的身光,則有常光與放光之別,而且是彼此互異;由于諸佛因中行願各各不同,也因所教化衆生的根機不同,是以諸佛應身的常光與放光亦不一致。如釋迦牟尼佛,應身的常光不過一丈,阿彌陀佛,則常光遍照十方世界。至于諸佛放光,往往因機、因時、因處而異,沒有一定。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是說明當時在一劫的時間中,共有十二尊佛出現于世間。在無量壽經上說:十二如來的名號是: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焰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又在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中說:一切叁達無量光,遍覺叁明無邊光,智道叁明無礙光,六真理智叁明無對光,色善叁明焰王光,一覺叁明清淨光,普門叁明不斷光,明達叁明難思光,五德叁明無稱光,智力叁明超日月光。由于衆生機感不同,在一劫中諸佛出世的數量亦異;法華經說:“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而我們現在面對的賢劫,卻有千佛出世。當時大勢至菩薩因中修行時,值遇一劫之中,有十二如來,相繼出世,其最後的一尊佛,號超日月光。日光照日不照夜,月光照夜不照日,佛光日夜俱皆照。又日月光明,但照一洲,佛光普照無量國;日月光明,往往爲山石牆壁所阻,佛光則無所障礙,因名超日月光佛。超日月光佛,是十二如來中,最後的一尊佛。
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喻有人,一專爲憶,一專爲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彼佛”,指超日月光佛,是施教者;“我”,是大勢至菩薩自稱,是接受教化的人;“念佛叁昧”,是彼佛教授大勢至菩薩修行的法門。念是能念的心,佛是所念的境,衆生心念六塵,故每爲境所轉,若能攝心念佛,令雜念歸于一念,從有念歸于無念,由持名念,進入實相念,如是禅淨雙修,不止見佛,且與自性佛相應,即心是佛,心佛不二,此即是觀無量壽經所說:“于現身中,得念佛叁昧。”念佛叁昧經說:念佛叁昧,則爲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修念佛叁昧的人,如果能夠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時,就可以斷煩惱,除宿業,見佛性,證得無生法忍。
“譬喻有人”以下,是用譬喻來說明念佛叁昧。初五句是從負面說;次五句是從正面說。記持不忘是憶,緊緣不舍是念。譬喻有母子二人,母親因爲兒子遠離身邊,心中牽挂,想念不已,甚至在夢想中,亦出現孩兒的影子;但做兒子的卻在外面,花天酒地,聲色犬馬,夜夜笙歌,流連忘反,那裏還記得家中慈毋,在期待自己早日歸家呢?以慈毋憶子故或逢或見,子既忘母,所以不逢不見。是以說:“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或逢不逢,或見非見”
如果母子二人,互相想念,互相牽挂,思憶深切,何止可以相逢相見,而且相親相愛,乃至願意生生世世,常爲毋子,如影隨形,不相舍離。所以說:“二人相憶,二億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母子二人,譬喻佛與衆生,“一專爲憶”,喻佛憐憫衆生苦惱,時刻思以救濟,而現種種身,令衆生或逢或見;“一專爲忘”,譬喻衆生,沈迷五欲塵勞,不知念佛修行,無緣相逢,即使相逢,也不相識。如豐幹禅師、善導和尚等,都是阿彌陀佛化身,可惜衆生相見不相識,當面錯過,不能見佛。“二憶念深”,喻佛常念衆生猶如赤子,而衆生亦常常念佛,甚至淨念相繼,無有間斷,佛不離心,心不離佛,本此善根,自然可以生生世世,見佛聞法,常隨佛學,直至成佛,亦不乖違遠離于佛。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毋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此段經文,是以法合前面的譬喻。前四句合單憶,次四句合雙憶。不僅阿彌陀佛,憐憫衆生,如毋憶子,十方如來,一切諸佛,無不如是;母慈止于一身,佛慈則無窮盡。十方如來,憫念衆生,輪回六道,備受衆苦,恒思救濟,故倒駕慈航,隨流九界,普度群迷。如釋迦牟尼佛言:“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嚴淨國土,成就衆生,來生其國。藥師琉璃光如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