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立十二大願,拔衆生苦,與衆生樂。觀音菩薩叁十二應,十四無畏,施于衆生。還有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幹禅師,與永明延壽大師,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與傅大士,文殊菩薩化身的寒山子,普賢菩薩化身的拾得等佛教大德,皆是爲了憐憫衆生,欲拔衆生苦,與衆生樂而來。無奈衆生迷惑無知,不肯信佛念佛,沾受法益,辜負佛恩;猶如世間個性頑皮反叛的孩子,棄家出走,辜負慈母的一片愛心,故言;“雖憶何爲”?反之,若果兒子心中思憶母親,猶如慈毋想念兒子一樣,則母子連心,心心相印,契而不舍,不但今生毋子相依爲命,甚至生生世世,亦常爲母子,不相舍離。此譬喻衆生,若能憶佛念佛,猶如佛憐念衆生一樣,必定感應道交,機感相投,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見佛聞法,常隨佛學,故言:“子若億毋,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見佛,有在夢中見佛,有在定中見佛,亦有在專心念佛時見佛。普通一般衆生的心,大多數都是妄想心,散亂心,邪惡心;念佛的人,如果能止息妄想心,放下散亂心,改變邪惡心,集中精神,專心一意,執持佛號,口念心億,念念無間,一定感佛來應,摩頂授記,是“現前見佛”;臨命終時,感佛來迎,是“當來見佛”。阿彌陀經言:“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故言:“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此是指事相言,所見的只是應身佛,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親見自性,體會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就可以見到法身佛。晉朝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社念佛,專修淨土法門,一生曾經多次見佛。而中國曆代專修念佛法門的大德,臨命終時見佛來迎的,其數甚多,史書常有記載;至于現代人念佛見佛,得生淨土的,亦時有所聞。
若據理性論,佛喻本覺理,衆生喻始覺智。本覺理隨衆生流轉六道,不相舍離,如“一專爲憶”,衆生念念背覺合塵,如“一人專忘”;雖然,但本始不離,故言:“若逢”,始覺智不契本覺理,言:“不逢”。但本覺不離始覺,言:“或見”。衆生迷本覺理,心念貪嗔癡,言“非見”。
“十方如來,憐憫衆生,如母憶子。”喻本覺理能生始覺智。“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喻衆生迷本覺起妄覺,念念扳緣塵勞。“子若憶毋,如母憶時,”喻衆生舍妄歸真,起始覺智。“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喻始覺智,照本覺哩,始本合一。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就可以斷煩惱,入大乘見道位,位在圓教初住,是“現前見佛”。再登十地,親見本覺理,分證佛法身,是“當來見佛,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亦可以分事與理兩方面解釋。念佛法門,叁根普被,不假借其他方便法門的助緣,但憑執持佛號,一心稱念,便得心開意解,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是事不假方便。若能實相念佛,返觀自心,契證本覺,與自性佛相應,即心即佛,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無須憑借心外他佛方便接引之助,就可以分斷煩惱,分證法身,是理性“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人的身體,四大組合,新陳代謝,九孔常流,臭穢不淨,原無香氣,但若取用香水,或從事香料職業,朝夕所接觸的都是香氣,日久熏習,自然身有香氣。香譬喻佛的法身香,功德香,般若香,解脫香;念佛的人,心心念念,不離佛號,去佛不遠,朝夕被佛香熏陶,當然感染佛的五分法身香,以佛的叁德香,莊嚴自性佛,此即是“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初叁句是大勢至菩薩,自述因中修行,所成就的自利功德。因地,是指修行人,由最初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直至成佛之前這段時間,現在大勢至菩薩說:自從他最初開始學佛,一直都是修持念佛法門,由事相一心不亂,而進入理性一心不亂,結果得入叁摩地,證無生忍。可見念佛法門,是赅因徹果的殊勝法門。
入有解入,有悟入,有證入。由善知識的教道與啓發,斷疑生信,是解入;由如法修行,親自體會,心中有所領悟,是悟入;斷煩惱,開智慧,見佛性,是證入。無生忍,又名無生法忍。無生法是諸法的本體,衆生的佛性。世間諸法現象,無不從因緣生,而諸法的本體,原無生滅去來,即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所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圓覺經言:“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轉輪生死。”最勝王經說:“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癡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爲涅槃。”仁王般若經亦說:“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唯識論言:“于實相法,安住名忍。”綜合以上經論所說,可知無生法,即是諸法實相,亦即是衆生本具的法身理體;能理解諸法實相,而安住于佛性,是名無生法忍。大勢至菩薩,因中專修念佛法門,攝多念爲一念,再由一念歸于無念,親見自性,不生不滅,無去無來,故能證入無生法忍。
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是見理,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位;今言:“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是證理,位在八地。八地菩薩已能隨心所願,應身無量,教化衆生,何況大勢至菩薩,今已位登等覺,所以能分身十方,廣度有情。
“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是大勢至菩薩,自述利他功德。佛說楞嚴經時,是在當時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所以“此界”,是指娑婆世界,因爲娑婆世界屬于五濁惡世,衆苦充滿,甚可怖畏,生長在此世界中的衆生,慘被衆苦交煎,實在可憐可憫。大勢至菩薩,爲了救拔此界衆生的苦,與此界衆生的樂,特別來此娑婆世界,教導我們念佛,同時用慈悲願力,攝受念佛的人,同歸淨土。因爲極樂世界,是遠在十萬億佛土以外,離開我們的地球很遙遠,沒有罪惡,沒有苦惱,沒有戰爭,沒有地球毀滅的恐怖,…所謂;“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我們憑借佛菩薩的慈悲攝受,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機會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精進辦道,得以速證無生,疾成佛道。
“佛問圓通”以下是總結。在楞嚴會上,佛爲阿難尊者,選擇圓通本根之前,特別詢問衆聖,“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爲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因此大勢至菩薩說:“佛問圓通”。圓是圓融無阻隔,通是通達無障礙,楞嚴經中二十五聖,各人修行因緣不同,或依六根中的一根而開悟,或依十八界中的一界而證果;但大勢至菩薩,卻無選擇,都攝六根。普通一般人的六根,向外攀緣六塵境界,眼被色誘,耳被聲惑,鼻爲香轉,舌爲味牽,身爲觸縛,心爲境動,終日迷戀六塵,是以作業流轉,沈溺生死苦海。念佛人眼所見,無非是佛相好莊嚴之色,故能收攝眼根不爲外色所誘,而貪著五欲麈勞;念佛人耳所聞,無非是念佛之聲,故能收攝耳根,不爲外聲所惑,而分別是非毀譽;念佛人鼻所嗅,無非是供佛的香花果品,故能收攝鼻根,不爲香臭所轉而起愛惡之心;念佛人舌所宣,無非是佛號,故能收攝舌根,轉貪味之舌而茹素念佛;念佛人身所觸無非是佛境,故能收攝身根,忘能所,絕對待,不起爭執;念佛人意根所對,無非是佛法,故能收攝意根,不分別取舍,作諸惡業。所以念佛人可以收攝六根,令根塵不接,六識不起,內止妄想,外離妄境,唯有淨念相繼,再無妄念、雜念、邪念、惡念,所以能進入叁摩地。
梵文叁摩地,又名叁昧,譯名正定。大智度論說:“一切禅定攝心,皆名爲叁摩地。”大乘義章說:“心體寂靜,離于邪亂,故名叁昧。”念佛法門,念至一心不亂,與本覺理體相應,即入正定。大勢至菩薩,由念佛叁昧,收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入叁摩地,所以認爲念佛叁昧,是最好的修行法門,故說:“斯爲第一”。
本章的經文,只說明專心念佛,一心不亂,就可以感佛現身,見佛聞法;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就得入正定,悟無生忍,親見佛性,但未說明念那一尊佛。在道理上說:不管是念過去佛,或念現在佛,是念此方佛,或念他方佛,只要是念佛,都是正念,都是善念,都可以止息妄念,令人滅罪生福,離苦得樂,都可以斷煩惱,見佛性,入無生忍。不過,大勢至菩薩,因中修行時,所值遇的是古之阿彌陀佛,現正在西方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而本章的經文又說:“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可知本章,所說的念佛叁昧,目的是教人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實行念佛,在未能收攝六根,淨念相繼,證得念佛圓通之前,可以參考古德所提倡的各種不同的念佛方法,現在限于時間,留待明晚,再爲各位解說。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