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P2

  ..续本文上一页立十二大愿,拔众生苦,与众生乐。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施于众生。还有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与永明延寿大师,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与傅大士,文殊菩萨化身的寒山子,普贤菩萨化身的拾得等佛教大德,皆是为了怜悯众生,欲拔众生苦,与众生乐而来。无奈众生迷惑无知,不肯信佛念佛,沾受法益,辜负佛恩;犹如世间个性顽皮反叛的孩子,弃家出走,辜负慈母的一片爱心,故言;“虽忆何为”?反之,若果儿子心中思忆母亲,犹如慈毋想念儿子一样,则母子连心,心心相印,契而不舍,不但今生毋子相依为命,甚至生生世世,亦常为母子,不相舍离。此譬喻众生,若能忆佛念佛,犹如佛怜念众生一样,必定感应道交,机感相投,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见佛闻法,常随佛学,故言:“子若亿毋,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见佛,有在梦中见佛,有在定中见佛,亦有在专心念佛时见佛。普通一般众生的心,大多数都是妄想心,散乱心,邪恶心;念佛的人,如果能止息妄想心,放下散乱心,改变邪恶心,集中精神,专心一意,执持佛号,口念心亿,念念无间,一定感佛来应,摩顶授记,是“现前见佛”;临命终时,感佛来迎,是“当来见佛”。阿弥陀经言:“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故言:“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是指事相言,所见的只是应身佛,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亲见自性,体会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可以见到法身佛。晋朝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专修净土法门,一生曾经多次见佛。而中国历代专修念佛法门的大德,临命终时见佛来迎的,其数甚多,史书常有记载;至于现代人念佛见佛,得生净土的,亦时有所闻。

  若据理性论,佛喻本觉理,众生喻始觉智。本觉理随众生流转六道,不相舍离,如“一专为忆”,众生念念背觉合尘,如“一人专忘”;虽然,但本始不离,故言:“若逢”,始觉智不契本觉理,言:“不逢”。但本觉不离始觉,言:“或见”。众生迷本觉理,心念贪嗔痴,言“非见”。

  “十方如来,怜悯众生,如母忆子。”喻本觉理能生始觉智。“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喻众生迷本觉起妄觉,念念扳缘尘劳。“子若忆毋,如母忆时,”喻众生舍妄归真,起始觉智。“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喻始觉智,照本觉哩,始本合一。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就可以断烦恼,入大乘见道位,位在圆教初住,是“现前见佛”。再登十地,亲见本觉理,分证佛法身,是“当来见佛,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亦可以分事与理两方面解释。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不假借其他方便法门的助缘,但凭执持佛号,一心称念,便得心开意解,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是事不假方便。若能实相念佛,返观自心,契证本觉,与自性佛相应,即心即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无须凭借心外他佛方便接引之助,就可以分断烦恼,分证法身,是理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人的身体,四大组合,新陈代谢,九孔常流,臭秽不净,原无香气,但若取用香水,或从事香料职业,朝夕所接触的都是香气,日久熏习,自然身有香气。香譬喻佛的法身香,功德香,般若香,解脱香;念佛的人,心心念念,不离佛号,去佛不远,朝夕被佛香熏陶,当然感染佛的五分法身香,以佛的三德香,庄严自性佛,此即是“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初三句是大势至菩萨,自述因中修行,所成就的自利功德。因地,是指修行人,由最初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直至成佛之前这段时间,现在大势至菩萨说:自从他最初开始学佛,一直都是修持念佛法门,由事相一心不乱,而进入理性一心不乱,结果得入三摩地,证无生忍。可见念佛法门,是赅因彻果的殊胜法门。

  入有解入,有悟入,有证入。由善知识的教道与启发,断疑生信,是解入;由如法修行,亲自体会,心中有所领悟,是悟入;断烦恼,开智慧,见佛性,是证入。无生忍,又名无生法忍。无生法是诸法的本体,众生的佛性。世间诸法现象,无不从因缘生,而诸法的本体,原无生灭去来,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圆觉经言:“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说:“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仁王般若经亦说:“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唯识论言:“于实相法,安住名忍。”综合以上经论所说,可知无生法,即是诸法实相,亦即是众生本具的法身理体;能理解诸法实相,而安住于佛性,是名无生法忍。大势至菩萨,因中专修念佛法门,摄多念为一念,再由一念归于无念,亲见自性,不生不灭,无去无来,故能证入无生法忍。

  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见理,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今言:“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证理,位在八地。八地菩萨已能随心所愿,应身无量,教化众生,何况大势至菩萨,今已位登等觉,所以能分身十方,广度有情。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大势至菩萨,自述利他功德。佛说楞严经时,是在当时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所以“此界”,是指娑婆世界,因为娑婆世界属于五浊恶世,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生长在此世界中的众生,惨被众苦交煎,实在可怜可悯。大势至菩萨,为了救拔此界众生的苦,与此界众生的乐,特别来此娑婆世界,教导我们念佛,同时用慈悲愿力,摄受念佛的人,同归净土。因为极乐世界,是远在十万亿佛土以外,离开我们的地球很遥远,没有罪恶,没有苦恼,没有战争,没有地球毁灭的恐怖,…所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凭借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机会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精进办道,得以速证无生,疾成佛道。

  “佛问圆通”以下是总结。在楞严会上,佛为阿难尊者,选择圆通本根之前,特别询问众圣,“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因此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圆是圆融无阻隔,通是通达无障碍,楞严经中二十五圣,各人修行因缘不同,或依六根中的一根而开悟,或依十八界中的一界而证果;但大势至菩萨,却无选择,都摄六根。普通一般人的六根,向外攀缘六尘境界,眼被色诱,耳被声惑,鼻为香转,舌为味牵,身为触缚,心为境动,终日迷恋六尘,是以作业流转,沉溺生死苦海。念佛人眼所见,无非是佛相好庄严之色,故能收摄眼根不为外色所诱,而贪著五欲麈劳;念佛人耳所闻,无非是念佛之声,故能收摄耳根,不为外声所惑,而分别是非毁誉;念佛人鼻所嗅,无非是供佛的香花果品,故能收摄鼻根,不为香臭所转而起爱恶之心;念佛人舌所宣,无非是佛号,故能收摄舌根,转贪味之舌而茹素念佛;念佛人身所触无非是佛境,故能收摄身根,忘能所,绝对待,不起争执;念佛人意根所对,无非是佛法,故能收摄意根,不分别取舍,作诸恶业。所以念佛人可以收摄六根,令根尘不接,六识不起,内止妄想,外离妄境,唯有净念相继,再无妄念、杂念、邪念、恶念,所以能进入三摩地。

  梵文三摩地,又名三昧,译名正定。大智度论说:“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地。”大乘义章说:“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名三昧。”念佛法门,念至一心不乱,与本觉理体相应,即入正定。大势至菩萨,由念佛三昧,收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入三摩地,所以认为念佛三昧,是最好的修行法门,故说:“斯为第一”。

  本章的经文,只说明专心念佛,一心不乱,就可以感佛现身,见佛闻法;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就得入正定,悟无生忍,亲见佛性,但未说明念那一尊佛。在道理上说:不管是念过去佛,或念现在佛,是念此方佛,或念他方佛,只要是念佛,都是正念,都是善念,都可以止息妄念,令人灭罪生福,离苦得乐,都可以断烦恼,见佛性,入无生忍。不过,大势至菩萨,因中修行时,所值遇的是古之阿弥陀佛,现正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而本章的经文又说:“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可知本章,所说的念佛三昧,目的是教人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实行念佛,在未能收摄六根,净念相继,证得念佛圆通之前,可以参考古德所提倡的各种不同的念佛方法,现在限于时间,留待明晚,再为各位解说。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心灵的世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