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類”,是指衆生的種類差別,如上所說卵、胎、濕、化四生外,加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非有想非無想,合成九類衆生。
“種種色身”,指衆生身體的構造,及其顔色有種種差別,如人的膚色有黃、白、紅、黑種種不同,其他飛禽與走獸,亦顔色各殊。
“種種形狀”,指衆生軀體有肥、有瘦、有大、有小、有橫、有豎,種種形態不同。
“種種相貌”,衆生的相貌有美有醜,有粗有妙,彼此互異。
“種種壽量”,衆生壽命長短不一,有即生即死的,或朝生暮死的;有數十年、數百年、數千年乃至百千萬年的;人與畜的壽命顯然不同,然同是人,四大部洲的人,壽命亦各不同;同是天,地居天及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更是長短懸殊。故說:“種種壽命”。
“種種族類”,衆生種族繁多,僅是人類,就有種種民族不同,其他水族,空族……甚至禽類、獸類,亦各有其種族不同。
“種種名號”,人類,有各人的姓名;鳥類,有各種鳥名;魚類,有各種魚名;獸類,亦有各種不同名稱的獸類。據已經發現的昆蟲,已有六萬多種不同的名稱,其他未發現的,更不知有若幹種。
“種種心性”,衆生的心性不同,各如其面,有剛強、有溫柔、有暴惡、有良善,有偏于貪心,有偏于嗔恨心,種種隨其習氣各異,心性亦不一。
“種種知見”,是指衆生的知識及其見解,更是千差萬別,由于知識高低不同,其思想及見解亦各別。
“種種欲樂”,指個人的愛好而言;“種種意行”,指個人主觀而言;“種種威儀”,指個人儀態而言。有人喜愛花花世界,貪戀五欲塵勞;有人喜愛清淨,志在出塵;有人意志向善,行爲良好;有人居心不軌,無惡不造。有人舉止文雅,娴靜,有人舉止粗暴不安,僅是人類,其欲樂意行,威儀,已各不同,何況一切衆生,故說:“種種”。
“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是指衆生的依報及受用而言。人類衣服的質料,顔色,款式有種種不同;人類飲食有中餐、西餐、日本餐、印度餐、泰國餐、素食、肉食、生食、熟食,種種不同。
人類居住的地方,有鄉村,有郊區,有市區;人類居住的房屋,有用竹,有用木,有用布帳,有用泥草,有用鐵用鋼。有美如宮殿,有簡如茅舍,種種款式不一而足。僅是人類,其衣服,飲食,及居住環境,已有種種不同,何況一切衆生?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是攝其余類。因爲衆生種類繁多,不能一一盡舉,僅用此二句,概括一切生靈,天龍八部,如前所說,人指人類,非人,指天仙鬼神等衆。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是形容衆生身體的構造,形狀不同;無足,如蛇及蚯蚓類;二足,如人,如鳥、禽等類;四足如獸類,多足如蟲類。
“有色、無色”,是說衆生的體質及其色素不同。人固然有人的體質,及其紅、黃、白、黑種種膚色不同;而飛禽走獸,昆蟲螞蟻等生物,亦體質各異,顔色不同。是以叁界衆生,除了無色界外,皆名“有色”。“無色”,指無色界衆生,但有心識活動,而無色質的身體。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是形容衆生的心態差別。叁界衆生,凡有識心分別的,皆名有想。
“無想”,指色界第四禅天中的無想天,此天是一類外道,以修無想定爲因,招感此非色非心之物,能于五百大劫中,滅心及心所,身如枯木死灰。如俱舍論雲:“有法令心心所滅,名爲無想。是實有物,遮未來心心所,令暫不起”,故名無想。
“非有想非無想”,亦名非想非非想,是指無色界第四非非想處天的衆生,屬于叁界之頂,又名有頂天。生此天時,已無下界衆生粗亂的思想,亦無煩惱。外道迷此以爲是解脫涅槃,因爲仍然有微細識心存在,實非無想,佛悟知其仍有生死,未得解脫。
“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是說明能隨順衆生的心。“如是等類”。指前文所說:“所有衆生,種種差別”,包括叁界六道中,一切四生五類。此等衆生,無論生處、住處、色身、形狀、相貌、壽命、種族、名號、心性、知見、思想、欲樂、意行,甚至衣服,飲食,居住環境等皆不同,彼此互異。故言:“如是等類”。“我”,是普賢及修學普賢行願的行者,“彼”,指四生五類種種生類。“轉”是內起觀智,外行方便。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是說明于彼隨順而轉的行動與心態。菩薩隨順衆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需要,給予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對于需要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的人,或需要財物供養、法供養,或需要供給差使,執役服勞的人,無不滿足對方所求,實行財法二施,不但心無吝啬,而且內心恭敬,如供養父母師長,甚至如供養承事出世聖人。
阿羅漢,是出世四聖之一,“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詞,于其中間超略辟支佛及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間福田,理應供養,佛及菩薩,是人間明燈,苦海慈航,更應供養承事。今普賢行願,恒順衆生各種根性,各種愛好,而給予種種承事供養,等“如敬父母,如事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即是以平等心,恒順衆生。
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以下是詳細說明,菩薩隨順利益衆生的種種方便。衆生之病,有身病心病之分,醫師亦有良醫或庸醫之別。世間良醫,只能治人身病,不能治人心病。而菩薩廣學五明,不特精通醫學,更精通佛法,對一切病苦衆生,無論是身病或心病,皆能對症下藥,根治衆生身心重病。既能令衆生四大色身,卻病延年,更能令衆生本具法身慧命,消除無明煩惱的痼疾,回複健康,佛性顯現,是良醫中的良醫。故說:于諸痛苦,作爲良醫。
“諸失道者,示其正路。”正路,是人生應走的康莊大道,亦是升華人格,培養德性,敦品勵行,走向幸福必經之道。可惜衆生自無始來,背覺含塵,迷失正道,甚至財迷心竅,誤入歧途,何止前程危險,還會墮落叁惡道。菩薩心生愍憐,此等迷失正路的人,當其徘徊迷途,莫適所從時,菩薩即及時現身,指示其正確之路,令其背棄惡趣,走向佛道,離苦得樂。
“于暗夜中,爲作光明。”昏暗的黑夜,譬喻衆生心中煩惱黑暗,招致生死長夜,不知醒覺,無法出離,恒處六道生死苦惱困擾的黑夜中,菩薩爲救拔此輩衆生,本其利生的悲願,給予慧光的照耀,使沈浸于生死長夜中的衆生,開發內在本具的智慧,免除心中煩惱的黑暗,走向菩提覺道,擺脫生死困擾。
“于貧窮者,令得伏藏。”伏藏,指埋伏地下的寶藏,人因不知開發采用,以致貧窮困苦;喻衆生本有佛性,功德具足,可惜埋沒蘊藏于衆生內心的煩惱沙石中,不得受用,致使衆生流浪叁界六道,貧窮無福慧,飽受困苦。今菩薩開示衆生本具佛性,並協助衆生,鏟除埋伏佛性的煩惱沙石,使佛性顯露,恢複佛性功用,拾回本具功德,不再流浪六道,枉受貧窮困苦,等如世人獲得伏藏一樣。
爲作良醫,治療衆生身心重病,是拔苦;示其正路,令得伏藏,令衆生恢複覺性,享用本具功德法財,是與樂。菩薩如是以平等心,隨順衆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需要,給予種種承事,種種供養,拔除一切衆生之苦,給與一切衆生的樂。
對于需要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的人,或需要財物供養、法供養,或需要供給差使,執役服勞的人,無不滿足對方所求,實行財法二施,以解除一切衆生物質與精神上的困苦,以滿足一切衆生,生活及心靈上的需要,甚至爲防止殺害衆生,而嚴持禁戒;爲停止惱亂衆生,而修忍辱行;爲廣度衆生,而精進辦道;爲覺悟衆生,而勤修禅定;爲教化衆生,而廣學般若。令一切衆生,徹底解除身心苦惱,獲得真理光輝的照耀,走向佛道,共證菩提。不但內心恭敬,而且運心平等,“如敬父母,如事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此是征釋。父母師長,有恩于我,二乘聖人,是世間福田,諸佛菩薩,更是黑夜明燈,苦海慈航,供養承事,理所當然,至于其他六道四生五類,何必供養承事?而且要以恭敬平等之心,去供養承事如佛無異,理由何在?普賢菩薩特別解釋說:“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因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因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目的固然是爲饒益衆生;及其二利究竟,福慧具足,覺悟成佛,分身無量,于十方界,坐道場,成正覺,宣揚正法,教示利喜,目的仍是爲饒益衆生。所以若有菩薩,能以佛心爲己心,以佛志爲己志,心心念念,爲饒益衆生,而隨順衆生,恭敬尊重,供養承事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消除身心重病,走向菩薩覺道,證得本具功德,正是暢佛本懷,即等如恭敬尊重供養承事一切諸佛,不但衆生歡喜,諸佛如來亦欣慰歡喜,以是之故,菩薩應該恒時隨順衆生。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此是再征釋,衆生是迷情凡夫,諸佛是覺悟的聖者,相去天淵,凡聖有別,何以恭敬供養,尊重承事一切衆生,即等如供養尊重承事一切諸佛?普賢菩薩爲釋衆疑,再次解釋:“因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
十方諸佛,自初發心直至成佛,無不悲智雙運,由智照知,生佛體同,聖凡無二,理性平等。是以衆生,是諸佛心中的衆生,衆生之苦,等…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