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类”,是指众生的种类差别,如上所说卵、胎、湿、化四生外,加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合成九类众生。
“种种色身”,指众生身体的构造,及其颜色有种种差别,如人的肤色有黄、白、红、黑种种不同,其他飞禽与走兽,亦颜色各殊。
“种种形状”,指众生躯体有肥、有瘦、有大、有小、有横、有竖,种种形态不同。
“种种相貌”,众生的相貌有美有丑,有粗有妙,彼此互异。
“种种寿量”,众生寿命长短不一,有即生即死的,或朝生暮死的;有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乃至百千万年的;人与畜的寿命显然不同,然同是人,四大部洲的人,寿命亦各不同;同是天,地居天及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更是长短悬殊。故说:“种种寿命”。
“种种族类”,众生种族繁多,仅是人类,就有种种民族不同,其他水族,空族……甚至禽类、兽类,亦各有其种族不同。
“种种名号”,人类,有各人的姓名;鸟类,有各种鸟名;鱼类,有各种鱼名;兽类,亦有各种不同名称的兽类。据已经发现的昆虫,已有六万多种不同的名称,其他未发现的,更不知有若干种。
“种种心性”,众生的心性不同,各如其面,有刚强、有温柔、有暴恶、有良善,有偏于贪心,有偏于嗔恨心,种种随其习气各异,心性亦不一。
“种种知见”,是指众生的知识及其见解,更是千差万别,由于知识高低不同,其思想及见解亦各别。
“种种欲乐”,指个人的爱好而言;“种种意行”,指个人主观而言;“种种威仪”,指个人仪态而言。有人喜爱花花世界,贪恋五欲尘劳;有人喜爱清净,志在出尘;有人意志向善,行为良好;有人居心不轨,无恶不造。有人举止文雅,娴静,有人举止粗暴不安,仅是人类,其欲乐意行,威仪,已各不同,何况一切众生,故说:“种种”。
“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是指众生的依报及受用而言。人类衣服的质料,颜色,款式有种种不同;人类饮食有中餐、西餐、日本餐、印度餐、泰国餐、素食、肉食、生食、熟食,种种不同。
人类居住的地方,有乡村,有郊区,有市区;人类居住的房屋,有用竹,有用木,有用布帐,有用泥草,有用铁用钢。有美如宫殿,有简如茅舍,种种款式不一而足。仅是人类,其衣服,饮食,及居住环境,已有种种不同,何况一切众生?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是摄其余类。因为众生种类繁多,不能一一尽举,仅用此二句,概括一切生灵,天龙八部,如前所说,人指人类,非人,指天仙鬼神等众。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是形容众生身体的构造,形状不同;无足,如蛇及蚯蚓类;二足,如人,如鸟、禽等类;四足如兽类,多足如虫类。
“有色、无色”,是说众生的体质及其色素不同。人固然有人的体质,及其红、黄、白、黑种种肤色不同;而飞禽走兽,昆虫蚂蚁等生物,亦体质各异,颜色不同。是以三界众生,除了无色界外,皆名“有色”。“无色”,指无色界众生,但有心识活动,而无色质的身体。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是形容众生的心态差别。三界众生,凡有识心分别的,皆名有想。
“无想”,指色界第四禅天中的无想天,此天是一类外道,以修无想定为因,招感此非色非心之物,能于五百大劫中,灭心及心所,身如枯木死灰。如俱舍论云:“有法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有物,遮未来心心所,令暂不起”,故名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亦名非想非非想,是指无色界第四非非想处天的众生,属于三界之顶,又名有顶天。生此天时,已无下界众生粗乱的思想,亦无烦恼。外道迷此以为是解脱涅槃,因为仍然有微细识心存在,实非无想,佛悟知其仍有生死,未得解脱。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是说明能随顺众生的心。“如是等类”。指前文所说:“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包括三界六道中,一切四生五类。此等众生,无论生处、住处、色身、形状、相貌、寿命、种族、名号、心性、知见、思想、欲乐、意行,甚至衣服,饮食,居住环境等皆不同,彼此互异。故言:“如是等类”。“我”,是普贤及修学普贤行愿的行者,“彼”,指四生五类种种生类。“转”是内起观智,外行方便。
“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是说明于彼随顺而转的行动与心态。菩萨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需要,给予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对于需要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的人,或需要财物供养、法供养,或需要供给差使,执役服劳的人,无不满足对方所求,实行财法二施,不但心无吝啬,而且内心恭敬,如供养父母师长,甚至如供养承事出世圣人。
阿罗汉,是出世四圣之一,“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词,于其中间超略辟支佛及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人间福田,理应供养,佛及菩萨,是人间明灯,苦海慈航,更应供养承事。今普贤行愿,恒顺众生各种根性,各种爱好,而给予种种承事供养,等“如敬父母,如事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即是以平等心,恒顺众生。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以下是详细说明,菩萨随顺利益众生的种种方便。众生之病,有身病心病之分,医师亦有良医或庸医之别。世间良医,只能治人身病,不能治人心病。而菩萨广学五明,不特精通医学,更精通佛法,对一切病苦众生,无论是身病或心病,皆能对症下药,根治众生身心重病。既能令众生四大色身,却病延年,更能令众生本具法身慧命,消除无明烦恼的痼疾,回复健康,佛性显现,是良医中的良医。故说:于诸痛苦,作为良医。
“诸失道者,示其正路。”正路,是人生应走的康庄大道,亦是升华人格,培养德性,敦品励行,走向幸福必经之道。可惜众生自无始来,背觉含尘,迷失正道,甚至财迷心窍,误入歧途,何止前程危险,还会堕落三恶道。菩萨心生愍怜,此等迷失正路的人,当其徘徊迷途,莫适所从时,菩萨即及时现身,指示其正确之路,令其背弃恶趣,走向佛道,离苦得乐。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昏暗的黑夜,譬喻众生心中烦恼黑暗,招致生死长夜,不知醒觉,无法出离,恒处六道生死苦恼困扰的黑夜中,菩萨为救拔此辈众生,本其利生的悲愿,给予慧光的照耀,使沉浸于生死长夜中的众生,开发内在本具的智慧,免除心中烦恼的黑暗,走向菩提觉道,摆脱生死困扰。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藏,指埋伏地下的宝藏,人因不知开发采用,以致贫穷困苦;喻众生本有佛性,功德具足,可惜埋没蕴藏于众生内心的烦恼沙石中,不得受用,致使众生流浪三界六道,贫穷无福慧,饱受困苦。今菩萨开示众生本具佛性,并协助众生,铲除埋伏佛性的烦恼沙石,使佛性显露,恢复佛性功用,拾回本具功德,不再流浪六道,枉受贫穷困苦,等如世人获得伏藏一样。
为作良医,治疗众生身心重病,是拔苦;示其正路,令得伏藏,令众生恢复觉性,享用本具功德法财,是与乐。菩萨如是以平等心,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需要,给予种种承事,种种供养,拔除一切众生之苦,给与一切众生的乐。
对于需要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的人,或需要财物供养、法供养,或需要供给差使,执役服劳的人,无不满足对方所求,实行财法二施,以解除一切众生物质与精神上的困苦,以满足一切众生,生活及心灵上的需要,甚至为防止杀害众生,而严持禁戒;为停止恼乱众生,而修忍辱行;为广度众生,而精进办道;为觉悟众生,而勤修禅定;为教化众生,而广学般若。令一切众生,彻底解除身心苦恼,获得真理光辉的照耀,走向佛道,共证菩提。不但内心恭敬,而且运心平等,“如敬父母,如事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此是征释。父母师长,有恩于我,二乘圣人,是世间福田,诸佛菩萨,更是黑夜明灯,苦海慈航,供养承事,理所当然,至于其他六道四生五类,何必供养承事?而且要以恭敬平等之心,去供养承事如佛无异,理由何在?普贤菩萨特别解释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中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目的固然是为饶益众生;及其二利究竟,福慧具足,觉悟成佛,分身无量,于十方界,坐道场,成正觉,宣扬正法,教示利喜,目的仍是为饶益众生。所以若有菩萨,能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心心念念,为饶益众生,而随顺众生,恭敬尊重,供养承事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消除身心重病,走向菩萨觉道,证得本具功德,正是畅佛本怀,即等如恭敬尊重供养承事一切诸佛,不但众生欢喜,诸佛如来亦欣慰欢喜,以是之故,菩萨应该恒时随顺众生。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此是再征释,众生是迷情凡夫,诸佛是觉悟的圣者,相去天渊,凡圣有别,何以恭敬供养,尊重承事一切众生,即等如供养尊重承事一切诸佛?普贤菩萨为释众疑,再次解释:“因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十方诸佛,自初发心直至成佛,无不悲智双运,由智照知,生佛体同,圣凡无二,理性平等。是以众生,是诸佛心中的众生,众生之苦,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