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诸佛之苦。因此运无缘大慈,兴同体大悲,恒思救济,平等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所以十方如来,无不以大悲心为自体。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诸佛之所以兴慈运悲,主要原因是愍念众生苦,楞严经言:“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诸佛如来因为怜悯众生迷失真性,“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于是兴慈运悲,恒思救济,故言:“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菩萨因大悲心,观众生苦,而激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希望学佛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彻底拔除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故言:“因于大悲,发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菩萨因同情悲愍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上求下化,广修六度四摄,积极饶益众生,故能于利他的行为中,成就自利的功德,当二利究竟,福慧具足时,便可以成等正觉,故言:“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此引用譬喻,说明恒顺众生的利益。旷野,指空旷荒芜无人居住之郊野;沙是细沙,碛是小石,于旷野细沙小石之间,有一棵很大的树王,若缺乏水,无论树身多大,终会枯死。今其根得水滋润,所以“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此是以法合喻。十法界众生,除诸佛及法身大士,其余权教菩萨,及二乘圣众,与六道凡夫,皆有生死。凡夫为分段生死所缚,二乘为变易生死所恼,旷劫受苦,无由出离,故言:“生死旷野”。
“菩提树王”,喻众生本具法身,沙石喻众生心中烦恼。旷野沙石中,有树王,喻众生生死旷野烦恼中,有法身理体。树根,喻众生本具的佛性种子;水,喻菩萨的大悲心;枝叶,喻戒定慧三无漏学;华,喻六度万行;果,喻佛果菩提。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佛性种子,由于久远劫来,埋没于烦恼丛薮无明沙石中,缺乏大悲水的滋润,无法长养法身慧命,更无法开智慧华,结菩提果。今由于诸佛因中修菩萨行时,常以大悲水,饶益众生,令一切众生本具佛性种子,获得滋润,抽发戒定慧的枝叶,开发六度万行的因华,终结菩提的果实;犹如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此仅站在众生方面说。
若在菩萨本身,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虽曰利他,实则利他的同时,便能成就自利功德。是以一切众生,是诸佛菩萨,菩提树王的根。因为诸佛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一切众生的树根,所以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故言:“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
此结成菩萨,应该恒顺众生的理由。阿耨多罗,译无上,三藐译正等,三菩提译正觉,合言:“无上正等正觉”,即是佛果菩提。何以诸佛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呢?因为诸佛菩萨,大智照物,自他无隔,运用同体大悲,视众生为心中众生,众生的苦乐,等如自己的苦乐。当众生苦恼时,积极拯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但求一切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当众生究竟离苦得乐,趣向菩提时,自己亦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言:“若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则,诸佛菩萨所证的菩提,应该是属于众生,若无众生,菩萨将不会“观众生苦,发菩提心。”若然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饶益众生,就无法成就六度万行的因华,结成无上菩提的果实,所以说:“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此是结示令知。“此义”,指前文所说,恒顺众生,及重重征释,反覆说明,应该恒顺众生的义理。“应如是解”,是劝谕善财童子,及一切菩萨,应该如前文所说,认识理解恒顺众生的意义,而于诸众生不分彼此,不分高下,不分贵贱,恒以平等之心,恭敬供养,尊重承事。“则能成就圆满大悲”,即等如实行法供养如来。因此“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能成就供养如来。”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总结行愿无尽。菩萨能如前文所说,以平等心恒顺众生,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普贤行愿,随顺众生,无有穷尽,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尽未来际,恒顺众生,利乐有情。
10.普皆回向愿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普皆二字,摄尽前九种大愿的功德,意思是说:自从最初礼敬诸佛开始,直至第九恒顺众生所修的功德,皆悉回向,故言:“普皆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即将前面所修自利利他的行业,悉皆用以回向三处。所谓三处,即是众生、菩提、及实际。回自向他,是回向众生;回因向果,是回向菩提;回事向理,是回向实际。
回自向他,是将自己所修一切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使法界众生共同分享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因向果,是将因中所修一切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回事向理,是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不生不灭的真如实际理性。由于真如自性,尽空遍界,无穷无尽,事相功德与理性契合,自然亦无穷无量。
根据华严经十回向品,菩萨回向有十种: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菩萨修行六度、四摄种种法门,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悉除三恶道苦,名救护众生,以此善根回向众生,菩提,实际,心无所著,是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菩萨于佛法中,得不坏信,深入实相,集诸功德,等心而行布施,名不坏回向。
三等诸佛回向:菩萨修因,学诸佛行,见好恶色,心无憎爱,诸根清净,行等诸佛,名等诸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菩萨广修善根,能令此善根功德,遍十方三世诸佛所,及一切众生,以为庄严,如实际理遍十方界,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菩萨得无尽藏法善根力,回向苦恼众生,心净如虚空,不动如大地,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大众坚固善根回向:菩萨以四摄法、四无量心等法门,善教众生坚固不退,并增长善根,闭恶趣门,心得自在,以此善根,随顺众生,尽未来劫,等心布施,心无厌倦,名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菩萨成就念智,安住不动,令诸众生,皆得安住诸功德法,以此善根,同真如相,回向利益一切众生,名如相回向。
九无缚无著回向:菩萨不舍一切善根,恭敬合掌,礼拜诸佛,请转*轮,但心无所著,以此无缚无著之心,回向大菩提果,名无缚无著回向。
十法界无尽回向:菩萨具足慈悲,等心布施,广饶益众生,无有休息,以此善根,回向法界无量佛刹,是名法界无尽回向。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是回自向他,亦是回向众生。“礼拜”,是第一礼敬诸佛愿,“随顺”,是第九恒顺众生愿。“乃至”二字含括中间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等七大行愿。“皆悉”是毫无保留,“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是将自己所修功德,平等普遍,尽施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共得功德,共种善根,共证菩提。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此明回事向理,亦是回向实际。初二句是愿众生得离苦。众生病苦,皆由恶业所感,欲离病苦,当先断其恶因,是以菩萨设法,令诸众生,“欲行恶法,皆悉不成”。反之,令诸众生:“所修善业,皆得速成”自然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免堕三恶道,开示人天涅槃正路,令众生得生善处,甚至出三界、了生死、证涅槃、得真乐,以事行功德,回向涅槃实际理地,是名回向实际。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此是回因向果,亦是回向菩提。菩萨将所修功德,回向无上菩提,更愿担当一切众生,由恶业所感的一切极重苦果。因为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从迷积迷,所作恶业,感报三涂,极重苦果,无由出离,今菩萨愿将自己所修功德,分予众生,甚至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彼众生,因菩萨功德,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之乐。
或问因果定律,自作自受,菩萨如何能代众生受苦?又既然众多菩萨,皆愿代一切众生受苦,因何一切众生,仍然沉溺苦海,求出无由?澄观国师以七义释之。
一起大悲心:菩萨因观众生苦,生大悲心,愿处恶道,为说正法,令彼解脱,是名代受。
二修苦行:菩萨为利益众生,而修种种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名代受。
三留微惑:菩萨成就自利,断惑证真,但为救度众生,留惑润生,受有苦之身,恒居六道,摄化有情,是名代受。
四自舍命:菩萨若见众生,造无间罪,当受大苦,如无其他方便,止其恶行,唯断其命,令息恶因,免堕地狱受苦,宁可自负,杀业恶因,及接受堕落恶道之苦果,是名代受。
报恩经说:“菩萨知恩报恩,修大方便,利益众生,应识随宜,显示方便。过去无畏王,如来灭后,正法之中,有婆罗门子,聪明黠慧,受持五戒,受持正法,因有缘事,远行余国,五百人伴,前至险路,五百群贼具…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