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三种:一披甲精进,是披菩萨大势心之甲,不怖畏种种难行。二摄善精进;即是勤修一切善法而不倦。三利乐精进;勤化众生,利乐有情,尽未来际,心无厌倦。
“不退”:是说菩萨修诸善根功德,展转增进而无退失。法相宗言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指于菩提路上,十信位中的第六信,名不退心,得不退堕外道邪见之家。
二位不退:指十信位中第七位,名不退住,即不退堕二乘之家。
三证不退:初地以上菩萨,出越二乘,证得圣法,不退下位。
四行不退:八地菩萨,得无生忍,必当作佛,更不退转,于有为无为法中,能行一切行,不被相用所动,名行不退。
天台宗则说,不退有三:别教从初住至七住,圆教自初信至七信,能断见思烦恼,永不退堕三界生死轮回,是位不退;别教由八住至十回向止,圆教八信至十信,能伏断尘沙烦恼,不退菩萨利他行,是行不退;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一心三观,任运现前,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念念与中道理相应,是念不退。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是明菩萨因中修檀波罗蜜时,精进之相。菩萨布施,不独舍弃外财的珍宝,更能舍弃内财之身命。
“剥皮为纸”以下等七句,是说菩萨修因,为法忘躯,不惜身命。此可分为因缘及观智两方面解释。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记载:“往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见诸神仙常行慈心,复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济众生,唯集多闻,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人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今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
最胜仙人闻已,念言:我于无量百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是魔王见已,愁忧憔悴,即便隐去。仙人见已,作如是言:我今为法,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为众生故,志诚不虚,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
作是语时,东方去此三十二刹土有佛国土名普无垢,国中有佛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佛即广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佛说法已,还复不现。最胜仙人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尔乃命终,生净名王佛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乐,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见佛,得闻正法。”
若以观智,则观此身,是由五阴四大组合而成,若皮若骨,却无定实,举体全空,无我我所,虽相假有,但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实无自体,故能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经典,而且不止一部两部,而是堆积如须弥之多。
“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是以外财轻施之易,以况前内财重施之难。菩萨行道,为求法故,连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等身外之物?如有求者,菩萨当然欢喜施予。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是总明佛因中历劫修行,除前面所说,内外财布施外,其中所经过种种难行苦行之事,无不难行而能行,难忍而能忍。为饶益众生,为进趣佛道,而牺牲性命。我等常随佛学,亦应该常修一切难行苦行,甚至为法忘躯,不惜身命。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此是举果以辨其行用。既证佛道,自然具足种种神通变化,能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为众说法。菩提树有木树,有七宝树。劣应身佛,于木菩提树下成道,以生草为座;胜应身佛,于七宝菩提树下成佛,以天衣为座。菩提译名正觉,大智度论分析菩提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指十信位的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无上菩提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
二伏心菩提: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菩萨,于诸烦恼,能调伏其心,行诸波罗密。
三明心菩提:初地以上菩萨,能现三世诸佛所证诸法实相,其心明了。
四出到菩提:八地已上菩萨,于般若中,不著般若,能灭诸惑,见十方佛,出离三界,趣向佛果。
五无上菩提:等觉菩萨,坐道场,断烦恼,证法身,成无上道。
今言:“成大菩提”,是指第五种无上菩提。经文于树下成大菩提之前,加“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词,因为菩萨行道,法门无量,所谓:六度万行,前文谨举六度之一的布施度而已。故以“乃至”二字,概括余五度,以及其他八万四千细行,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精勤修持六度万行,福德圆满,智慧具足,方证菩提,故言“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示现种种神通”,是成佛后所作种种佛事。不测谓之神,无碍谓之通。佛证菩提,妙用难测,理智无碍,故能现种种神通。普通天人及鬼神,皆有五通,谓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通;二乘圣人,于前五通外,加漏尽通,合言六通。
晋译华严经,言佛具足十种神通:
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此智能出生过去际之方便,即是宿命通。
二出生无碍天耳智通:此智能出生闻十方音声无碍之天耳方便,属天耳通。
三出生知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心心数法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知一切不可思议心心所法之方便,是他心通。
四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方便智:此智为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之方便,即天眼通。
五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对众生之方便。
六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方便智通力:此智通力为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之方便。
七出生于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世界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一念中,能往诣不可说佛刹之方便。
八出生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力:此通为出生以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之方便。
九出生不可说化身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通为出生对于众生示现,不可说化身之方便。以上五种皆属神足通。
十出生不可说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示现众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对于众生在不可说之世界,示现不可思议等正觉之方便,是漏尽通。佛果十通,虽不出六通,但其境界则远胜二乘,故言:“示现种种神通”。
“起种种变化”,变化即是神通变化,法华玄赞云:“妙用无方曰神,神通变异曰变”。神变亦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三:
一说法神变:谓如来以无碍大智,知众生种种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而应机说法。
二教诫神变:谓如来对诸弟子教诫,是法应作,是法不应用,是道得声闻乘,是道得缘觉乘,是道得菩萨乘等。
三神通神变:如来为调伏骄慢众生,现种种神通,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等。神变不限于身轮,凡佛一切语言,及善巧方便,皆名神变。
大宝积经总以佛之三业为神变,如佛昔日,为度三迦叶,而现十种神变,别行疏钞说:佛之神变有十八种:
一震动:诸佛菩萨定力自在,能普遍震动大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无数世界。
二炽燃:佛身相名显,由于定自在力,能出生种种光明,青光、黄光、赤光、白光等,如底沙如来入火光定,名为炽燃。
三流布:佛菩萨由定自在力,教示利喜,施于众生,如法华经中普贤菩萨言:“我当以神通力,守护是经,于阎浮提,广宣流布,令无绝断。”
四示现:佛依定自在力,变异类形,现种种身,教化一切异类众生。
五转变:佛由定自在力,起胜解通,变身大小不定,或变山河大地,一切物品,甚至饮食,皆能随心转变,以利众生。
六往来自在:山河石壁,无能滞碍,上到梵天,旁至十方,皆随心念即至,如普贤菩萨从宝威得上王佛国来于此土,无所阻碍。
七卷变:佛由定力,令须弥山入芥子中,无量世界,不出一尘等,名之为卷。
八舒变:能展小令大,令一尘一毛皆遍法界。
九众像入身变:身内能包容一切形像,如摩耶夫人能含容无边世界,大菩萨众集会听法,又如普贤身内,佛佛无尽,佛毛孔内,菩萨重重。
十往同类趣变:佛菩萨由定自在力,能现身六道中受生,同其形类,以彼等言音,说法教化。
十一隐变:是从有现无,诸佛菩萨,能于大众前,忽隐忽现,如文殊菩萨于灵山会上,答弥勒菩萨问后,即隐身到龙宫等。
十二显变:是从无而有,如灵山会上,从地涌出,无量菩萨,一一菩萨,皆百福庄严。
十三所作自在变:由于定力,能于十方世界,行住坐卧,所作所为,随意自在,利益众生。
十四制他神变:佛菩萨定力,能制伏一切邪魔外道之邪通。
十五能施辩才神变:凡有志于佛道,而求智慧者,佛菩萨皆能施与。如利涉和尚,求观音菩萨乞无碍辩,结果得过人辩才。
十六能施忆念神变:佛菩萨由定自在力,能加被有情,令知过去久远劫事。
十七能施安乐神变:佛菩萨以大悲力,拔众生苦,令得安乐。
十八放大光明神变:佛菩萨能放光明,照无量世界,如经言:“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乃至遍照十方无数世界。”
十地菩萨及诸如来,皆能具足以上十八种神变,故言:“起种种神变。”
“现种种佛身”,佛身总则有法身,报身,应身;别则有五身,十身等。五身指坚固自性身,福德庄严身,受用智慧身,作变化身,及净法界身等。十身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