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总结请转*轮之大愿无尽。普贤菩萨,以其殊胜愿力,不仅劝请释尊一人转*轮,同时普皆劝请,十方三世,尽空遍界所有诸佛,恒转*轮。所请之佛无尽,能请之心亦无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7.请佛住世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初二句总标第七请佛住世愿。佛证法身,无形无相,原无所住,亦无生灭去来,但为教化众生,随机应现,众生心净,应见佛闻法,佛即示现应身而为说法;众生心垢,无缘见佛,佛即示现舍寿入灭。故知心净观佛,佛则常住,亦即是真正请佛住世。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以下,是明行愿之相。“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是标处周遍,“十方世界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是显佛众多,“将欲示现般涅槃者”,显众生缘尽,佛示现舍寿。般是入义,涅槃译名灭度,意思是能灭五住烦恼,即可以度脱二种生死流。
别行疏钞云:“准涅乐疏中灭义有四,一事灭,二德灭,三应灭,四理灭。言事灭者,事谓生死因果事相,灭生死故,名为事灭。言德灭者,此有其二,若以缘修名德,至果舍修名为德灭,灭彼缘修故。二具德为德,即无性可取,无相可舍,以佛真德,离性相故。言应灭者,随化世间,示灭有因,现亡身智,以应尽还源,名为应灭。言理灭者,此亦有二,一是相空,妄相诸法,空无有实,妄心所取,体相具无。二是真空,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离相离性,名之为空,此是体有相无,真即不空,空即不有,不空不有,即是涅槃,总名理灭。灭义虽众,要唯此四,四灭之中,理灭为本。由见相空,成前事灭;由见真空,成后德灭。依体起用,便有应灭,由此理灭,具二种空,故以理灭为三灭本,具四灭故,名为涅槃。”
若依唯识论,涅槃有四种:
一自性清净涅槃,指真如自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客尘不能染,故名性净。
二有余依涅槃,指二乘圣人,虽断见思烦恼,又有无明余在,或谓三乘圣人,烦恼障尽,离诸尘劫,寂静安乐,名为涅槃,但尚有众苦所依的色身存在,因名有余依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谓诸圣人,或钝根阿罗汉,厌苦欣寂,灰身泯智,烦恼既尽,余依亦灭,名无余依涅槃。
四无住涅槃,指诸佛菩萨,虽然惑尽智圆,证本具真如自性,但大悲愍物,不住涅槃;般若智照,不住生死;尽未来际,利乐有情,用而常寂,名无住涅槃。
自性涅槃,通于凡夫及一切圣人;有余无余涅槃,通于三乘圣众;无住涅槃,唯局限于大乘,是诸佛菩萨境界。今言:“示现般涅槃”,是示显诸佛涅槃,实非真灭,乃示现而已。普贤菩萨于尽空遍界,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佛,“将欲示现般涅槃时”。固然殷勤劝请,诸佛住世。即使是三乘圣众,有学无学,甚至一切诸善知识,悉皆劝请,莫入涅槃,留住世间,“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众生福田。
华严经离世间品言,善知识有十种:“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密善知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令不著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此等善知识,能饶益众生,故皆劝请莫入涅槃。
诸佛出世,及入涅乐。可分为实义及对机二种:
若约实义,其理有三,一以缘性即空的真谛言:则非出非般,如华严经言:“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此是随缘不变义,亦即是空如来藏。
二以法界缘起之俗谛言:则念念处处而出现,念念处处而入灭,因佛证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是以念念出现;如来成正觉,无处不至,是处处出现。遍一切处出现的佛身,是以随相有为言,即念念即生即灭,故念念处处而入涅槃,此是不变随缘义,亦即是不空如来藏。
三以法界实体第一义谛言:则诸佛常住世间,亦常入涅槃,因为寂而常照,故名住世;照而常寂,故名涅槃。此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义,亦即是空不空如来藏义。
若以对机言:由于机缘感应,则菩萨树下出现;若机感缘尽,则双林树下入灭。如华严经出现品说:“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
今普贤菩萨请佛住世,当然是以对机言。实则佛身周遍法界,本无去来,何用劝请,但因众生心水浑浊不清,何止不能见佛,且于三乘圣众,乃至一切善知识,亦无福亲近,致使一切圣众,相继示现入灭。
普贤菩萨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有机会见佛闻法,有机会供养三乘圣众,或有机会亲近善知识,而发愿劝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以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莫入涅槃,恒住世间,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讲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总结弘愿无尽。普贤菩萨说:即使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诸佛住世之愿,亦无有穷尽。而且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8.常随佛学愿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婆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别行疏钞云:“自此以下三愿,皆是回向,常随佛学是自利,恒顺众生是利他,以自利利他二行功德,及前七愿所修之福,回向三处。”
常是恒常,拣非短暂而是永恒;随是随顺,拣非违逆。指自今生开始,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常随顺于佛所说的道理,决不违背佛的宗旨。在一般而言:佛学与学佛不同,佛学是名词,指佛的思想与言论,包括佛所说三藏十二部教典,及其所诠的义理;而学佛则是动词,即如说修行。佛学偏重于知识与理论;学佛著重于模仿,实践,与言行。
今言常随佛学,该是动词,意思是:永远恒常随顺于佛,学佛之所学,行佛之所行,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学佛的思想与意志,学佛的修因与证果,学佛的功德、智慧、与慈悲,学佛济物利生,舍己为人的种种德行,甚至难行难忍的事,亦应学习,时刻约束身心,勿使趣向七情六欲,时刻策励自己,向佛学习,谓之常随佛学。
“如此娑婆世毗卢遮那如来……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是说明学佛因中妙行。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最中的香水海第二十重中第十三重,梵语娑婆,译名堪忍,意思是说:此世界中的众生,能堪忍受一切苦恼,属于秽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佛国土。“毗卢遮那如来”,是释迦牟陀佛的真身,天台宗以毗卢遮那及释迦,次第配佛的三身。
如法华文句说:“法身如来名毗卢,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毗卢遮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
法华玄义言:“觉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卢遮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
华严宗则以毗卢遮那是报身佛,晋译华严,名卢舍那,唐译华严名毗卢遮那,古译净满,新译光明遍照,因佛以身智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故,是佛的自受用身。
密宗则以毗卢遮那,是释迦理智不二的法身佛,译名大日如来,如大日经疏说:“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通明之义。”又说:“所谓毗卢遮那者,日也,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就一切众生事业,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
毗卢遮那,既是释迦如来的法身,则言毗卢遮那,即等如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成佛,是婆娑世界的教主,因名:“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
“从初发心”是自从凡夫时,最初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开始,一直勇猛精进不退。别行疏说:心有十种相:“一亲近善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所以十事,皆是发心求大菩提之相。”
又真发菩提心,应该具足以下十种心:
一信心:是信本具佛性,乐念真如,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愿求一切智;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学如实行。
二进心:勇猛精进,坚固前之信心,远离众苦。
三念心:由精进力,六念现前,念佛三身,种智无边;念法教理行果,能利益众生;念僧理事和合;念戒成就菩萨三聚净戒;念施,平等实行财、法、无畏之施;念天,念第一义天,常乐我净。此六念皆是属于正念,由精进行,成就正念心。
四慧心:不妄分别,开悟决择,唯识道理,慧解现前,正观诸法,名慧心。
五定心:修正定聚,止息外缘,摄心定境,名定心。
六戒心:恒住三聚净戒,自利兼他。
七回向心:将前所种善根,回向佛果菩提。
八说法心:于末法时,发心受持如来正法,策励修行,广为人说,令法广布,名说法心。
九舍心:于身命财产,以及一切烦恼,普皆舍弃,名为舍心。
十愿心:愿求佛果菩提。真正发心者,应具备此十种心,能具备此十种心者,可作贤位,名发心住。
“精进”,拣非懈怠,万行无杂谓之精,勇猛向前名进。又练心于一,谓之精,专心务达,谓之进。身精进者,则能如法致财,用于布施;心精进者,则能断烦恼,而远离恶法。
佛经说精进…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