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總結請轉*輪之大願無盡。普賢菩薩,以其殊勝願力,不僅勸請釋尊一人轉*輪,同時普皆勸請,十方叁世,盡空遍界所有諸佛,恒轉*輪。所請之佛無盡,能請之心亦無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7.請佛住世願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
初二句總標第七請佛住世願。佛證法身,無形無相,原無所住,亦無生滅去來,但爲教化衆生,隨機應現,衆生心淨,應見佛聞法,佛即示現應身而爲說法;衆生心垢,無緣見佛,佛即示現舍壽入滅。故知心淨觀佛,佛則常住,亦即是真正請佛住世。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以下,是明行願之相。“所有盡法界虛空界”,是標處周遍,“十方世界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是顯佛衆多,“將欲示現般涅槃者”,顯衆生緣盡,佛示現舍壽。般是入義,涅槃譯名滅度,意思是能滅五住煩惱,即可以度脫二種生死流。
別行疏鈔雲:“准涅樂疏中滅義有四,一事滅,二德滅,叁應滅,四理滅。言事滅者,事謂生死因果事相,滅生死故,名爲事滅。言德滅者,此有其二,若以緣修名德,至果舍修名爲德滅,滅彼緣修故。二具德爲德,即無性可取,無相可舍,以佛真德,離性相故。言應滅者,隨化世間,示滅有因,現亡身智,以應盡還源,名爲應滅。言理滅者,此亦有二,一是相空,妄相諸法,空無有實,妄心所取,體相具無。二是真空,如來藏中,恒沙佛法,離相離性,名之爲空,此是體有相無,真即不空,空即不有,不空不有,即是涅槃,總名理滅。滅義雖衆,要唯此四,四滅之中,理滅爲本。由見相空,成前事滅;由見真空,成後德滅。依體起用,便有應滅,由此理滅,具二種空,故以理滅爲叁滅本,具四滅故,名爲涅槃。”
若依唯識論,涅槃有四種:
一自性清淨涅槃,指真如自性,無始時來本自清淨,客塵不能染,故名性淨。
二有余依涅槃,指二乘聖人,雖斷見思煩惱,又有無明余在,或謂叁乘聖人,煩惱障盡,離諸塵劫,寂靜安樂,名爲涅槃,但尚有衆苦所依的色身存在,因名有余依涅槃。
叁無余依涅槃,謂諸聖人,或鈍根阿羅漢,厭苦欣寂,灰身泯智,煩惱既盡,余依亦滅,名無余依涅槃。
四無住涅槃,指諸佛菩薩,雖然惑盡智圓,證本具真如自性,但大悲愍物,不住涅槃;般若智照,不住生死;盡未來際,利樂有情,用而常寂,名無住涅槃。
自性涅槃,通于凡夫及一切聖人;有余無余涅槃,通于叁乘聖衆;無住涅槃,唯局限于大乘,是諸佛菩薩境界。今言:“示現般涅槃”,是示顯諸佛涅槃,實非真滅,乃示現而已。普賢菩薩于盡空遍界,十方叁世佛刹極微塵數佛,“將欲示現般涅槃時”。固然殷勤勸請,諸佛住世。即使是叁乘聖衆,有學無學,甚至一切諸善知識,悉皆勸請,莫入涅槃,留住世間,“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爲衆生福田。
華嚴經離世間品言,善知識有十種:“所謂令住菩提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知識,令行諸波羅密善知識,令解脫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衆生善知識,令得決定辯才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令于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此等善知識,能饒益衆生,故皆勸請莫入涅槃。
諸佛出世,及入涅樂。可分爲實義及對機二種:
若約實義,其理有叁,一以緣性即空的真谛言:則非出非般,如華嚴經言:“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此是隨緣不變義,亦即是空如來藏。
二以法界緣起之俗谛言:則念念處處而出現,念念處處而入滅,因佛證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衆生,是以念念出現;如來成正覺,無處不至,是處處出現。遍一切處出現的佛身,是以隨相有爲言,即念念即生即滅,故念念處處而入涅槃,此是不變隨緣義,亦即是不空如來藏。
叁以法界實體第一義谛言:則諸佛常住世間,亦常入涅槃,因爲寂而常照,故名住世;照而常寂,故名涅槃。此即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義,亦即是空不空如來藏義。
若以對機言:由于機緣感應,則菩薩樹下出現;若機感緣盡,則雙林樹下入滅。如華嚴經出現品說:“佛子,諸佛如來爲令衆生,生欣樂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
今普賢菩薩請佛住世,當然是以對機言。實則佛身周遍法界,本無去來,何用勸請,但因衆生心水渾濁不清,何止不能見佛,且于叁乘聖衆,乃至一切善知識,亦無福親近,致使一切聖衆,相繼示現入滅。
普賢菩薩爲欲利益一切衆生,令衆生有機會見佛聞法,有機會供養叁乘聖衆,或有機會親近善知識,而發願勸請: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以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莫入涅槃,恒住世間,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弘揚佛法,利益衆生。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講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總結弘願無盡。普賢菩薩說:即使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諸佛住世之願,亦無有窮盡。而且是盡未來際,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8.常隨佛學願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婆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別行疏鈔雲:“自此以下叁願,皆是回向,常隨佛學是自利,恒順衆生是利他,以自利利他二行功德,及前七願所修之福,回向叁處。”
常是恒常,揀非短暫而是永恒;隨是隨順,揀非違逆。指自今生開始,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常隨順于佛所說的道理,決不違背佛的宗旨。在一般而言:佛學與學佛不同,佛學是名詞,指佛的思想與言論,包括佛所說叁藏十二部教典,及其所诠的義理;而學佛則是動詞,即如說修行。佛學偏重于知識與理論;學佛著重于模仿,實踐,與言行。
今言常隨佛學,該是動詞,意思是:永遠恒常隨順于佛,學佛之所學,行佛之所行,以佛心爲己心,以佛志爲己志,學佛的思想與意志,學佛的修因與證果,學佛的功德、智慧、與慈悲,學佛濟物利生,舍己爲人的種種德行,甚至難行難忍的事,亦應學習,時刻約束身心,勿使趣向七情六欲,時刻策勵自己,向佛學習,謂之常隨佛學。
“如此娑婆世毗盧遮那如來……及余種種難行苦行”,是說明學佛因中妙行。娑婆世界,是華藏世界,最中的香水海第二十重中第十叁重,梵語娑婆,譯名堪忍,意思是說:此世界中的衆生,能堪忍受一切苦惱,屬于穢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佛國土。“毗盧遮那如來”,是釋迦牟陀佛的真身,天臺宗以毗盧遮那及釋迦,次第配佛的叁身。
如法華文句說:“法身如來名毗盧,此翻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毗盧遮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
法華玄義言:“覺妙究竟顯,名毗盧遮那。智妙究竟滿,名盧遮那,行妙究竟滿,名釋迦牟尼。”
華嚴宗則以毗盧遮那是報身佛,晉譯華嚴,名盧舍那,唐譯華嚴名毗盧遮那,古譯淨滿,新譯光明遍照,因佛以身智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故,是佛的自受用身。
密宗則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理智不二的法身佛,譯名大日如來,如大日經疏說:“梵音毗盧遮那者,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通明之義。”又說:“所謂毗盧遮那者,日也,如世間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長一切萬物,成就一切衆生事業,今法身如來,亦複如是,故以爲喻。”
毗盧遮那,既是釋迦如來的法身,則言毗盧遮那,即等如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成佛,是婆娑世界的教主,因名:“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
“從初發心”是自從凡夫時,最初發菩提心勤求佛道開始,一直勇猛精進不退。別行疏說:心有十種相:“一親近善友,二供養諸佛,叁修習善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愛樂大乘,十求佛智,所以十事,皆是發心求大菩提之相。”
又真發菩提心,應該具足以下十種心:
一信心:是信本具佛性,樂念真如,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願求一切智;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衆,學如實行。
二進心:勇猛精進,堅固前之信心,遠離衆苦。
叁念心:由精進力,六念現前,念佛叁身,種智無邊;念法教理行果,能利益衆生;念僧理事和合;念戒成就菩薩叁聚淨戒;念施,平等實行財、法、無畏之施;念天,念第一義天,常樂我淨。此六念皆是屬于正念,由精進行,成就正念心。
四慧心:不妄分別,開悟決擇,唯識道理,慧解現前,正觀諸法,名慧心。
五定心:修正定聚,止息外緣,攝心定境,名定心。
六戒心:恒住叁聚淨戒,自利兼他。
七回向心:將前所種善根,回向佛果菩提。
八說法心:于末法時,發心受持如來正法,策勵修行,廣爲人說,令法廣布,名說法心。
九舍心:于身命財産,以及一切煩惱,普皆舍棄,名爲舍心。
十願心:願求佛果菩提。真正發心者,應具備此十種心,能具備此十種心者,可作賢位,名發心住。
“精進”,揀非懈怠,萬行無雜謂之精,勇猛向前名進。又練心于一,謂之精,專心務達,謂之進。身精進者,則能如法致財,用于布施;心精進者,則能斷煩惱,而遠離惡法。
佛經說精進…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