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P10

  ..續本文上一頁有叁種:一披甲精進,是披菩薩大勢心之甲,不怖畏種種難行。二攝善精進;即是勤修一切善法而不倦。叁利樂精進;勤化衆生,利樂有情,盡未來際,心無厭倦。

  “不退”:是說菩薩修諸善根功德,展轉增進而無退失。法相宗言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指于菩提路上,十信位中的第六信,名不退心,得不退墮外道邪見之家。

  二位不退:指十信位中第七位,名不退住,即不退墮二乘之家。

  叁證不退:初地以上菩薩,出越二乘,證得聖法,不退下位。

  四行不退:八地菩薩,得無生忍,必當作佛,更不退轉,于有爲無爲法中,能行一切行,不被相用所動,名行不退。

  天臺宗則說,不退有叁:別教從初住至七住,圓教自初信至七信,能斷見思煩惱,永不退墮叁界生死輪回,是位不退;別教由八住至十回向止,圓教八信至十信,能伏斷塵沙煩惱,不退菩薩利他行,是行不退;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分斷無明,分證法身,一心叁觀,任運現前,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念念與中道理相應,是念不退。

  “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是明菩薩因中修檀波羅蜜時,精進之相。菩薩布施,不獨舍棄外財的珍寶,更能舍棄內財之身命。

  “剝皮爲紙”以下等七句,是說菩薩修因,爲法忘軀,不惜身命。此可分爲因緣及觀智兩方面解釋。集一切福德叁昧經記載:“往昔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勝,住山林中,見諸神仙常行慈心,複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濟衆生,唯集多聞,滅衆生煩惱邪見,能生正見。念已,便詣城邑聚落,處處推求說法之師,時有天魔來語仙人言:我今有佛所說一偈,汝今若能剝皮爲紙,刺血爲墨,析骨爲筆,書寫此偈,當爲汝說。

  最勝仙人聞已,念言:我于無量百千劫中,常以無事爲他割截受苦無量,都無利益。今當舍不堅之身,易得妙法,歡喜踴躍,即以利刀剝皮爲紙,刺血爲墨,析骨爲筆,合掌向天,請說佛偈,是魔王見已,愁憂憔悴,即便隱去。仙人見已,作如是言:我今爲法,不惜身命,剝皮爲紙,刺血爲墨,析骨爲筆,爲衆生故,志誠不虛,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說法者,當現我前。

  作是語時,東方去此叁十二刹土有佛國土名普無垢,國中有佛號淨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痛即除,平複如故,佛即廣說集一切福德叁昧,最勝聞法,得無礙辯,佛說法已,還複不現。最勝仙人得辯才已,爲諸衆生,廣說妙法,令無量衆生,住叁乘道,經千歲後,爾乃命終,生淨名王佛普無垢國,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淨威,昔最勝者今我身是。是以當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樂,法亦不滅,雖在異土,常面見佛,得聞正法。”

  若以觀智,則觀此身,是由五陰四大組合而成,若皮若骨,卻無定實,舉體全空,無我我所,雖相假有,但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實無自體,故能不惜身命,剝皮爲紙,刺血爲墨,析骨爲筆,書寫經典,而且不止一部兩部,而是堆積如須彌之多。

  “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是以外財輕施之易,以況前內財重施之難。菩薩行道,爲求法故,連犧牲性命,亦在所不惜,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等身外之物?如有求者,菩薩當然歡喜施予。

  “及余種種,難行苦行”,是總明佛因中曆劫修行,除前面所說,內外財布施外,其中所經過種種難行苦行之事,無不難行而能行,難忍而能忍。爲饒益衆生,爲進趣佛道,而犧牲性命。我等常隨佛學,亦應該常修一切難行苦行,甚至爲法忘軀,不惜身命。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刹利,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此是舉果以辨其行用。既證佛道,自然具足種種神通變化,能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爲衆說法。菩提樹有木樹,有七寶樹。劣應身佛,于木菩提樹下成道,以生草爲座;勝應身佛,于七寶菩提樹下成佛,以天衣爲座。菩提譯名正覺,大智度論分析菩提有五種:

  一發心菩提:指十信位的菩薩,于無量生死中,爲無上菩提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

  二伏心菩提: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菩薩,于諸煩惱,能調伏其心,行諸波羅密。

  叁明心菩提:初地以上菩薩,能現叁世諸佛所證諸法實相,其心明了。

  四出到菩提:八地已上菩薩,于般若中,不著般若,能滅諸惑,見十方佛,出離叁界,趣向佛果。

  五無上菩提:等覺菩薩,坐道場,斷煩惱,證法身,成無上道。

  今言:“成大菩提”,是指第五種無上菩提。經文于樹下成大菩提之前,加“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詞,因爲菩薩行道,法門無量,所謂:六度萬行,前文謹舉六度之一的布施度而已。故以“乃至”二字,概括余五度,以及其他八萬四千細行,菩薩經叁大阿僧祇劫,精勤修持六度萬行,福德圓滿,智慧具足,方證菩提,故言“乃至樹下成大菩提”。

  “示現種種神通”,是成佛後所作種種佛事。不測謂之神,無礙謂之通。佛證菩提,妙用難測,理智無礙,故能現種種神通。普通天人及鬼神,皆有五通,謂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通;二乘聖人,于前五通外,加漏盡通,合言六通。

  晉譯華嚴經,言佛具足十種神通:

  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此智能出生過去際之方便,即是宿命通。

  二出生無礙天耳智通:此智能出生聞十方音聲無礙之天耳方便,屬天耳通。

  叁出生知一切衆生不可思議心心數法方便智通:此智通爲出生知一切不可思議心心所法之方便,是他心通。

  四出生無礙天眼:觀察衆生方便智:此智爲出生無礙天眼,觀察衆生之方便,即天眼通。

  五出生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示現衆生方便智通:此智通爲出生不可思議自在神力對衆生之方便。

  六出生一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方便智通力:此智通力爲出生一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之方便。

  七出生于一念中往詣不可說世界方便智通:此智通爲出生一念中,能往詣不可說佛刹之方便。

  八出生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力:此通爲出生以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之方便。

  九出生不可說化身示現衆生方便智通:此通爲出生對于衆生示現,不可說化身之方便。以上五種皆屬神足通。

  十出生不可說世界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思議示現衆方便智通:此智通爲出生對于衆生在不可說之世界,示現不可思議等正覺之方便,是漏盡通。佛果十通,雖不出六通,但其境界則遠勝二乘,故言:“示現種種神通”。

  “起種種變化”,變化即是神通變化,法華玄贊雲:“妙用無方曰神,神通變異曰變”。神變亦有多種,大致可分爲叁:

  一說法神變:謂如來以無礙大智,知衆生種種善惡業因,及善惡果報,而應機說法。

  二教誡神變:謂如來對諸弟子教誡,是法應作,是法不應用,是道得聲聞乘,是道得緣覺乘,是道得菩薩乘等。

  叁神通神變:如來爲調伏驕慢衆生,現種種神通,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等。神變不限于身輪,凡佛一切語言,及善巧方便,皆名神變。

  大寶積經總以佛之叁業爲神變,如佛昔日,爲度叁迦葉,而現十種神變,別行疏鈔說:佛之神變有十八種:

  一震動:諸佛菩薩定力自在,能普遍震動大地,乃至叁千大千世界,或無數世界。

  二熾燃:佛身相名顯,由于定自在力,能出生種種光明,青光、黃光、赤光、白光等,如底沙如來入火光定,名爲熾燃。

  叁流布:佛菩薩由定自在力,教示利喜,施于衆生,如法華經中普賢菩薩言:“我當以神通力,守護是經,于閻浮提,廣宣流布,令無絕斷。”

  四示現:佛依定自在力,變異類形,現種種身,教化一切異類衆生。

  五轉變:佛由定自在力,起勝解通,變身大小不定,或變山河大地,一切物品,甚至飲食,皆能隨心轉變,以利衆生。

  六往來自在:山河石壁,無能滯礙,上到梵天,旁至十方,皆隨心念即至,如普賢菩薩從寶威得上王佛國來于此土,無所阻礙。

  七卷變:佛由定力,令須彌山入芥子中,無量世界,不出一塵等,名之爲卷。

  八舒變:能展小令大,令一塵一毛皆遍法界。

  九衆像入身變:身內能包容一切形像,如摩耶夫人能含容無邊世界,大菩薩衆集會聽法,又如普賢身內,佛佛無盡,佛毛孔內,菩薩重重。

  十往同類趣變:佛菩薩由定自在力,能現身六道中受生,同其形類,以彼等言音,說法教化。

  十一隱變:是從有現無,諸佛菩薩,能于大衆前,忽隱忽現,如文殊菩薩于靈山會上,答彌勒菩薩問後,即隱身到龍宮等。

  十二顯變:是從無而有,如靈山會上,從地湧出,無量菩薩,一一菩薩,皆百福莊嚴。

  十叁所作自在變:由于定力,能于十方世界,行住坐臥,所作所爲,隨意自在,利益衆生。

  十四製他神變:佛菩薩定力,能製伏一切邪魔外道之邪通。

  十五能施辯才神變:凡有志于佛道,而求智慧者,佛菩薩皆能施與。如利涉和尚,求觀音菩薩乞無礙辯,結果得過人辯才。

  十六能施憶念神變:佛菩薩由定自在力,能加被有情,令知過去久遠劫事。

  十七能施安樂神變:佛菩薩以大悲力,拔衆生苦,令得安樂。

  十八放大光明神變:佛菩薩能放光明,照無量世界,如經言:“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乃至遍照十方無數世界。”

  十地菩薩及諸如來,皆能具足以上十八種神變,故言:“起種種神變。”

  “現種種佛身”,佛身總則有法身,報身,應身;別則有五身,十身等。五身指堅固自性身,福德莊嚴身,受用智慧身,作變化身,及淨法界身等。十身是: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