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因此品是以普賢十大願王,引導華藏海衆,往生極樂,是以古人將此品列爲淨土五經之一,作爲修淨土者日課必誦的經典。
四、經的譯題
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此是本經的譯題。因爲此經是唐朝貞元年間譯的,故于譯者之前,冠以唐字。罽賓,是羯濕彌羅國之別名,在印度之北,亦名北天竺。叁藏,指經藏、律藏、論藏,是譯者的德號。般若,是譯者的法號。原名金剛般若,謂此譯師,精通經律論叁藏,能從金剛心所起的智慧,令自他斷惑證真,因名叁藏般若。
“奉诏譯”的意思是:叁藏般若法師,奉唐朝德宗皇帝之诏命而譯此經。自貞元十二年開始,至十四年(公曆七九八)譯成。
五、講解經文
所有佛經的內容,皆分爲序分,正宗分,以及流通分。普賢行願品,雖僅是四十卷華嚴經中最後的一卷,無如是我聞等六種證信序,但其經文內容,亦含有序分,正宗分,以及流通分叁大類別。
(一)序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這段經文,可以說是本經的序分,初二句是結前,告諸菩薩以下是起後。因承前文,故說:“爾時”,即是當普賢菩薩在叁十九卷經文中,廣稱贊如來功德已竟之時。
“菩薩”譯名覺有情,“摩诃薩”譯名大,菩薩品位差別高低不等,聖凡亦異,初發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修事相行的覺有情,名凡夫菩薩。進入十信,安住聖位的覺有情,名聖人菩薩,亦即是菩薩位中的菩薩。及其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位次後,登初地的覺有情,方名摩诃薩。普賢菩薩,居十地後心,位在等覺,是菩薩中品位最高者,因名“菩薩摩诃薩”。又普賢菩薩是衆多覺有情中,心境廣大,解行衆多,功德殊勝的覺有情,因名菩薩摩诃薩。
“如來”,是佛十種通號之一,梵文多陀阿伽陀,譯名如來。如是真如,指能以正智證真如理,而來成正覺教化衆生的聖者言。大日經疏言:“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故名如來。”此中如來,正指毗盧遮那佛,通指一切諸佛。
“功德”,是指功能之德,因此功能善資潤一切有情,造福世間故名功。此功是善家之德,因名功德。又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施物言功,歸己名德。諸佛如來,無量劫中,廣修六度萬行,積聚功德,歎莫能盡,因名“如來勝功德”。普賢菩薩于前卷稱歎如來勝功德已,繼續告訴華藏海會中諸菩薩衆,及善財童子。
善財童子是福城東長者子。長者有五百童子,善財,是五百童子之一,由于生時,種種珍寶從地湧出,相師取名善財。在佛法言:能厭離惡友,親近善知識,隨學菩薩行,善能積聚功德法財,因名善財。童子,是指個性率直誠懇,天真無邪言,非關年齡。當時,文殊菩薩在福城東(現在印度的孟加拉灣海岸),莊嚴幢娑羅林中說法,善財聞法即發心,求菩提道。文殊菩薩爲堅固他的信心,增長菩提道,教他廣參善知識。善財依教南下,遍訪五十叁位善知識,最後參禮普賢菩薩,加上文殊,共五十五位。但善財依教南下,故除文殊,其中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同一會訪問,故除有德童女,所以史稱之爲五十叁參。
普賢菩薩因善財子的參訪,即爲其廣贊諸佛殊勝功德,顯佛果殊勝。但果必由因,欲證佛殊勝果德,當修普賢殊勝行因,因此,善財是本經的發起衆,亦是當機衆,故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已,即告善財童子,及在會諸大菩薩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善男子”,是菩薩通稱,以其能擔當大任,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具足大丈夫勇猛之相的緣故。“十方”指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中,皆有佛住世,轉*輪,度衆生,故言:“十方一切諸佛”。
“不可說不可說”,是數目之最大,“劫”,是時間的最長。梵語劫波,譯言時分,即是時間,時間之最短名一刹那,時間之最長名一劫,劫有大中小之分,佛說劫初人壽八萬四千歲,由于人心每況愈下,每過百年人壽自然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時,人因苦惱不堪,回心向善,人壽亦隨之增加。如是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時,謂之一小劫。積二十小劫,名一中劫。積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爲一大劫。
“佛刹”是指諸佛教化衆生的佛國土。普賢菩薩說:假如有人以不可說不可說如是衆多的佛國土,碎爲極微細的微塵,經過如是衆多極微塵數劫的長時間,由十方一切諸佛相續演說佛的功德,亦不可以窮盡。然則,又豈獨是我普賢一人所能盡贊佛的功德?此總顯如來功德不可思議,然欲成就如斯廣大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唯一辦法,就是修學十種廣大的行願,以十種廣大行願爲因,自然可以成就如來殊勝的果德,故言:“若欲成就此功德門者,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此是發起演說此十種廣大勝行的原因,可說是本經的發起序。
(二)正宗分
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此是總標名列數。一至十是數,禮敬諸佛等是名。全部華嚴經不外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以佛果功德啓發一切衆生的信解心,令其初發心時,即發起成就佛果功德之心,謂之:因該海果。佛果功德,由攝一切衆生因地心行之功而顯現,謂之:果徹因源。前面所列的十種普賢行願,正是因該果海,果微因源的願行。前八願是上求願,後二願是下化願,以前八種願行,擴充大悲心;由大悲心所成就的功德,布施回向于一切衆生,而無所住著。如是上求下化,悲智雙運,終成佛道,正是本經的宗旨,因名正宗分。
(1)正示十大願行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聖是聖人,有世間的聖人,也有出世間的聖人。世間聖人,是人道中之聖者;出世間的聖人,則有四聖的分別。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聖人,菩薩是大乘聖人,佛是聖中之聖。普賢菩薩,位居等覺,故善財童子稱之爲大聖。
“雲何禮敬乃至回向”,是詢問十大行願的內容。前普賢菩薩告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若欲成就佛果功德,當修十種勝行,並列舉十種勝行的名稱,但未說其詳,是以身爲當機衆的善財童子,特別提出征詢其詳,表示自己願意學習。
1.禮敬諸佛願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初二句是經家敘述。“言禮敬諸佛者”,是總標第一大願之名。十大行願中,第一大願,名禮敬諸佛願。禮是身業,敬是意業,由心生恭敬至誠,收攝妄念,專心一意,策動身體,合掌低頭,曲躬俯伏,反掌接足,名之爲禮敬,或敬禮。爲甚麼要禮敬十方叁世諸佛?因爲諸佛是:叁覺圓、萬德備的大覺聖尊,是衆生的無上福田,應當尊重禮敬。古人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何況人能遍禮十方過去與現在諸佛,當然是尊重佛的智慧,景仰佛的德行,對諸佛的言教,歡喜信受奉行;自然可以淨化身心,增長福慧;人能敬禮未來諸佛,無異是對自己及一切衆生人格的尊重,因爲自己與衆生,都是未來之佛。
人能對自己人格尊重,當然不敢懈怠放逸,自甘墮落,而能發奮向上;人能對他人尊重,不敢輕視他人,就可以對治我慢貢高,促進人間互相尊重與和睦。那麼,敬禮叁世諸佛的結果,既然可以令人自覺自奮,還可以改善人際與國際關系,取消彼此敵對,止息戰爭,實現和平共處,共存共榮。
禮敬有種種不同方式,華嚴疏鈔清涼國師,依寶意叁藏法師所說的七種禮,再加叁種,合爲十種禮。
一我慢禮:心不恭敬,身如碓之上下,是我慢禮。
二唱和禮:高聲喧雜,詞句渾亂,如應赴經忏僧人,身不端肅,意不虔誠。
叁恭敬禮:收攝身心雜念,五體投地,捧足殷重,以最尊之頂,叩叁寶最卑之足,恭敬至誠,名恭敬禮。若能如離垢慧經所說:“願我右膝著地時,令諸衆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時,令諸衆生,于外道法中不起邪見。願我右手著地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右手指地時,震動現端,證大菩提。願我左手著地之時,于諸外道,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願我頭頂著地之時,令諸衆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如是叁業恭敬,名恭敬禮。
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知能禮所禮,皆如影像,不生執著,名無相禮。
五起用禮:法性雖離能所,但能從體起用,普運身心,如影普遍,遍禮諸佛。
六內觀禮:即內觀法性平等,外不攀緣境像,能禮所禮,皆法身真佛,不向外求。無相禮,是修空觀,禮真谛佛;起用禮,是修假觀,禮俗谛佛;內觀禮,是修中觀,禮第一義谛佛。
七實相禮:了達諸法實相無相,內外一如,非空非不空,非禮非不禮,非有相非無相,不執空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名實相禮。
八大悲禮:實相禮,是觀智圓明,大悲禮,是大悲利物。隨一一禮,皆回迥衆生;普代衆生而禮佛。
九總攝禮:總攝第叁至第八共六種禮爲一觀,因第一我慢禮,及第二唱和禮並不如法,故不攝入。凡禮佛者,必須先叁業恭敬,繼之五體投地,捧足殷重,然後進入法性。離能所相,普運身心,禮不可禮,但禮內佛,不向外求。若內若外,同一實相,隨一一禮,普代衆生,方稱如法之禮。
十無盡禮:能禮所禮,重重無盡,如偈頌言:“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謂之無盡禮。
“所有盡…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