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力,庄严法身,是十度中的愿度。
七无染义:华的本身清净无垢,如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出于清水不沾;喻佛行愿,恒与定俱,处浊恒清,远离诸垢,即十度中的禅度。
八巧成义:华之用途极广,居家旅行,喜庆举丧,皆需要用华点缀;喻佛所修德业,利他众行,善巧成就,即因行十度中的檀度。
九芬馥义:华香芬芳馥毓;喻佛众德住持,流香弥远,即十度中的力度。
十开敷义:花朵盛开,灿烂无比;喻佛种种德行荣敷,心华灿烂,是十度中的精进度。
“严”是庄严,严饰。佛以因行十度的因华,庄严成就佛果十身,华是能庄严,佛果是所庄严,若因若果,若能若所,无不庄严。
华严疏钞说严亦有十义:
一以因严果以成人,是由因显果义。
二以果严因以显胜,成果之后,能令一一因行皆无边际,即题中“佛华严”三字。
三以人严法以显用,是明佛旷劫修因,方显法身之体用。
四以法严人以显圆,若不得法之体用,因果不能圆妙,即题中“大方广佛华严”等六字。
五以体严用令周遍,如用不得体,不能周遍。
六以用严体而知本,若无大用,不能显体本之广大,是题中“大方广”三字。
七以体严相而知妙,谓相若有体即入重重无碍。
八以相严体以明玄因,无相不显体之深玄,即“大方”二字。
九以义严教超言念,由所诠义理难思,故知能诠之教离言绝相。
十诸用互严以融摄,如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等。
如是以因果,体相用,及教义等互严,以显佛之性德,行德,果德,皆圆融无碍,微妙难思,因名严。大方广是性德,属于法;佛是果德,属于人;华是行德,属于喻。华为能严,佛是所严;华与佛之因果是别相,严是总相,因名“大方广佛华严”。
“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昔日佛对众生演说正法后,弟子将佛所说,结集成文,流传于世,不但传于千古而不变,而且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因名为经。经有十义:
一涌泉义:经藏诠义无穷,如泉水的滔滔不绝,涌注无竭。
二出生义:佛经诠义,能出生一切善法因果。
三显示义:经能显示一切事理性相因果等法,令人明了生解。
四绳墨义:经诠要义,能定邪正,令人心随正教,远离邪念;知因识果,去恶修善,如木匠之绳墨,能定曲直,知所取舍。
五贯穿义:经能贯串佛所说性相,事理,智断,行位,因果等义,令不散失;如人以线穿花成鬘,用以庄饰。
六摄持义:经能摄持所化众生,令舍妄归真,返本还源,不致攀绿六尘,流转生死。
七是常义:经诠要义,是万古常规,历久不变。
八是法义:经中所诠妙法,是诸佛共轨,万圣同遵,无能越者。
九是典义:经诠正理,典直无邪。
十是经义:佛说诸经,是众生出离生死的途径,是进趣涅槃之正路。
以佛所说教典,皆具足以上十义,因名为经。本经是以普贤胜行的因华,以显毗卢佛果圆满,性德圆融,微妙难思。复由毗卢佛果威德神力,彰普贤行愿境界无尽,因果互严,人法皆胜,因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三、经的品题
品的题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出于唐贞元年间,般若三藏法师所译的四十卷华严经,即是唐初所译,八十卷华严经中的入法界品。但八十华严,独缺此文,此文是般若所译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个别印单行本流通。因此,今之品题,非限于此单行本,亦是四十卷华严之总题。而此单行本既然是四十华严最后之一卷,当然亦可以称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入”,通于能所,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以能入之普贤行愿,入于不思议解脱境界,能所互相契合,互相证入,因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不思议”,显示此法是:心不能思,口不能议,微妙难测,故名不思议。其义有四:
一广不思议,以事相繁多,其境界相,广阔无涯,名不思议。
二深不思议:以理性周遍,深不可测,名不思议。
三事理无碍不思议:若事若理,皆圆融无碍;若性若相,皆不可议。以诸法性空故,不可作事想;以诸法缘起故,不可作理想。诸法性空而缘起,缘起而性空,名不思议。
四以性融相不思议:即性相互融,重重无尽,名不思议。
“解脱”有二:一作用解脱:以其作用自在无碍,故名解脱。二离障解脱:以二智照了,远离二障,内体无障,外用无累,故名解脱。二义相成,总名解脱。
“境界”通于凡圣,凡夫境界,由烦恼发业,招感业系苦果,不名解脱。二乘圣人,及地前菩萨境界,未离所知障,虽对凡夫而言解脱,但不得名不思议解脱。唯地上菩萨,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以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理,复以后得无分别智,照了一切法相,无始无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得名不思议解脱境界。但八地以上菩萨境界,证理较前地菩萨更深,能性相理事圆融不二,而佛果境界较地上菩萨更胜。今此题中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指十地最后心,高位菩萨的境界,亦即是普贤菩萨智慧所显,毗卢遮那佛的境界,因名“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前面所说:“不思议解脱”,是所证入的境界,普贤是能证入之人,行愿是能证入之法。普贤二字,有通有别,通指所有一切修行圆满的菩萨,皆可以被称名“普贤”,以其能承受圆满究竟一切佛法故。或以普贤圆满行海,以表毗卢遮那果海,故名普贤。别则独指为一切菩萨上首的普贤菩萨,梵音“三满多曼陀南”,译名遍吉,因为此菩萨遍一切处故名普,具备众德故名贤。能主诸佛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菩萨之智德,证德,断德相对。同辅毗卢遮那佛,被称为华严海会三圣。
此外若以法言普贤,其意有二:一约体言:则普贤是指一切众生,各各本具的真如自性,恒常周遍,清净本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其妙体周遍故名普,随缘成德故曰贤。二约用言:则一即一切是名:“普”,一切即一故曰:“贤”。
若以人言普贤,则有三位:
一指见道位前的菩萨,从闻大法,悟圆理,发菩提心,修菩提行,遍观诸法性相,广集六度万行资粮,能曲济无遗故曰普,位邻亚圣故曰贤,是信解位的普贤。
二指登地菩萨,依根本智,引发后得智,分证真如理,能德周法界曰普,至善调柔曰贤,是证道位的普贤。
三指位登极果,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起之三轮不思议教化,则果证法界曰普,不舍因行曰贤。然则一切众生自迷至悟;一切菩萨,修因证果,皆可以名之为“普贤”。
清凉国师谓普有十义:
一所求普:谓上求佛道,愿证佛所证,心心念念,求一切智,即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二所化普:四生九有,尽未来际,恒思救济,即“众生无边誓愿度。”
三所断普:无边烦恼,能一断一切断,即“烦恼无尽誓愿断”。
四事行普:八万四千法门,无边胜行,无不行故,即事门随相行。
五理行普:随所修行,深入无际,穷彻理原,即理门离相行。
六无碍行普:事理二行,互相交彻,圆融无碍。
七融通行普:随修二行,必摄法性,故一行中具足一切行,即事事无碍行。
八所起大用普:所起大用,一一周遍法界,无论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或事事无碍法界,无不该摄,即起用周遍行。
九所行处普:于无边微尘国土中,凡修一行,皆具足一切行,即摄前八门遍帝网刹而修行。如经中偈云:“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是名所行普。
十修行时普:穷尽三世,念念圆融,如经言:“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能以最短之一念,入于最长之一劫;于最长的一劫,入于最短的一念。念劫圆融,长短无碍,是修行时普。
菩萨修因证果,无论智断,行用,事理,时处,无不皆普,因名普贤。
“行愿”,行是身行;愿是心愿。心怀如是愿,身行如是行,由愿与行,相资成事,名为行愿。可以说:愿是理想、是抱负;行是行动,是实践。行愿,就是从实际行动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使自己的愿行一致,实践与理想统一。
今此经题中“行愿”二字,是指普贤菩萨的行愿,亦即是经中所说:一者礼敬诸佛等十大行愿。此十大行愿,是愿中之王,因名十大愿王。以此十大愿王,启导初发心的菩萨,令其发起普贤菩萨的愿,学普贤菩萨的行,最后得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愿行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是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
“品”之一字,意思是说:品类相同。佛说此经,处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时在般若,但义属华严,因此,结集经藏的圣者,结归华严时。因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此品共有四十卷,详述善财童子历事善知识,遍求解脱法门。全经可分为五相:
一寄位修行相:善财童子初遇文殊菩萨等四十一人时,文殊寄十信位;德云比丘等十人,寄十住位;善见比丘等十人,寄十行位;鬻香长者等十人,寄十回向位;婆珊那演底主夜神等十人,寄十地位。
二遇摩耶夫人等十一人,名会缘入实相。即会前位次差别之缘,同入实相理,寄位等觉,将生妙觉。
三遇弥勒菩萨一人,名摄德成因相:即摄前会差别缘,归一实之德,以明一生补处,是成佛正因。
四再见文殊,名智照无二相。初遇文殊表信智,今再见文殊表证智,既与本智相应,则离能所相,离分别相,照体独立,不见文殊身相,但得摩顶之法。
五遇普贤一人,名显因广大相。既历前诸位,智极心明,想尽虑绝,法法皆真,依正不二,重重无尽,故随举一法,皆是圆因,故名显因广大相。
今此普贤行愿品,所讲的十大愿王,正是广大之真因,以此愿王广大之因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庄严佛果毗卢性海,故名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