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因此品是以普贤十大愿王,引导华藏海众,往生极乐,是以古人将此品列为净土五经之一,作为修净土者日课必诵的经典。
四、经的译题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此是本经的译题。因为此经是唐朝贞元年间译的,故于译者之前,冠以唐字。罽宾,是羯湿弥罗国之别名,在印度之北,亦名北天竺。三藏,指经藏、律藏、论藏,是译者的德号。般若,是译者的法号。原名金刚般若,谓此译师,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从金刚心所起的智慧,令自他断惑证真,因名三藏般若。
“奉诏译”的意思是:三藏般若法师,奉唐朝德宗皇帝之诏命而译此经。自贞元十二年开始,至十四年(公历七九八)译成。
五、讲解经文
所有佛经的内容,皆分为序分,正宗分,以及流通分。普贤行愿品,虽仅是四十卷华严经中最后的一卷,无如是我闻等六种证信序,但其经文内容,亦含有序分,正宗分,以及流通分三大类别。
(一)序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这段经文,可以说是本经的序分,初二句是结前,告诸菩萨以下是起后。因承前文,故说:“尔时”,即是当普贤菩萨在三十九卷经文中,广称赞如来功德已竟之时。
“菩萨”译名觉有情,“摩诃萨”译名大,菩萨品位差别高低不等,圣凡亦异,初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修事相行的觉有情,名凡夫菩萨。进入十信,安住圣位的觉有情,名圣人菩萨,亦即是菩萨位中的菩萨。及其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位次后,登初地的觉有情,方名摩诃萨。普贤菩萨,居十地后心,位在等觉,是菩萨中品位最高者,因名“菩萨摩诃萨”。又普贤菩萨是众多觉有情中,心境广大,解行众多,功德殊胜的觉有情,因名菩萨摩诃萨。
“如来”,是佛十种通号之一,梵文多陀阿伽陀,译名如来。如是真如,指能以正智证真如理,而来成正觉教化众生的圣者言。大日经疏言:“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故名如来。”此中如来,正指毗卢遮那佛,通指一切诸佛。
“功德”,是指功能之德,因此功能善资润一切有情,造福世间故名功。此功是善家之德,因名功德。又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施物言功,归己名德。诸佛如来,无量劫中,广修六度万行,积聚功德,叹莫能尽,因名“如来胜功德”。普贤菩萨于前卷称叹如来胜功德已,继续告诉华藏海会中诸菩萨众,及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是福城东长者子。长者有五百童子,善财,是五百童子之一,由于生时,种种珍宝从地涌出,相师取名善财。在佛法言:能厌离恶友,亲近善知识,随学菩萨行,善能积聚功德法财,因名善财。童子,是指个性率直诚恳,天真无邪言,非关年龄。当时,文殊菩萨在福城东(现在印度的孟加拉湾海岸),庄严幢娑罗林中说法,善财闻法即发心,求菩提道。文殊菩萨为坚固他的信心,增长菩提道,教他广参善知识。善财依教南下,遍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参礼普贤菩萨,加上文殊,共五十五位。但善财依教南下,故除文殊,其中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同一会访问,故除有德童女,所以史称之为五十三参。
普贤菩萨因善财子的参访,即为其广赞诸佛殊胜功德,显佛果殊胜。但果必由因,欲证佛殊胜果德,当修普贤殊胜行因,因此,善财是本经的发起众,亦是当机众,故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已,即告善财童子,及在会诸大菩萨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善男子”,是菩萨通称,以其能担当大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足大丈夫勇猛之相的缘故。“十方”指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中,皆有佛住世,转*轮,度众生,故言:“十方一切诸佛”。
“不可说不可说”,是数目之最大,“劫”,是时间的最长。梵语劫波,译言时分,即是时间,时间之最短名一刹那,时间之最长名一劫,劫有大中小之分,佛说劫初人寿八万四千岁,由于人心每况愈下,每过百年人寿自然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时,人因苦恼不堪,回心向善,人寿亦随之增加。如是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时,谓之一小劫。积二十小劫,名一中劫。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佛刹”是指诸佛教化众生的佛国土。普贤菩萨说:假如有人以不可说不可说如是众多的佛国土,碎为极微细的微尘,经过如是众多极微尘数劫的长时间,由十方一切诸佛相续演说佛的功德,亦不可以穷尽。然则,又岂独是我普贤一人所能尽赞佛的功德?此总显如来功德不可思议,然欲成就如斯广大殊胜不可思议的功德,唯一办法,就是修学十种广大的行愿,以十种广大行愿为因,自然可以成就如来殊胜的果德,故言:“若欲成就此功德门者,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此是发起演说此十种广大胜行的原因,可说是本经的发起序。
(二)正宗分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此是总标名列数。一至十是数,礼敬诸佛等是名。全部华严经不外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佛果功德启发一切众生的信解心,令其初发心时,即发起成就佛果功德之心,谓之:因该海果。佛果功德,由摄一切众生因地心行之功而显现,谓之:果彻因源。前面所列的十种普贤行愿,正是因该果海,果微因源的愿行。前八愿是上求愿,后二愿是下化愿,以前八种愿行,扩充大悲心;由大悲心所成就的功德,布施回向于一切众生,而无所住著。如是上求下化,悲智双运,终成佛道,正是本经的宗旨,因名正宗分。
(1)正示十大愿行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圣是圣人,有世间的圣人,也有出世间的圣人。世间圣人,是人道中之圣者;出世间的圣人,则有四圣的分别。声闻、辟支佛,是小乘圣人,菩萨是大乘圣人,佛是圣中之圣。普贤菩萨,位居等觉,故善财童子称之为大圣。
“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是询问十大行愿的内容。前普贤菩萨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若欲成就佛果功德,当修十种胜行,并列举十种胜行的名称,但未说其详,是以身为当机众的善财童子,特别提出征询其详,表示自己愿意学习。
1.礼敬诸佛愿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初二句是经家叙述。“言礼敬诸佛者”,是总标第一大愿之名。十大行愿中,第一大愿,名礼敬诸佛愿。礼是身业,敬是意业,由心生恭敬至诚,收摄妄念,专心一意,策动身体,合掌低头,曲躬俯伏,反掌接足,名之为礼敬,或敬礼。为甚么要礼敬十方三世诸佛?因为诸佛是:三觉圆、万德备的大觉圣尊,是众生的无上福田,应当尊重礼敬。古人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何况人能遍礼十方过去与现在诸佛,当然是尊重佛的智慧,景仰佛的德行,对诸佛的言教,欢喜信受奉行;自然可以净化身心,增长福慧;人能敬礼未来诸佛,无异是对自己及一切众生人格的尊重,因为自己与众生,都是未来之佛。
人能对自己人格尊重,当然不敢懈怠放逸,自甘堕落,而能发奋向上;人能对他人尊重,不敢轻视他人,就可以对治我慢贡高,促进人间互相尊重与和睦。那么,敬礼三世诸佛的结果,既然可以令人自觉自奋,还可以改善人际与国际关系,取消彼此敌对,止息战争,实现和平共处,共存共荣。
礼敬有种种不同方式,华严疏钞清凉国师,依宝意三藏法师所说的七种礼,再加三种,合为十种礼。
一我慢礼:心不恭敬,身如碓之上下,是我慢礼。
二唱和礼:高声喧杂,词句浑乱,如应赴经忏僧人,身不端肃,意不虔诚。
三恭敬礼:收摄身心杂念,五体投地,捧足殷重,以最尊之顶,叩三宝最卑之足,恭敬至诚,名恭敬礼。若能如离垢慧经所说:“愿我右膝著地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著地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中不起邪见。愿我右手著地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时,震动现端,证大菩提。愿我左手著地之时,于诸外道,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愿我头顶著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如是三业恭敬,名恭敬礼。
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知能礼所礼,皆如影像,不生执著,名无相礼。
五起用礼:法性虽离能所,但能从体起用,普运身心,如影普遍,遍礼诸佛。
六内观礼:即内观法性平等,外不攀缘境像,能礼所礼,皆法身真佛,不向外求。无相礼,是修空观,礼真谛佛;起用礼,是修假观,礼俗谛佛;内观礼,是修中观,礼第一义谛佛。
七实相礼:了达诸法实相无相,内外一如,非空非不空,非礼非不礼,非有相非无相,不执空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实相礼。
八大悲礼:实相礼,是观智圆明,大悲礼,是大悲利物。随一一礼,皆回迥众生;普代众生而礼佛。
九总摄礼:总摄第三至第八共六种礼为一观,因第一我慢礼,及第二唱和礼并不如法,故不摄入。凡礼佛者,必须先三业恭敬,继之五体投地,捧足殷重,然后进入法性。离能所相,普运身心,礼不可礼,但礼内佛,不向外求。若内若外,同一实相,随一一礼,普代众生,方称如法之礼。
十无尽礼:能礼所礼,重重无尽,如偈颂言:“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谓之无尽礼。
“所有尽…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