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是明所礼敬之境,广大无限。法界,是指十法界,十法界众生,圣凡悬殊,各有各的界限,是正报;虚空界是依报。虚空无形无相,本无界限,但正报的众生,却将虚空,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共成十方;三世,是现在、过去、与未来。故约空间言十方,约时间言三世。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即是说: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无量时空中,所有一切国土,必有佛出世,说法利生,故言:一切佛刹。所有佛刹尽碎为微尘,极如是微尘数众多的诸佛世尊,皆是修学普贤行愿者所礼敬的对象。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以下,是明能礼敬诸佛的因心。我,是普贤菩萨自称,普贤菩萨以其普贤行愿之威神力,能够深心信解。深信,显非善根浅薄的凡夫,所能深信理解,必须是地上菩萨,或凭借普贤行愿威神力加被的众生,始能深心信解,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充满于法界虚空,其数无穷无尽,而且得见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如是众多诸佛,明明了了,如对目前。
“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是明能礼的行相。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是所礼敬;清净身语意业,是能礼敬。身礼拜、口称名、意作观想,三业所对,无非佛境。身不再造杀盗淫等恶业,反而端严肃庄;口不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而能一心称名,或赞佛功德;意亦不再起贪嗔痴,而能恭敬,志诚,恳切,如是三业专精,故言清净。
又我慢礼,唱和礼,或有相礼,不名清净,必须实行无相礼,内无能礼之我,是无我相;外无所礼之佛,是无人相;不计礼拜数目多少,是无众生相;不记礼佛时间长短,是无寿者相。如是能所双亡,四相皆空,方名清净,但仍未究竟,必须实相礼,了知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不住凡夫有相,不住圣人无相;非有相、非无相,非礼、非不礼,非空、非不空;虽然终日礼佛,不见有能礼所礼,是即有即空;虽然无能礼所礼,不妨终日礼佛,是即空即有;如是空有相即,空有圆融,生佛平等,能所一如,是名三业究竟清净。普贤菩萨,及一切修学普贤行愿而凭借行愿威力加被的行者,皆能以清净三业,于长时间中,常行礼敬诸佛,不休不息,无有间断,无有疲倦,故言: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此明普贤行愿礼敬诸佛的行相,不但能以一身,遍礼极微尘数诸佛;同时能于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而且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因为身是遍法界之身,佛是遍法界之佛,一亦法界,多亦法界,是以能用尽虚空遍法界极佛刹微尘数之身,遍礼尽虚空遍法界极佛刹微尘数诸佛。如是能礼之身,无量无数;所礼之佛,亦无量无数;礼佛之时,无穷无尽;礼佛之处,无穷无尽;礼佛之因心,及礼敬的行相,亦无穷无尽,即是前面十种敬礼中的无尽礼。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此以虚空,众生,业,烦恼等四种无尽,譬喻礼敬诸佛的愿行无尽。起信论说:“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以虚空、世界、众生皆无边,故皆言无尽。因为众生无尽,故众生所起之烦恼无尽,所作之业亦无尽。是以在俗谛理的事相说:不止是虚空界无穷无尽,众生之烦恼,以及众生所作之业,皆无穷无尽,然则,普贤菩萨为甚么说:“虚空界尽,我礼乃尽。”呢?再说:如果虚空界无尽,行愿亦无尽,岂不是礼敬诸佛的行愿,没有终止的一天?那么,只有永远的修因,证果却是遥遥无期,礼佛何益?当知,在真谛理言:虚空亦是生灭法,终有穷尽的。因为虚空,虽然是无形无相,广大无边,但在众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性海中,不过是一个渺少的波浪而已。如楞严经说: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此两颂半文,是说明虚空的始终。因众生一念不觉,迷失本觉理体,妄起见相二分;因能见之妄见欲有所见,故迷性空而成顽空,此即是虚空生起之始。由于顽空与妄见相对,坚执欲缘,如瞪目发劳,遂依虚空而成四大之色法。复于空中,分别东西南北之方位,又于迁流的色法,起过去、现在、未来之想,如是色空相涉,而成世界,故说:依空立世界。
再由妄想澄寂凝结,而成顽钝无情的国土,国土中有知觉的即是众生。故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是约本识细相,由见相二分,和合成色,因此,四大无知而成有知,心性无形而成有形,遂形成今日的虚空、世界、与众生。
众生因迷本觉而起妄觉,因妄觉欲有所明,而幻起的顽空,于大觉性海中,犹如大海一沤的渺少,而且是生灭无常,本无实体。现实世界,不管是有无漏的有情世界,抑或是微尘数众多的国土,无不皆是依此幻有之虚空而建立。
如果众生有机会见佛闻法,或亲近善知识,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因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或实行普贤十大愿王,广修福慧,直至福慧具足,觉悟成佛时,即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唯一真心,更无虚空、世界、以及三界六道轮回等事相可得,所谓:“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故说: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当众生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则虚空既尽,依虚空而建立的国土,及其中知觉的众生亦尽,既无依报的国土及正报的众生,当然亦无烦恼与业。众生界尽,已经完成“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弘愿;众生烦恼尽,众生业尽,亦已达到“烦恼无尽誓愿断”之目的。因为众生无尽,烦恼无尽,故菩萨要学无量法门,对治无量烦恼,度无量众生。今众生既度尽,烦恼亦断尽,二利究竟,佛道圆成,因行亦满,故普贤菩萨说: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但此只是依据个人的迷悟修证而说,事实上,十方虚空是无穷无尽的,其中国土,其中众生,亦无穷无尽,如是众多的众生,不可能同时修行,同时成佛,更不可能同时粉碎十方虚空与国土。既有国土,即有众生,既有众生,一定会起烦恼,作业,受报,轮回生死,必须救度。故普贤菩萨又说: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乃至,是承上虚空界尽,再推广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宏愿然后尽。但事实上,虚空界不可能同时俱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所以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行愿,亦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以下,是明三业礼敬无间。后念继前念是“相续”,于中不夹杂他念,一心一意以礼敬诸佛为念,是“无间断”,由于普贤观行力,以不生灭心,取无相礼,自然三业精进,不生疲倦之心,不起厌足之念,念念无间,相续不断,周遍十方,普礼诸佛,能礼所礼,自礼他礼,皆离相称性而修,是名普贤行愿的礼敬诸佛。
能够修学普贤行愿礼敬诸佛,即等如修诸波罗密。例如:菩萨礼敬诸佛,将此礼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即是布施;礼敬诸佛,三业清净,烦恼不起,即是持戒;心无厌倦,忍受疲劳,即是忍辱;不休不息,昼夜无间,即是精进;心意专精,一心不乱,即是禅定;能礼所礼,俱皆空寂,心境一如,即是般若:自行化他,接引众生,即是方便;以此礼佛善根,回向佛道,不求人天果报,即是大愿;专心敬礼,内伏烦恼,外除魔怨,即是大力;能礼所礼,唯是一心,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即是大智。
礼敬诸佛,本是事相修行,属于俗谛理,但普贤行愿,却能由事契理,因相证性,正当礼敬诸佛时,不见有能礼所礼,能所一如,心境空寂,求礼佛之身心了不可得,是即俗即真,即有即空,即事即理;虽然求身心了不可得,能所双亡,但却能普运身心,遍礼诸佛,是即真即俗,即空即有,即理即事。如是真俗圆融,事理无碍,空有不二,即是中道妙理。故修礼敬诸佛的行愿,不止具足十波罗密的功德,同时具足一心三观,结果,能圆证空假中三谛理,成就佛果菩提,可知礼佛功德,实在不可思议。
礼佛如此,其他赞佛、供佛、忏悔等十大行愿,无不如是。一一行皆具足诸波罗密,一一行皆空有不二,三谛圆融,事理无碍;故一一行皆名普贤殊胜行,一一行皆被称为大愿王。
2.称赞如来愿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称是称扬,赞是赞叹,即是称扬赞叹如来功德。“如来”是佛十种通号之一,名仿同先德号。意思是:今佛出世,如古佛再来。涅槃经说:“如过去佛所说不变,从六波罗密来,至大涅槃,故名如来”。
又如来有三身,金刚经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指法身如来。转*轮经言:“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楞严经说:“明极即如来”,都是指报身如来。成实论言:“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楞严经说:“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是指应身如来。法身如月,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若说是一,三义宛然,若说是三,同是一月;故知如来之身,不可以言一,亦不可以言三,实则三即是一,一即是三。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以下,明所称赞之境广大,无穷无尽。即是说: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中,所有一切极微之尘,一一微尘之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之佛,其中每一尊佛,皆有无量无数如大海之广大众多的菩萨围绕。这种境界,非具有极深善根的人,是无法理解而能生信的。今普贤菩萨,智慧等佛,故能亲证此境…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