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信解所赞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微尘数众多,无穷无尽。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初二句是明能赞佛之因心殊胜。我是普贤菩萨自称,甚深胜解,即是了解一真法界,唯心之理,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谓之胜解。现前知见,显示此种胜解,是由甚深智慧,现量体证,并非识心,妄想分别测度。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是标能赞之舌相。大辩天女,指妙音天,天王之后,有大功德,有大辩才,能满众愿,能施辩才。
金光明最胜王经中,大辩天女白佛言:“世尊,若有法师说金光明最胜王经者,我当益其智慧,具足庄严言说之辩,若彼法师于此经中文字句义,所有忘失,皆令忆持能善开悟,复与陀罗尼总持无碍。”
但八十卷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说:“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可见其舌根之微妙。今普贤菩萨能于尽空遍界,所有佛刹极微尘数众多佛前,以甚深殊胜知见,发出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且于一一舌根,同时发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用以“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音声、言辞、功德皆言海,是形容普贤菩萨能赞佛的音声、言辞、及所赞诸佛的功德,皆像海之大,海之深,以及海水的众多不可测量。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是显其赞佛功德时间的长远无尽,“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是显其赞佛之空间广阔无限。菩萨赞佛功德,非限于一天两天,或一生二生,而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遍十方界,于悠悠岁月,无限时空中,相续称赞,而无间断,永无止息,故其功德,亦不可限量。
在杂华譬喻经中说:过去有一小沙弥,名叫口香,因为他口中常常散发青莲华香。原来此小沙弥,于无量劫前,曾经称赞佛之功德,自是以来,生生世世,口常出青莲花香,可见赞佛功德,果报难思。
佛经记载,“辩才”共有四种,名四无碍辩,亦名四无碍智,或四无碍解。因为在意则名为智,为解,在口则名之为辩。
一法无碍辩:法,指名句文等经典,包括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能诠的教法。说法者,能于如来教法通达无滞,名法无碍辩。
二义无碍辩:义,是能诠教法所诠的义理,说法者,能对一切佛经,所诠的义理,深入理解,名义无碍辩。
三辞无碍辩:词,指诸方语言,能于诸方语言通达自在,普应一切众生的心行差别,用诸方言,而为说法,名辞无碍辩。
四乐说无碍辩:能具前三智,乐意恒为众生说法,教示利喜,心无厌倦,名乐说无碍辩。
别行疏钞将此乐说无碍辩分别为七:
一应辩:于一刹那间,能应一切众生机,无论三乘五乘根性,无论喜欢广说或略说,皆能适应。
二捷辩:言说迅捷,无口纳言塞等语病。
三峻辩:口如悬河,说理滔滔不绝。
四无疏谬辩:凡有所说,无不合理称机,无疏忽之失,无荒谬之说。
五无断尽辩:说法利生,精进无间,尽未来际,永无休止。
六丰义味辩:凡有演说,音声清彻,含义丰富,语气幽默有趣,令听者感动,心生恭敬,百听不厌。
七一切世间最妙辩:谓其演说,言辞美妙,义理超越,世出世间,无过其上。
总具前七种辩才的人,可称为乐说无碍辩。九地以前诸位菩萨,或具一二,或总具非胜,必登九地,始可具足四无碍辩,至于能穷理究竟,尽相无遗,言辞无尽者,唯佛与普贤,或与普贤菩萨相等的法身大士,方可称之为具足穷极四无碍辩。
普贤菩萨,既然具足穷极四无碍辩,当然能出超过大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出无尽微妙音声,以及无尽言辞,以称扬赞叹尽虚空、遍法界、极佛刹微尘数诸佛功德,而且穷未来际,无不周遍,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引喻结显,行愿无尽。因为佛之功德,无穷无尽,是以称赞的舌根、音声、言词、与时间,亦无穷无尽。“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义如前释,在俗谛理的事相言:虚空是广大无涯,无穷无尽的;但在真谛理言:虚空亦是生灭法,当众生反妄归真,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时,则虚空界既尽,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亦尽,故赞佛之因行亦尽。但是现在,十方虚空仍然无有穷尽,乃至烦恼,亦未尽故,是以“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是正显无尽。
礼敬通于三业,但偏重身业;称赞亦通三业,但重于语业。身语均不离意,由意业尊敬,然后礼赞,故言:“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语言之于人生,影响甚大,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岂可不慎?可惜世人,多喜欢自赞毁他,或背后说人短长,特别是基于不耐他荣,不喜他善的妒忌心理,往往憎人富贵,恶言中伤,谗言毁谤,造了口业而不自觉。事实上,人非圣贤,互有短长,人与人相处,若能取人所长,舍人所短,互相赞美,互相尊重,互相协助,自然可以建立人间净土,促进社会和乐,特别是赞佛功德,更不可思议。虽然,佛是八风吹不动,人世间一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与佛无关,但基于因果定律,赞佛自有赞佛的功德,谤佛亦有谤佛的罪过。
佛在世时,有一次带领众弟子出外弘化,经过一处有两个讨饭的叫化子,见佛经过,其中一个说:佛好像一个大王,佛弟子们好似群臣,现在大王带领群臣出来巡游了;但另一个讨饭的却说:佛好像是只母牛,佛弟子好像一群小牛,现在母牛带著小牛出来觅食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造了口业而不自知,而且他们的口业,都同时获得现报。原来该国国王驾崩,全朝群臣物色一位贤明之士继承王位,巧遇赞佛如王的人,睡于树下,有祥云覆在其上,知是非常之人,于是选他为王。至于说佛像母牛的人,因喝醉倒在通衢大道中睡觉,竟被五百商人的牛车经过辗毙。由于此故事的治约启示,我们实在不应该随便恶口批评别人。
3.广修供养愿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初二句,是总标广修供养的大愿,供养有事供有法供,但修事供,不修法供,不名广;必须由事供养进而法供养,方名为广。又能供养之心有限,所供养之境有限,所供之物及所施之法皆有限,不能称广。今言广修供养,无论是事供养,法供养,能供养,所供养,皆称性起修,竖穷横遍,无穷无尽故言:广修供养。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以下,是明所供养之境,广大无尽。法界无尽,虚空无尽,于无尽虚空法界中,诸佛国土亦无尽;今将尽空遍界所有十方三世中,所有一切佛国土,尽碎为微尘,在如是众多微尘数中,每一粒尘皆“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而每一佛在说法时,皆有种种菩萨聚集法会,其数之多,实无法想像,故用“海会”二字,以形容围绕佛听法的菩萨众多,犹如海之广阔无涯。
菩萨言种种,是包括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或权教地前菩萨,或地上地后,或已证佛果而再现菩萨身的佛界中菩萨。“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是显其境界的广大、弘伟、与壮丽。又岂是我等凡夫所能信能解?但以普贤菩萨的智慧及其愿力,故能起深切的信心,深切的理解,明明白白,知到见到所有尽空遍界极佛刹微尘数佛,皆在面前,故说:“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是出供养因心的广大无尽。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此明供养物的众多而且美妙。上妙,显非人间俗品,而是天上精妙之物。如云,如须弥山,如大海水,是譬喻供养具的众多。华云,鬘云,及天伞盖云属于色尘;天音乐云,属于声尘;天衣服云,是触尘:天种种香,涂香烧香及末香,是香尘;种种酥灯、油灯、诸香油灯,是味尘。如是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供养具,皆是天上精美之物;其数量之多,堆积起来,如天上的云,重重无尽;如地上的须弥山王,其高大无比;诸香油灯的灯心,竟然像须弥山那么高大,其灯油像大海水之深。
如是众多精美上品供养具,非用于一时,而是“常为供养”,常以精妙美品供养“十方三世所有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可见其供养时间之长久,供养佛之众多,供养具之美妙,其所得的功德,可谓极大,但仍然不及一念法供养的功德。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八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安最。”是总标法供养殊胜。“所谓:如说修行供养”以下,是列举七种法供养。
“如说修行供养”,是能依佛所说,如法修行,即等如法供养如来。因为学佛贵在解行相应,若能说不能行,犹如说食数宝,终不得益。法句经说:“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提婆达多能记忆如来三亿品经,但未能如说修行,终堕恶道;周利槃特伽,仅受一佛偈,如说修行,终证解脱。故大智度论说:“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一切智者,皆从精进修行中来,所以如说修行,该是成佛的基础,能如佛所说而行的人,即等如法供养如来。
“利益众生供养”,凡能增进他人物质或…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