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P5

  ..續本文上一頁界,信解所贊歎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衆多,無窮無盡。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

  初二句是明能贊佛之因心殊勝。我是普賢菩薩自稱,甚深勝解,即是了解一真法界,唯心之理,一即無量,無量即一,謂之勝解。現前知見,顯示此種勝解,是由甚深智慧,現量體證,並非識心,妄想分別測度。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是標能贊之舌相。大辯天女,指妙音天,天王之後,有大功德,有大辯才,能滿衆願,能施辯才。

  金光明最勝王經中,大辯天女白佛言:“世尊,若有法師說金光明最勝王經者,我當益其智慧,具足莊嚴言說之辯,若彼法師于此經中文字句義,所有忘失,皆令憶持能善開悟,複與陀羅尼總持無礙。”

  但八十卷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中說:“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一樂中,複有百千差別音聲。”可見其舌根之微妙。今普賢菩薩能于盡空遍界,所有佛刹極微塵數衆多佛前,以甚深殊勝知見,發出超過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且于一一舌根,同時發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用以“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音聲、言辭、功德皆言海,是形容普賢菩薩能贊佛的音聲、言辭、及所贊諸佛的功德,皆像海之大,海之深,以及海水的衆多不可測量。

  “窮未來際,相續不斷”,是顯其贊佛功德時間的長遠無盡,“盡于法界,無不周遍”,是顯其贊佛之空間廣闊無限。菩薩贊佛功德,非限于一天兩天,或一生二生,而是盡未來際,生生世世,遍十方界,于悠悠歲月,無限時空中,相續稱贊,而無間斷,永無止息,故其功德,亦不可限量。

  在雜華譬喻經中說:過去有一小沙彌,名叫口香,因爲他口中常常散發青蓮華香。原來此小沙彌,于無量劫前,曾經稱贊佛之功德,自是以來,生生世世,口常出青蓮花香,可見贊佛功德,果報難思。

  佛經記載,“辯才”共有四種,名四無礙辯,亦名四無礙智,或四無礙解。因爲在意則名爲智,爲解,在口則名之爲辯。

  一法無礙辯:法,指名句文等經典,包括佛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經能诠的教法。說法者,能于如來教法通達無滯,名法無礙辯。

  二義無礙辯:義,是能诠教法所诠的義理,說法者,能對一切佛經,所诠的義理,深入理解,名義無礙辯。

  叁辭無礙辯:詞,指諸方語言,能于諸方語言通達自在,普應一切衆生的心行差別,用諸方言,而爲說法,名辭無礙辯。

  四樂說無礙辯:能具前叁智,樂意恒爲衆生說法,教示利喜,心無厭倦,名樂說無礙辯。

  別行疏鈔將此樂說無礙辯分別爲七:

  一應辯:于一刹那間,能應一切衆生機,無論叁乘五乘根性,無論喜歡廣說或略說,皆能適應。

  二捷辯:言說迅捷,無口納言塞等語病。

  叁峻辯:口如懸河,說理滔滔不絕。

  四無疏謬辯:凡有所說,無不合理稱機,無疏忽之失,無荒謬之說。

  五無斷盡辯:說法利生,精進無間,盡未來際,永無休止。

  六豐義味辯:凡有演說,音聲清徹,含義豐富,語氣幽默有趣,令聽者感動,心生恭敬,百聽不厭。

  七一切世間最妙辯:謂其演說,言辭美妙,義理超越,世出世間,無過其上。

  總具前七種辯才的人,可稱爲樂說無礙辯。九地以前諸位菩薩,或具一二,或總具非勝,必登九地,始可具足四無礙辯,至于能窮理究竟,盡相無遺,言辭無盡者,唯佛與普賢,或與普賢菩薩相等的法身大士,方可稱之爲具足窮極四無礙辯。

  普賢菩薩,既然具足窮極四無礙辯,當然能出超過大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出無盡微妙音聲,以及無盡言辭,以稱揚贊歎盡虛空、遍法界、極佛刹微塵數諸佛功德,而且窮未來際,無不周遍,盡于法界,無不周遍。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引喻結顯,行願無盡。因爲佛之功德,無窮無盡,是以稱贊的舌根、音聲、言詞、與時間,亦無窮無盡。“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義如前釋,在俗谛理的事相言:虛空是廣大無涯,無窮無盡的;但在真谛理言:虛空亦是生滅法,當衆生反妄歸真,虛空粉碎,大地平沈時,則虛空界既盡,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亦盡,故贊佛之因行亦盡。但是現在,十方虛空仍然無有窮盡,乃至煩惱,亦未盡故,是以“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是正顯無盡。

  禮敬通于叁業,但偏重身業;稱贊亦通叁業,但重于語業。身語均不離意,由意業尊敬,然後禮贊,故言:“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語言之于人生,影響甚大,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豈可不慎?可惜世人,多喜歡自贊毀他,或背後說人短長,特別是基于不耐他榮,不喜他善的妒忌心理,往往憎人富貴,惡言中傷,讒言毀謗,造了口業而不自覺。事實上,人非聖賢,互有短長,人與人相處,若能取人所長,舍人所短,互相贊美,互相尊重,互相協助,自然可以建立人間淨土,促進社會和樂,特別是贊佛功德,更不可思議。雖然,佛是八風吹不動,人世間一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與佛無關,但基于因果定律,贊佛自有贊佛的功德,謗佛亦有謗佛的罪過。

  佛在世時,有一次帶領衆弟子出外弘化,經過一處有兩個討飯的叫化子,見佛經過,其中一個說:佛好像一個大王,佛弟子們好似群臣,現在大王帶領群臣出來巡遊了;但另一個討飯的卻說:佛好像是只母牛,佛弟子好像一群小牛,現在母牛帶著小牛出來覓食了。因此,他們兩個人都造了口業而不自知,而且他們的口業,都同時獲得現報。原來該國國王駕崩,全朝群臣物色一位賢明之士繼承王位,巧遇贊佛如王的人,睡于樹下,有祥雲覆在其上,知是非常之人,于是選他爲王。至于說佛像母牛的人,因喝醉倒在通衢大道中睡覺,竟被五百商人的牛車經過輾斃。由于此故事的治約啓示,我們實在不應該隨便惡口批評別人。

  3.廣修供養願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初二句,是總標廣修供養的大願,供養有事供有法供,但修事供,不修法供,不名廣;必須由事供養進而法供養,方名爲廣。又能供養之心有限,所供養之境有限,所供之物及所施之法皆有限,不能稱廣。今言廣修供養,無論是事供養,法供養,能供養,所供養,皆稱性起修,豎窮橫遍,無窮無盡故言:廣修供養。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以下,是明所供養之境,廣大無盡。法界無盡,虛空無盡,于無盡虛空法界中,諸佛國土亦無盡;今將盡空遍界所有十方叁世中,所有一切佛國土,盡碎爲微塵,在如是衆多微塵數中,每一粒塵皆“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而每一佛在說法時,皆有種種菩薩聚集法會,其數之多,實無法想像,故用“海會”二字,以形容圍繞佛聽法的菩薩衆多,猶如海之廣闊無涯。

  菩薩言種種,是包括初發心的凡夫菩薩,或權教地前菩薩,或地上地後,或已證佛果而再現菩薩身的佛界中菩薩。“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是顯其境界的廣大、弘偉、與壯麗。又豈是我等凡夫所能信能解?但以普賢菩薩的智慧及其願力,故能起深切的信心,深切的理解,明明白白,知到見到所有盡空遍界極佛刹微塵數佛,皆在面前,故說:“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是出供養因心的廣大無盡。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

  此明供養物的衆多而且美妙。上妙,顯非人間俗品,而是天上精妙之物。如雲,如須彌山,如大海水,是譬喻供養具的衆多。華雲,鬘雲,及天傘蓋雲屬于色塵;天音樂雲,屬于聲塵;天衣服雲,是觸塵:天種種香,塗香燒香及末香,是香塵;種種酥燈、油燈、諸香油燈,是味塵。如是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供養具,皆是天上精美之物;其數量之多,堆積起來,如天上的雲,重重無盡;如地上的須彌山王,其高大無比;諸香油燈的燈心,竟然像須彌山那麼高大,其燈油像大海水之深。

  如是衆多精美上品供養具,非用于一時,而是“常爲供養”,常以精妙美品供養“十方叁世所有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可見其供養時間之長久,供養佛之衆多,供養具之美妙,其所得的功德,可謂極大,但仍然不及一念法供養的功德。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八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諸供養中,法供安最。”是總標法供養殊勝。“所謂:如說修行供養”以下,是列舉七種法供養。

  “如說修行供養”,是能依佛所說,如法修行,即等如法供養如來。因爲學佛貴在解行相應,若能說不能行,猶如說食數寶,終不得益。法句經說:“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提婆達多能記憶如來叁億品經,但未能如說修行,終墮惡道;周利槃特伽,僅受一佛偈,如說修行,終證解脫。故大智度論說:“能行說爲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爲智者。”一切智者,皆從精進修行中來,所以如說修行,該是成佛的基礎,能如佛所說而行的人,即等如法供養如來。

  “利益衆生供養”,凡能增進他人物質或…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