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P16

  ..續本文上一頁其願無際,相續不斷,常能出生一切菩薩,最勝功德,常爲無量菩薩之師,令其勤修深證入故,普于十方常轉*輪,教化成熟一切衆生。常于十方一切世界爲說法師,常爲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大會衆中之所贊歎也。”

  彌勒菩薩,如大經雲:“成就一切遍趣行,故于諸生處而得自在”,又言:“我身普生一切法界,一切衆生,顯示道相,殊異言音,種種名號,種種欲樂,種種威儀,隨順世間,教化調伏,顯示衆生,清淨受生,隨順趣入,一切衆生甚深勝解。一切菩薩大願受化,如是等無量所顯而現其身,種種相貌,種種威德,充滿法界,爲欲成熟,往昔同行退失菩提者,示現于此閻浮提中;又爲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令知諸天,成必衰故;爲欲示現降生瑞相,教化成熟,釋迦如來,所遺來者,令知蓮華悉開悟故于此處,生兜率天等,故知是同非異也,或可名同體異亦無妨也。”既文殊,普賢,彌勒等法身大士,周遍法界,無所不在,則于極樂世升界得見,實不足爲怪。“等”字,是等于極樂世界蓮池海會中,其他一切菩薩,無論是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以及蓮池海會中諸大菩薩,無不色相端嚴,功德具足。

  “所共圍繞”是指海會菩薩,共同圍繞阿彌陀佛。讀誦受持,普賢願王之人,臨命終時,由于普賢願王引導其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佛及菩薩,相好莊嚴,功德具足,同時自見生蓮華中,即蒙阿彌陀佛授記;蒙佛授記,必定是上品上生。

  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

  此明士用果勝。“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是明利他時間之長,“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是明利生之處廣,“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正明利益衆生之相,亦即是利生的大用。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

  此明增上緣勝。亦即是離系果勝。坐道場,降魔,成道,轉*輪,即概括八相成道。華嚴經言:“菩薩摩诃薩,有種種座,所謂:轉輪王座,十善道故;四天王座,于一切世間,自在安立佛法故;帝釋座,與一切衆生,爲勝主故;梵天座,于自他心得自在故;師子座,能爲說法故;正法座,以總持辯才力而開示故;堅固座,誓願究竟故;大慈座,令惡衆生,悉歡喜故;大悲座,忍一切苦,不疲厭故;金剛座,降伏衆魔,及外道故;是爲十座,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正覺坐。”

  今誦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人,由願王引導往生極樂,見佛授記後,經無量劫,于十方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該是以前九種坐,至于坐道場,降魔,成道,轉*輪,該是金剛坐。以其具足十坐功德,故能八相成道,利益衆生。

  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是明成佛後利生妙用。衆生根性,是諸佛成道的增上緣,若衆生善根成熟,無論在此界他方,或現在未來,佛皆爲之示現,八相成道,教示利喜,令衆生得益。

  “乃至盡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是說明成佛後的工作與任務,修學普賢行願之人,雖然二利究竟,福慧圓滿,示現八相成道,但利生任務,卻永無終止,乃至盡未來際,一切劫海,隨衆生根機,坐道場,成正覺,轉*輪,入涅槃,如是循環不已,輾轉教化,永無休息。

  准是可知,求生極樂世界,絕對不是逃避現實,更非消極厭世。只是爲了求得一安靜良好助緣殊勝的環境,使自己能夠精勤修行佛道而已。所以普賢行者,往生極樂,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得授記已,並非立即成佛,亦非自此萬緣放下,不再教化衆生。反而要更積極負起弘法利生的責任,經無量劫,于無量世界,廣度無量衆生,直至八相成道後,才正式開始純爲利益衆生的工作,不但令一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同時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不但于現在廣爲利益一切衆生,而且盡未來劫海,永無休止的利樂有情。然則,往生極樂世界,該是更積極于佛道,該是永遠教化成熟衆生的開始;誰說求生西方是消極,厭世,逃避現實呢?

  6.勸囑受持流通

  善男子,彼諸衆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爲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此總結願王功德,並勸衆受持,自利兼他,流通正法。“彼諸衆生”,是能受持願王的人,“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是出其所受持之法,“受持讀誦”,是自利,“廣爲人說”,是利他,“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正顯功德殊勝。

  意思是說:若果彼諸衆生,有機會聽聞而又信解前文所說的十大願王,不但依解起行,自己受持讀誦以自利,還能廣爲他人宣說以利他,其人所得功德之大,唯佛能知,除諸佛外,其余人天,或叁乘聖衆,皆無能知者。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

  以下是勸誡受持。因爲聽聞受持讀誦,及廣爲人說此願王的功德,不可衡量,唯佛能知,以是之故,汝善財及所有發菩提心的菩薩等,聞此十大願王之後,必須深心信解,切莫心生疑念,應當提高理智,審實谛觀,衷心接受。信受之後,能夠開始閱讀;閱讀之後,能夠背誦;熟誦之後,能憶持其義不失,如法修行;同時將自己所受持讀誦的願王,書寫流通,廣爲人說。

  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此顯示其自利利他所得的功德殊勝。“是諸人等”,是指對願王深心信解,受持讀誦,廣爲人說,自利兼他的人。“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是明自利獲福;“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是明利他功德。凡對願王深心信解的人,必然于一念中,便可以圓滿具足,十大願王所有功德,是以所獲福德無量無邊。憑此福德及願王威力,故能于煩惱生死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所有衆生,皆得出離生死苦海,共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爲凡是能深心信解,讀誦受持願王的人,及被其所教化的衆生,皆得共同往生極樂,所以受持淨土法門的人,將此“普賢行願品”,列爲必誦的課本,成爲淨土五經之一。

  六、解釋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爾時,指普賢菩薩說完願王功德,並勸衆受持,廣爲人說,以獲福聚,令出苦海,共登極樂,完畢之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其用意有二,一爲使聞者易于記憶持誦,二爲令遲來衆生,得聞前說,因此,再用偈頌體裁,重說前面曾經說過的十大願王,及其功德。

  佛經的文字體裁有兩種,一是長行,二是偈頌。長行是散文體裁,偈頌是韻文體裁,有用四字、五字,或七、八、九字爲一句,合四句爲一偈。偈頌有多種:

  一重頌:用偈語方式,重說長文中所诠的義理,以加深聽衆的理解。

  二孤起頌:在長行中未曾提及的意義,今用偈頌,特別提出宣說,加廣聽衆的認識。

  叁複頌:爲未理解的人,用偈頌重複再說一次,令聽衆明白了解前文所說義。

  四廣頌:在長行中,雖曾簡略提及,然意又未盡,今再用偈頌,廣申說明。

  五略頌:在長行中曾廣宣此義,故于偈頌中,僅略提之。

  六結頌:爲使受持人易于記憶,特別用韻文體裁的偈頌,結述長行中要義。

  七超頌:在長行中後說此義,今在偈頌中先說,謂之超頌。

  八追頌:義在長文中前說,今于偈頌中最後始說,謂之追頌。

  今普賢菩薩于結述願王功德,及勸人受持流通之時,欲用偈頌,重複宣說,前文所說的義理時,而用法眼普觀華藏海會來自十方的各類衆生,是否欣喜樂聞?是否能夠接受?是否需要重複再說一次?然後說出下面的偈頌。在下面所說的偈頌中,前七大願的偈頌,較爲簡單,容易明了,但後面叁大願王的偈頌中,別說菩薩十願,是申廣前長文所未說的孤起頌,而且是叁願結連在一起,非細心研究,不易理解。

  (一)正頌十大行願

  (1)頌禮敬諸佛願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此二偈頌,是重頌第一禮敬諸佛願,初二句頌所禮境,次句明能禮人,第四句明能遍禮的意願,第五句明能遍禮的原因,最後叁句明遍禮之相重重無盡。

  師子是獸中王,其威力能降伏余獸,用以喻佛的威德神力,能摧伏一切邪魔外道,是人中聖,天中天。十方世界中,過去、現在、及未來,皆有無量無數極佛刹微塵數諸佛住世,說法利生。普賢菩薩能以極清淨的“身語意”叁業,普遍禮敬無量時空中所有無量無數諸佛,無有漏余。

  普賢菩薩所以能以一身,遍禮所有一切佛,原因是憑借普賢行願的威德神力。由于普賢行願的威神力,能使修習普賢行願的行者,不但能普現一切如來前,遍禮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同時使修普賢行願的行者,現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前,每一身體複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之身,如是衆多如極微塵數之身,一一皆能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故言:“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是顯能禮所禮皆無盡。

  (2)頌稱贊如來願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此頌十大願王中的第二大願“稱贊如來”。初頌是明所贊境界的廣大,次頌初二句明能贊無盡,第叁句明能贊時長,末句明所說功德深妙。

  “深信”是能贊之因,因爲普賢菩薩以甚深智慧,深信一粒微塵中,有佛刹極微塵數諸佛,而此衆多如極微塵數諸佛,一一皆各處諸大…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