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過程中,所積集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于普賢文殊二大士,以期隨彼二大士所修習的一切法門而修學,常修學二大士的大智與大行。其實,初發心的菩薩,不但要學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更要學彌勒的大慈,觀音的大悲,以及地藏的大願,不過此經是華嚴經之一品,華嚴經是說華嚴叁聖的境界,因此,特別推薦初發心菩薩,要學文殊普賢二大聖的大智大行而已,今此頌文,正是結歸二聖。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此頌結歸回向:“如是最勝諸大願”,通指前文所說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以及孤起頌中,特別顯示的菩薩十大願,二皆屬于最勝之願,故爲“叁世諸佛所稱歎”,是值得每個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修學,但修學如是最勝諸大願,所得的功德,不應據爲一己所有,應該毫無保留的回向一切衆生,回向菩提,以及回向實際真理,其目的是爲得到普賢菩薩所有的一切殊勝行,以及所得的一切殊勝功德,故言:“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二)頌顯行願功德
(1)超頌極樂果勝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以下共有十二偈頌,都是顯示本經所說行願的功德殊勝。今此四頌,是超頌極樂果勝。以普賢勝行之因,不導生華藏而導生極樂,其原因有四:一彌陀願重,偏願接引娑婆世界苦惱衆生。二雖十方佛土皆妙,但初發心者無所依憑,故方便引歸極樂,使衆心歸一。叁極樂不離華藏,亦華嚴世界之一,故導歸極樂世界,等如導歸華藏。四阿彌陀佛,即是本師,如密宗說:阿彌陀佛是大日如來五智之妙觀察智所現,是以密宗在大日如來外,不說阿彌陀佛成佛因果。
普通人臨命終時,諸多牽挂,萬般無奈,加以孝子賢孫哭哭啼啼,更不能放下,欲生西方,真是障礙重重,談何容易。何況一生所作善惡業因,于臨命終時,悉皆現前,一口氣不來,便被業所牽,輪轉六道。今修持普賢十大願王的人,臨命終時,願王相隨,能“盡除一切諸障礙”,得“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一生極樂,助緣殊勝,不但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且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很快就能修學圓滿,成就此十大願行,故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當二利究竟,“一切圓滿盡無余”時,便可以進而“利樂一切衆生界”,到十方世界去廣修菩薩行,廣利諸衆生,或回到娑婆世界來,巧把塵勞作佛事,廣度衆生,滿菩提願。
“彼佛衆會鹹清淨”,是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處于清淨海會諸大菩薩圍繞中,“我時于勝蓮華生”,即是上品上生,“親睹如來無量光”,即是親見阿彌陀佛。“現前授我菩提記”,是蒙佛授記。“蒙彼”阿彌陀“如來”爲我“授記已”,就可以“化身無數百俱胝”,“俱胝”譯言億,即一千萬,“無數百俱胝”,即是化成無量無數的身,加上廣大無邊的智慧力量,周遍到十方世界,普遍利益一切衆生界,使一切衆生鹹皆離苦得樂,故言:“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正是顯示極樂果勝。
(2)結頌行願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通則總括本經所說,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即是十大願王;別則指普皆回向中,統攝一切菩薩行的十種別願。若總若別,皆願力無盡。即使“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我此行願亦無盡。何況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不可窮盡,所以我此普賢行願,是究竟永恒無有窮盡。故說:“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3)追頌校量功德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衆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
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此八句是追頌校量聞經功德,前長文中說: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雖大,但不及一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之一。今頌文說:假使有人以堆滿十方所有一切無量無邊刹土如是衆多又莊嚴,又珍貴的衆寶,來供養一切如來,又以最勝安樂施于人天,並且經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的長時間,其所得功德,自然是非想像可及,更非算數臂喻可盡,故言:“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衆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人天,經一切刹微塵劫”。
但假若有人,能于此普賢菩薩所說的最極殊勝的十大願王,偶然得聞,一經于耳,即能對此十大顯王,生起清淨信心,並進而如法修行,實踐此十大願王,以求實現衆所渴仰的佛果菩提,則其人所獲得的殊勝功德,實過于彼前以衆寶供養諸佛,及以最勝安樂,施于一切衆生的人,可見願王功德殊勝無比。
(4)追頌諸行勝德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以下五偈,是追頌增上等五果勝德。善知識能爲修道的增上緣,反之,惡知識則爲障道因緣,亦即是惡增上緣,如涅槃經德王品言:“菩薩摩诃薩,觀于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诃薩于惡象等,心無恐怖,于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壞無量身,無衆善心。是惡象等,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能壞淨身及淨心。是惡象等,能壤肉身;惡知識者,壞于法身。爲惡象殺,不至叁惡道;爲惡友殺,必至惡趣。是惡象等,但爲身怨;惡知識者,爲善法怨。是故菩薩,當遠離惡知識。”
惡知識,既然是爲患無窮,凡是修行人,必當遠離。今因得聞十大願王,並對十大願王起信心,受持讀誦,即可以常遠離惡知識,擺脫惡友牽連,擺脫惡劣環境困擾,不致誤入歧途,不致障礙進德修業,是以善根增長,惡業消滅,不但永離一切諸惡道,且臨命終時,獲得上品上生,迅速面見如來無量光。無量光如來,即是阿彌陀佛。古人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教化下,在與諸上善人聚會中,很快開發本具智慧,迅即具足普賢菩薩最勝的行願,正是增上緣最勝。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四句追頌等流果勝。人的壽命,皆隨各人宿業所感,長短不一,此中言:“勝壽命”,非關壽命之長短,而是以能修勝行,不虛度歲月,不浪費生命爲勝。否則,恣情縱欲,荒廢善行,惡業轉增,將招致苦果無量,即是百歲亦非勝壽命。
法句經言:“人壽百歲,悭貪逾盛;不如一日,割舍財色。人壽百歲,樂不持戒;不如一日,淨心守戒。人壽百歲,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念喜不嗔。人壽百歲,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勵身心。人壽百歲,不起善願;不如一日,發行四弘。人壽百歲,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聰利。”故知人的壽命是否殊勝,不是在于人壽的長短,而是視其能否把握有限的生命,作無限利益衆生的事業而定。今此人由聞願王,即信解受持的功德,不墮惡道,而且世世生生,善來人中生,借假修真,不虛度歲月,故說:“此人善得勝壽命”。此勝壽命之人,不久當可以成就如彼普賢菩薩的種種勝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行,一念速疾皆消滅。
此四句追頌離系果勝。“五無間”罪,是一切惡業之極惡,一切衆生由無智慧力,愚癡暗蔽,不明真理,不知邪正,不辨是非,狎近惡友,作極惡之重罪,將墮無間地獄受苦。今幸遇佛法,得聞信受持讀誦此普賢大願王,即于刹那一念中,速疾皆得消滅五無間業。遠離惡業的系縛,故言:“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是離系果殊勝。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爲叁界所應供。
初兩句是頌異熟果勝,後兩句是頌士用果勝。因信解受持願王功德,此人不獨善來人中生,且生于名門貴族積善之家,五官端正,相好莊嚴。相好莊嚴是外在美,智慧莊嚴是內在美。內外皆美的異熟果,是由讀誦受持願王的功德而生。
由于發心信受讀誦普賢願王,憑借願王威神之力,不但諸魔外道不能摧害,反而能摧毀諸魔外道,應受叁界衆生的供養,如土大夫所發生的力用,故名士用果勝。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衆,
成等正覺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此四句是頌究竟果勝,長行文中,但說五果,今頌文孤起頌究竟果,實則,能得前五果之人,結果當然成就佛果菩提。如釋尊未成佛前,示現苦行六年,又示現知非究竟,而離苦行林,往尼運河沐浴,複受善生牧女供養,氣力平複,即詣菩提樹下,降諸魔怨,然後夜睹明星,成等正覺。
佛于最初叁七日,轉華嚴*輪後,便隱實施權,往鹿野苑爲五比丘等,叁轉十二行四谛*輪,繼而說阿含、說方等、說般若、最後說法華涅槃,舍權歸實,開籎顯本,普令衆生,回小向大,覺悟成佛,故言:“普利一切諸含識”。
“諸含識”指一切有情言,鹹令有情,共成佛道,正是究竟果勝。今此偶然聽聞普賢願王的人,便能生起信心,並且實行受持讀誦十大願王,所以能速詣菩提大樹王,坐道場,降魔軍,成正覺,轉*輪,度衆生,是以能“普利一切諸含識”。
(叁)結頌受持回向
若人于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初二句是頌前諸行,後二句頌顯勝益,諸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