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P7

  ..續本文上一頁叁業惡因,報招叁塗,苦惱無量,無法幸免,唯有依普賢行願力,志誠忏悔,始可消除。如經言:“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誦大願王即是忏悔,既能忏悔,罪即除滅,得生善處,見佛聞法,是名忏悔報障。

  “菩薩自念”以下,是明所忏業之多。業有善業、惡業及不動業,今要忏除,唯取惡業。貪嗔癡是作惡業的惡因,身口意是作惡業的助緣,衆生自從無始劫以來,迷真逐妄,執我、執法,引生貪嗔癡叁毒。由于叁毒策動身口意叁業,身則造作殺、盜、淫;口則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意則貪、嗔、癡。所作惡業,實在無法統計,故說:“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然業的本身,如世間之物質,各有實體,將盡虛空界,亦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此明能忏之相,“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前”,是說明忏悔之境,“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是忏悔之願。昔日由于貪嗔癡等心理毛病,策動身口,作諸惡業,今既知過,誠心忏悔,悔恨過去叁業不淨,胡作妄爲,痛改前非,誓不再造,則不但身不再造殺、盜、淫等惡業,反而常行放生,樂善好施,嚴持佛的禁戒。口不但不再犯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反而說和樂語,柔善語,真實語,勸勉、鼓勵等語,甚至宣揚演說佛的正法,稱贊叁寶功德。意不但不再爲貪嗔癡所惑,反而進修不貪不嗔不癡叁善根,促進叁業清淨,增長一切善法,不再犯身叁、口四、意叁等過失,永恒住于佛的清淨禁戒中,自然滅罪生福,積集一切功德。

  佛教人忏悔的方法有叁種:

  一作法忏、即是依法,或如法忏悔。如法忏悔,必須具備叁個條件,一是誠心,犯罪之人,應自動自覺,承認自己的過失,決意改過自新,然後誠心求忏悔。二是行動,誠心悔過的人,應策動身口,見諸行動,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殷重,(此是印度禮法,在中國則搭衣持具,胡跪合掌)稱名說罪,然後禮足。叁是對象,對上座,對和合僧,或對佛前。如是具足心誠,身禮、口說罪,對和合僧團,或對佛前,求哀忏悔,名作法忏,可滅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由內具至誠心,外對佛像前,發露忏悔,將自己過去,或現在所作種種錯誤行爲,坦誠公布,求佛證明,誓不再犯。或修禮古德所編成的各種忏悔法,如大悲忏,淨土忏,地藏忏,水忏,梁皇忏等,或天天禮拜,或定期七日,七七日,于其中間,專心一意,忏悔業障,期感瑞相,如佛來摩頂,忽覺身心泰然等,是名取相忏,能滅煩惱性罪。

  叁無生忏,亦名實相忏。是端坐正心,運用智慧,觀無生法,達實相理,一切法本無生滅,罪性亦然,生是幻生,滅是幻滅,罪性本空。如觀普賢經言:“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以說:“罪由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皆空,是則名爲真忏悔。”實相忏悔,能滅障中道的無明煩惱。

  又忏悔有事忏,有理忏,有具足忏叁種。事忏有二,一是依照古德所編各種忏悔法,定期修習。二是依方等經,佛名經所說,先嚴淨道場,燃燈敷座,請供佛像,著新淨衣,長齋沐浴,供佛及僧,然後生慚愧心,厭離心,說罪忏悔,名事相忏。

  理忏,是觀罪性空無所有,不在內外中間,來無所從,去無所住,但由妄想心生,若妄想心滅,此罪亦滅,是名理忏。至于普賢觀經所說:晝夜六時,對十方佛,及普賢菩薩,遍忏六根,所作之罪,是事忏;若觀心無生,端坐正念真如,是理忏。

  至于具足忏,則必須具備逆順十種心。別行疏鈔說:先識十種順生死之心,以爲對治。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叁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叁業,無惡不爲;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從無始來,若自及他,無不皆爾。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責,叁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守護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若具此者,無罪不滅。”

  佛名經言:“若不忏悔者,大命將盡,地獄惡相,皆現在前,悔懼交至,不預修善,悔何及乎。當爾之時,欲求一禮一忏,豈可更得,衆等莫自恃盛年,財寶勢力,放逸自恣。”戒經亦說:“有罪則忏悔,忏悔則安樂。”是以中國各大叢林或佛學院,每隔半月,舉行布薩,即是發露忏悔。布薩之日,由長老上座誦戒,大衆下座恭聽,一旦發覺于半月中,行爲觸犯任何一條戒律,即于誦戒完畢時,向長老及大衆坦白公開自己所犯的過失,請求大衆准許忏悔,誓不再犯。現在佛教團體,已很少誦戒,至于肯坦白公開承認自己過失的人更少。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窮盡。

  此總結誓願無盡。因爲普賢行願,是稱性而修,不但事忏,而且由事入理,法性周遍,行亦周遍,故能一忏一切忏,直至“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現今“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且盡未來際,“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5.隨喜功德願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初二句總標第五大願,隨喜功德之名,隨是隨順,意不違逆;喜是歡喜,心不厭惡。凡是見聞他人所作大小功德,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悉皆隨順歡喜贊歎,不生妒忌心,無破壤意,故隨喜功德,能取消人的妒忌心。

  上文是總出隨喜功德之妙境。所有盡法界虛空界,是約橫遍之處廣大;叁世,是約豎窮之時深遠;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是顯所隨喜諸佛衆多。從初發心,是說諸佛的因心;爲一切智,是諸佛發心修行之目的。從勤修福聚,至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是說諸佛因中修行的功德;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是說諸佛果上功德。我皆隨喜,是明能隨喜的心行。

  一切諸佛,未成佛之前,皆是凡夫,但因有機會見佛聞法,或親近善知識,信知佛性本具,皆得作佛之後,即發菩提心,勤求佛道。但欲成佛道,並非一朝一夕,可能成瓣。故自從最初發心修行,直至獲得一切智的佛果,于其中間,勤修福聚,精進不懈,甚至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的長時間,修習六度十度等諸波羅密,于一一劫中,所舍的頭目手足,實非數字可能表達,故說:“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

  其修行時間之長,舍身命之多,猶如心地觀經中所說:佛于往昔,作雪山童子,爲求半偈而舍身;爲薩埵王子,舍身救虎;爲六牙象王,自投獵者;作圓滿福智王,施舍眼晴;爲金色鹿王,舍身求道;作慈力王,施五夜叉;作莊嚴王,施妻無咎;爲最上身菩薩,曾施頭目髓腦,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廣如菩薩本行經所說。

  “圓滿種種波羅密門”,是指六度、十度,以及八萬四千波羅密,悉皆究竟圓滿。菩薩從種種波羅密門之行門,證入住、行、向、地、等覺諸位,乃至究竟圓滿佛果一切種智,謂之:“證入種種菩薩智地”。圓滿種種波羅密門,是福德具足;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是智慧具足。福德智慧,皆圓滿具足,故能“成就諸佛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即是一切種智,圓證佛果叁德,圓具佛果叁身,二果中屬于智果。

  “般涅槃”,即是入涅槃。大般涅槃經言;“如來法身,非是涅槃,若但般若,亦非涅槃,但是解脫,亦非涅槃,我今爲衆生故,安住如是叁法,入于涅槃。”可知住于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秘藏,受用常樂我淨,即名般涅槃,非一定要入滅,方名涅槃。二果中,屬于斷德,今言分布舍利,即是入滅。

  “舍利”是梵語,譯名靈骨。有二種:一是法身舍利,指佛所說的十二部經;二是色身舍利,即是佛入滅後,焚化色身所得的舍利。無論是法身舍利,或是色身舍利,衆生瞻仰禮拜,皆可滅罪生福。故諸佛聖人,由大悲熏修,遺留舍利,普令衆生,禮拜供養,名“分布舍利”。

  “所有善根”,概括佛因中修行,所經曆佛刹極微塵數劫,盡空遍界,所修佛刹極微塵數衆多的功德,以及果上所證無量無邊的佛道功德,普賢菩薩,悉皆隨喜。

  據西域記說:釋尊入滅,人天悲戚,盛七寶棺,以火光叁昧力,焚化色身,得舍利甚多。當時印度八國國王,備兵而來,爭取舍利。帝釋諸天天王言:天當有分,勿得力競;時阿那婆答多龍王亦言:我等亦應有分,若以力取,恐衆非敵。因將佛舍利,共分叁分,給予諸天,龍王,及人間。八國國王,共分人間一分,各將歸國,建塔供養,後無憂輪王,使諸鬼神,分爲八萬四千寶塔。中國境內,除佛牙外,共有十九塔。如是分布舍利,皆爲利益一切衆生,令末法衆生,得瞻舍利者,滅罪生福。所謂:“生有益于時,死有利于後”。釋尊該當之無愧。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此是隨喜六趣衆生的功德。六趣,即是六道;四生,指從胎、卵、濕、化所生的衆生。天上人間,奉行佛之五戒十善者,當然應該隨喜其功德。至于叁惡道衆生,苦不堪言,無善可陳,如何隨喜?答:叁惡道衆生,雖然苦惱無量,但未墮惡趣之前,或…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