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P7

  ..续本文上一页三业恶因,报招三涂,苦恼无量,无法幸免,唯有依普贤行愿力,志诚忏悔,始可消除。如经言:“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诵大愿王即是忏悔,既能忏悔,罪即除灭,得生善处,见佛闻法,是名忏悔报障。

  “菩萨自念”以下,是明所忏业之多。业有善业、恶业及不动业,今要忏除,唯取恶业。贪嗔痴是作恶业的恶因,身口意是作恶业的助缘,众生自从无始劫以来,迷真逐妄,执我、执法,引生贪嗔痴三毒。由于三毒策动身口意三业,身则造作杀、盗、淫;口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则贪、嗔、痴。所作恶业,实在无法统计,故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然业的本身,如世间之物质,各有实体,将尽虚空界,亦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此明能忏之相,“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前”,是说明忏悔之境,“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是忏悔之愿。昔日由于贪嗔痴等心理毛病,策动身口,作诸恶业,今既知过,诚心忏悔,悔恨过去三业不净,胡作妄为,痛改前非,誓不再造,则不但身不再造杀、盗、淫等恶业,反而常行放生,乐善好施,严持佛的禁戒。口不但不再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反而说和乐语,柔善语,真实语,劝勉、鼓励等语,甚至宣扬演说佛的正法,称赞三宝功德。意不但不再为贪嗔痴所惑,反而进修不贪不嗔不痴三善根,促进三业清净,增长一切善法,不再犯身三、口四、意三等过失,永恒住于佛的清净禁戒中,自然灭罪生福,积集一切功德。

  佛教人忏悔的方法有三种:

  一作法忏、即是依法,或如法忏悔。如法忏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诚心,犯罪之人,应自动自觉,承认自己的过失,决意改过自新,然后诚心求忏悔。二是行动,诚心悔过的人,应策动身口,见诸行动,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殷重,(此是印度礼法,在中国则搭衣持具,胡跪合掌)称名说罪,然后礼足。三是对象,对上座,对和合僧,或对佛前。如是具足心诚,身礼、口说罪,对和合僧团,或对佛前,求哀忏悔,名作法忏,可灭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由内具至诚心,外对佛像前,发露忏悔,将自己过去,或现在所作种种错误行为,坦诚公布,求佛证明,誓不再犯。或修礼古德所编成的各种忏悔法,如大悲忏,净土忏,地藏忏,水忏,梁皇忏等,或天天礼拜,或定期七日,七七日,于其中间,专心一意,忏悔业障,期感瑞相,如佛来摩顶,忽觉身心泰然等,是名取相忏,能灭烦恼性罪。

  三无生忏,亦名实相忏。是端坐正心,运用智慧,观无生法,达实相理,一切法本无生灭,罪性亦然,生是幻生,灭是幻灭,罪性本空。如观普贤经言:“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以说:“罪由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皆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实相忏悔,能灭障中道的无明烦恼。

  又忏悔有事忏,有理忏,有具足忏三种。事忏有二,一是依照古德所编各种忏悔法,定期修习。二是依方等经,佛名经所说,先严净道场,燃灯敷座,请供佛像,著新净衣,长斋沐浴,供佛及僧,然后生惭愧心,厌离心,说罪忏悔,名事相忏。

  理忏,是观罪性空无所有,不在内外中间,来无所从,去无所住,但由妄想心生,若妄想心灭,此罪亦灭,是名理忏。至于普贤观经所说:昼夜六时,对十方佛,及普贤菩萨,遍忏六根,所作之罪,是事忏;若观心无生,端坐正念真如,是理忏。

  至于具足忏,则必须具备逆顺十种心。别行疏钞说:先识十种顺生死之心,以为对治。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二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从无始来,若自及他,无不皆尔。次起十种逆生死心,从后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责,三怖畏恶道,四不覆瑕疵,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守护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若具此者,无罪不灭。”

  佛名经言:“若不忏悔者,大命将尽,地狱恶相,皆现在前,悔惧交至,不预修善,悔何及乎。当尔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更得,众等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放逸自恣。”戒经亦说:“有罪则忏悔,忏悔则安乐。”是以中国各大丛林或佛学院,每隔半月,举行布萨,即是发露忏悔。布萨之日,由长老上座诵戒,大众下座恭听,一旦发觉于半月中,行为触犯任何一条戒律,即于诵戒完毕时,向长老及大众坦白公开自己所犯的过失,请求大众准许忏悔,誓不再犯。现在佛教团体,已很少诵戒,至于肯坦白公开承认自己过失的人更少。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穷尽。

  此总结誓愿无尽。因为普贤行愿,是称性而修,不但事忏,而且由事入理,法性周遍,行亦周遍,故能一忏一切忏,直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现今“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且尽未来际,“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5.随喜功德愿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初二句总标第五大愿,随喜功德之名,随是随顺,意不违逆;喜是欢喜,心不厌恶。凡是见闻他人所作大小功德,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悉皆随顺欢喜赞叹,不生妒忌心,无破壤意,故随喜功德,能取消人的妒忌心。

  上文是总出随喜功德之妙境。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是约横遍之处广大;三世,是约竖穷之时深远;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是显所随喜诸佛众多。从初发心,是说诸佛的因心;为一切智,是诸佛发心修行之目的。从勤修福聚,至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是说诸佛因中修行的功德;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是说诸佛果上功德。我皆随喜,是明能随喜的心行。

  一切诸佛,未成佛之前,皆是凡夫,但因有机会见佛闻法,或亲近善知识,信知佛性本具,皆得作佛之后,即发菩提心,勤求佛道。但欲成佛道,并非一朝一夕,可能成瓣。故自从最初发心修行,直至获得一切智的佛果,于其中间,勤修福聚,精进不懈,甚至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的长时间,修习六度十度等诸波罗密,于一一劫中,所舍的头目手足,实非数字可能表达,故说:“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

  其修行时间之长,舍身命之多,犹如心地观经中所说:佛于往昔,作雪山童子,为求半偈而舍身;为萨埵王子,舍身救虎;为六牙象王,自投猎者;作圆满福智王,施舍眼晴;为金色鹿王,舍身求道;作慈力王,施五夜叉;作庄严王,施妻无咎;为最上身菩萨,曾施头目髓脑,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广如菩萨本行经所说。

  “圆满种种波罗密门”,是指六度、十度,以及八万四千波罗密,悉皆究竟圆满。菩萨从种种波罗密门之行门,证入住、行、向、地、等觉诸位,乃至究竟圆满佛果一切种智,谓之:“证入种种菩萨智地”。圆满种种波罗密门,是福德具足;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是智慧具足。福德智慧,皆圆满具足,故能“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即是一切种智,圆证佛果三德,圆具佛果三身,二果中属于智果。

  “般涅槃”,即是入涅槃。大般涅槃经言;“如来法身,非是涅槃,若但般若,亦非涅槃,但是解脱,亦非涅槃,我今为众生故,安住如是三法,入于涅槃。”可知住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受用常乐我净,即名般涅槃,非一定要入灭,方名涅槃。二果中,属于断德,今言分布舍利,即是入灭。

  “舍利”是梵语,译名灵骨。有二种:一是法身舍利,指佛所说的十二部经;二是色身舍利,即是佛入灭后,焚化色身所得的舍利。无论是法身舍利,或是色身舍利,众生瞻仰礼拜,皆可灭罪生福。故诸佛圣人,由大悲熏修,遗留舍利,普令众生,礼拜供养,名“分布舍利”。

  “所有善根”,概括佛因中修行,所经历佛刹极微尘数劫,尽空遍界,所修佛刹极微尘数众多的功德,以及果上所证无量无边的佛道功德,普贤菩萨,悉皆随喜。

  据西域记说:释尊入灭,人天悲戚,盛七宝棺,以火光三昧力,焚化色身,得舍利甚多。当时印度八国国王,备兵而来,争取舍利。帝释诸天天王言:天当有分,勿得力竞;时阿那婆答多龙王亦言:我等亦应有分,若以力取,恐众非敌。因将佛舍利,共分三分,给予诸天,龙王,及人间。八国国王,共分人间一分,各将归国,建塔供养,后无忧轮王,使诸鬼神,分为八万四千宝塔。中国境内,除佛牙外,共有十九塔。如是分布舍利,皆为利益一切众生,令末法众生,得瞻舍利者,灭罪生福。所谓:“生有益于时,死有利于后”。释尊该当之无愧。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此是随喜六趣众生的功德。六趣,即是六道;四生,指从胎、卵、湿、化所生的众生。天上人间,奉行佛之五戒十善者,当然应该随喜其功德。至于三恶道众生,苦不堪言,无善可陈,如何随喜?答:三恶道众生,虽然苦恼无量,但未堕恶趣之前,或…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