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P8

  ..續本文上一頁屬天界,或生人中,可能曾做功德,已種善恨;叁塗苦盡,當生善處,即使其善根微薄,猶如一塵,亦當隨喜,故言:“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此是隨喜二乘功德。因聞佛聲,而悟四谛理,起方便行,(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暖,頂,忍,世第一)得入見道位,斷叁界八十八使,分別煩惱,見惑淨盡,得須陀洹果。次斷叁界九地俱生煩惱,思惑淨盡,即證阿羅漢果。

  見惑,指衆生種種妄想執著,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分別煩惱,小乘俱舍論,就其迷理差別,分爲八十八使,此是迷四谛理性而起之惑,其性敏銳,故又名五利使,屬于衆生見解上分別煩惱,見道位頓斷。

  思惑,指衆生思想上所産生的煩惱,即貪、嗔、癡、慢、疑等五鈍使。前四種是迷執世間事物,而生起的煩惱,後一種是就四谛理,而起的煩惱,其性遲鈍,因名五鈍使。俱舍論依叁界九地,將思惑分爲每地有九品,九地共有八十一品,修道位漸斷。

  修道位斷欲界前五品思惑,名二果向;斷第六品思惑,名斯陀含,得一來果。斷欲界第七第八品思惑,名叁果向;次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名阿那含,得不還果。再斷上二界(色、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斷至七十一品,名阿羅漢向;斷盡七十二品,得阿羅漢果。

  以其皆因聞佛音聲而得悟道,總名聲聞。前叁果四向的聖人,仍在修學階段,皆名有學;獨阿羅漢果,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真窮惑盡,不受後有,得名無學。

  聲聞有叁種:一聲聞聲聞,因聞佛音聲悟道而得聲聞果,因果俱同,名聲聞聲聞。二緣覺聲聞,因是緣覺,果得聲聞,名覺緣聲聞。叁菩薩聲聞,因是菩薩,果是聲聞,名菩薩聲聞。

  辟支佛,譯名緣覺或獨覺,生逢佛世,因聞十二因緣之理而覺悟者名緣覺,生在無佛之世,因觀外物,生滅無常,所謂:“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自生覺解,得證道果,名獨覺。

  此亦有叁:因是緣覺之因,證緣覺之果,名緣覺緣覺。二因是聲聞,果成緣覺,名聲聞緣覺。叁因是菩薩,果成緣覺,名菩薩緣覺。聲聞與緣覺,合名二乘,同證解脫,有大功德,能爲世間衆生作大福田,故說:“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此隨喜菩薩的功德。“一切菩薩”是因人,“所修無量難行苦行”是因行,“悉求無上正等菩提”是果德。一切菩薩無不志在成佛,因此從初發心,直至證得菩提,于其中間,經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廣修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頓悟漸修,從劣至勝,無論粗妙大小之行,皆是成佛之因,皆有廣大功德,皆應隨喜學習。是以普賢行願,對菩薩所修一切功德,亦悉皆隨喜。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是總結隨喜功德之願,無有窮盡。華嚴經言:“複次憍戶迦,叁千大千國土,滿中海水,取一發破爲百分,以一分發,滴取海水,可知滴數,是隨喜福,終不可數知。”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亦明隨喜之功德,廣大無邊,無有窮盡。今普賢菩薩,以其無邊願行.不但隨喜佛功德,同時隨喜六趣四生,二乘聖人,及大乘菩薩所修一切善根,一切功德。隨喜之境,廣大無際;隨喜之心,無窮無盡,其所得功德,當然不可思議。何況更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則其功德之大,之多,之勝,唯佛能知。

  隨喜功德,既不花錢,又不費力,但見人善,心生歡喜,出言贊歎,便是功德。可惜世間,不耐他榮的人太多,往往自己不修,而惡他人之修,見他人成就,心生妒忌,甚至爛言中傷,設法破壤,致使人間好事多磨,障礙重重,奈何。

  6.請轉*輪願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輪是所乘,能诠有教理行果,所乘有大小之別,以名句文之教,诠大小乘之理,令人聞而生信,因信而解,因解而行,因行而證果,如輪之旋轉不息,名轉*輪。今以普賢廣大行願,請佛轉*輪,是願佛以種種方便言辭,演說大乘正法,使未知者知,未信者信,令無量衆生,聞教生解,依解起行,因行而證同于佛,是名:請轉*輪。

  若依小乘教言,輪有五義。

  一速疾義:轉輪聖王之輪,能速疾旋轉不已;喻佛說法,能令衆生,速生聖智,疾得解脫。

  二取舍義:轉輪聖王之輪,能舍此取彼,即從東洲而至西州等;喻佛說法,能令衆生,舍苦谛而取滅谛,舍集谛而取道谛等。

  叁降伏義:轉輪聖王,所到之處,能令臣民歸伏;喻佛說法,能令衆生,聖智生起,降伏心中煩惱。

  四鎮攝義:轉輪聖王,威攝天下,鎮壓群盜,令境內劫賊不起;喻佛說法,能令衆生,生起聖智,內斷見思惑,外鎮邪魔外道。

  五回轉義:輪王之輪,能上下回轉不已,飛行自在;喻佛說法,能令衆生,聖智生起,斷見思惑,飛越叁界,趣向解脫聖道,轉染爲淨,轉凡成聖,轉生死成涅槃。

  若以大乘教釋,輪具四義:

  一圓滿義:輪具毂輻辋,其相圓滿;喻菩薩聞法修行,具足戒定慧叁,速證圓滿佛道。

  二摧壞義:輪所經處,能摧毀地上一切荊棘瓦礫;喻菩薩聞法修行,能摧毀心中煩惱沙石,取消聖道障礙。

  叁鎮止義:輪能鎮壓阻止外物;喻菩薩聞法修行,進入見道,由觀行力,阻止妄想,斷見思惑,鎮伏無明。

  四不定義:輪可前進,不定停留;喻菩薩聞法修行,進取菩提,于其中間,由見道進入修道,從修道趣登十地,起慈悲心,教示利喜,令一切衆生,共趣佛道。令正法展轉流傳,如輪之轉動不已,是名轉*輪。

  若以能轉言,轉*輪即是展轉傳授,如過去佛,傳至現在佛。輪是所轉,佛是能轉,以能轉之佛,去推動所轉的*輪,令正法久住于世,名轉*輪。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以下,是明勸請之境廣大周遍。其中有兩重無盡,一是佛刹無盡,二是諸佛無盡,皆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以形容其多而無盡。

  “一切諸佛成等正覺”,是果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是因人。佛是主,菩薩是伴;佛刹是依報,佛菩薩是正報。若主若伴,若依若正,皆無窮無盡,正顯示主伴依正,圓融無礙,而且無窮無盡。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動勸請,轉妙*輪。

  此出其能請之人。悉以身口意業,是叁業清淨。內心恭敬殷勤,是明意業清淨;作禮圍繞,長跪合掌,是身業清淨;殷動勸請,轉妙*輪,是口業清淨。

  釋尊初成正覺,于叁七日中,演說華嚴大教,教化法身大士後,獨坐思維;“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見法華經)唯有默然而住,複念過去諸佛,常得梵王勸請,方轉*輪。于是放白毫光,遠照叁千大千世界,當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力,即與六十八拘胝大衆,往詣佛所,作禮旋繞,以偈贊佛,殷勤勸請,佛轉*輪,時佛默然。

  其余諸梵王帝釋,繼而次第重請,如法華經言:“爾時諸梵王,及諸天衆,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于叁惡道,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力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叁乘,……。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爲五比丘說,是名轉*輪。

  釋尊于鹿野苑,爲憍陳如等五比丘,叁轉十二行*輪。初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是名示轉;次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是名勸轉;最後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是名證轉。苦與集,是世間迷因迷果;滅與道,是出世間悟因悟果。合世出世間,二重因果,名四谛法。

  佛說此四谛法,名轉四谛*輪。此四谛理,雖對五比丘等,小乘根性衆生而說,但其理通于大小乘一切佛法。故天臺宗依涅槃經聖行品所說,安立四種谛理,以配合藏通別圓四教。

  一是生滅四谛:謂苦集二谛,依因緣生,滅道二谛,亦由因緣修道,以其有生滅,有修證,因名生滅四谛。概括釋尊說華嚴後十二年中,所說:四阿含等諸經。正教聲聞,傍教菩薩,屬于藏教攝。

  二是無生四谛:謂滅谛原無生滅,而苦集道等,皆因緣生法,如幻如化,如空花,如水月,本無自性,當體即空,空故無生,因名無生四谛。包括佛說阿含後之八年中,所說維摩,勝鬘等方等經,正教菩薩,傍化二乘,屬通教攝。

  叁無量四谛:謂衆生之苦無量,衆生之煩惱無量,菩薩所修對治法門亦無量,衆生性具諸法亦無量,故名無量四谛。概包佛說方等後,二十二年中所說諸般若,別對菩薩,說無量法門,與二乘共或不共,屬別教攝。

  四無作四谛:是對上根利智菩薩說,事理圓融的中道實相理,顯佛性本具,談法性常住,因其說煩惱即菩提,無須斷集修道的造作;因說生死即涅槃,無須滅苦證滅的造作,故名無作四谛。是繼佛說般若後,于最後八年中,說法華、涅槃諸經,屬圓教攝。

  釋尊繼于鹿野苑,初轉生滅四谛*輪之後,次轉無生四谛*輪,無量四谛*輪,最後轉無作四谛*輪。古人頌言:“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叁七日”。釋尊豈獨于八十年中,恒轉*輪,同時分身千百億,于十方世界,坐道場,成正覺,轉*輪,度衆生,故華嚴經言:“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沙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